王伟光、郑国光主编的这本《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2014科学认知与政治争锋)》共分六个部分。 部分“总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发展中国家定位的理 由和意义,并从公平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的责任与贡献 。第二部分“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对德班平台 下开展磋商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梳理,反映了目前不同 议题的谈判进展和不同国家、集团的谈判立场。第三 部分“科学认识与进展”系统解读了IPCC三个工作组 的研究报告,突出介绍了三个工作组报告的关键结论 ,分析了IPCC报告对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以及 开展国内行动的意义。此外,还介绍了2014年2月正 式发布的IPCC湿地清单指南的情况,以及“未来地球 ”科学研究计划在我国的实施进展。第四部分“中国 的碳排放峰值”,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人口 发展趋势、能源发展与利用以及居民消费趋势等不同 角度,分析中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排放峰值的 时间和幅度,以综合、系统、全面的方式,展现未来 影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及发展趋势,并预 估我国排放峰值出现的时间段为2025~2035年。第五 部分“研究专论”围绕水资源及安全、碳市场、土地 利用、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气 候变化公众意识等方面,介绍了国际和国内应对气候 变化的相关行动,以及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开展的实 践活动。第六部分附录收录了2013年世界各地与中国 社会经济及能源、碳排放等相关数据,以及全球和中 国气候灾害历史统计资料,供读者参考。
王伟光、郑国光主编的这本《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4科学认知与政治争锋)》以“科学认知与政治争锋”为主题,围绕国际气候治理进程,全面介绍华沙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深入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成效,特别围绕中国的排放峰值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向公众和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寻求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治理构架和符合国情的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建议。
王伟光,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1987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郑国光,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理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CGOS)主席,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协调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世界气象组织(WM0)中国常任代表,WM0执行理事会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小组(GSP)成员。长期从事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以及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Ⅰ 总报告
1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定位与被定位——公平地认识中国的责任和贡献【总报告编写组】
一 谈判授权的转换:从巴厘路线图到德班平台
二 国际气候谈判面临的关键分歧
三 中国的发展需求与自身定位
四 中国面临角色被定位
五 公平地认识中国的责任
六 中国的行动与贡献
Ⅱ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
2 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的减缓问题谈判进展【高 翔】
3 2015气候协议适应谈判的进展【马 欣 李玉娥 何霄嘉】
4 联合国气候谈判资金问题履约现状及谈判进展【张 雯 潘 寻】
5 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的技术转让问题谈判进展【王 灿 蒋佳妮】
6 德班平台透明度问题谈判进展【滕 飞】
7 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的能力建设议题进展和走向【胡 婷 张永香】
8 联合国2014年气候变化峰会评述【张海滨】
Ⅲ 科学认识与进展
9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工作组报告核心结论与解读【周波涛 巢清尘 黄 磊】
10 IPCC第五次评估第二工作组报告的核心结论与解读【李修仓 姜 彤 巢清尘 许红梅 袁佳双 林而达】
11 IPCC第五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新结论的解读分析【傅 莎 邹 骥 张晓华 祁 悦】
12 IPCC《对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的简介与对我国影响的分析【张称意 巢清尘 袁佳双】
13 “未来地球计划”(FE)进展【黄 磊】
Ⅳ 中国的碳排放峰值
14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碳排放峰值【刘昌义 陈 孜 渠慎宁】
15 中国的能源使用与碳排放峰值【王 苒 王 波】
16 中国的城镇化与碳排放峰值【陈 迎 刘利勇 张 莹】
17 中国人口趋势与碳排放峰值【陆 旸】
18 中国的居民消费与碳排放峰值【刘长松】
Ⅴ 研究专论
19 中国降水资源概况与水安全战略【郑国光 宋连春 高 荣 李修仓】
20 国际、国内碳市场的发展展望【钱国强 陈志斌 余思杨】
21 LULUCF报告和核算规则现状、问题及趋势【王春峰】
22 推进适应规划,构建区域适应格局——《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解读【郑 艳】
23 气候变化与健康脆弱性:国内外研究案例及对中国的启发【王长科 赵 琳】
24 气候新形势下温室气体与局域污染物的协同治理【刘 哲 冯相昭 田春秀 张毅强 赵 卫】
25 中国霾污染的气候监测及其形成机理分析【周 兵 崔 童 李 多】
26 中国公众气候变化认知分析及政策启示【郑保卫 李玉洁】
27 页岩气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和启发【王思丹】
28 无锡市低碳城市综合发展战略【苏布达 翟建青 李修仓 占明锦 曹丽格 姜 彤】
Ⅵ 附录
29 世界各地与中国社会经济及能源、碳排放数据(2013年)【朱守先】
30 全球气候灾害历史统计【翟建青 高 蓓 朱娴韵】
31 中国气候灾害历史统计【翟建青 高 蓓 朱娴韵】
32 缩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