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人类打开微观世界大门,探索纳米世界,并最终将视野和触角延伸进原子世界的千年历程。故事从人类最先认识光的传播开始,历经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图像放大作用的发现、改善视力的眼镜的问世;光学显微镜的开发与完善、光的波动研究、打破经典显微分辨率极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争论、贡献,电子显微术和门派的发展;一直讲到既可观察原子又可移动原子,还能制作原子小人视频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家族的问世。伴随着显微镜发展历史时间线的是各个时代物理大师们的奋斗经历与传奇,体现了人类对不可知的微观乃至原子世界的不懈探索精神。在以显微手段拓展历史为主线的同时,本书兼对物理原理、应用范围及其他相关的主要发明创造也作了简单介绍,力图使读者对显微科学的历史原貌和发展时间脉络了然于胸,并对相关的科学或技术概念有概括的了解,最终目的是向读者展现人类在“眼见为实”的信条下,对显微术终极目标不懈追求的历史足迹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功。
《显微传》给你讲讲人类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的精彩故事。
距离 2005年出版《清晰的纳米世界 —显微镜终极目标的千年追求》一书已经 10年了。承蒙读者抬爱,评论还算可以。很多学校的老师都将那本书指定为必读参考书,也经常有不认识的读者在各种场合突然趋近打招呼或者索要存书,这才知道那本书挺热门但却早已脱销了。屡次向出版社要求再版无果,以致每逢有人求书,必面现赧颜一个劲儿地道歉。好在责任编辑宋成斌老师一直对该书十分夸赞,近年来不断相邀,力劝将此书内容扩充后重新出版。宋老师的盛情难却,也怕违了读者们的企盼,所以回炉加工,着重增添了一些以前未涉及或未详谈的内容以及近年的新发展,希望能用更丰富的内容以飨读者。
这本书肯定好看,阅读的趣味性和包罗万象的内容保证其远胜教科书。正因为它并不是教科书,所以只在关键的技术领域简单介绍了基本原理。读者对技术和原理方面感兴趣的话,还请参考相关的正式教科书或者文献资料。这本书也不
是关于科研新进展的总结,而只专注于溯本求源,重点是对技术或发明源头以及初始贡献者的考察。写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串历史,讲故事,说名人,做科普。由远古的光线反射镜,到 16世纪的眼镜、 17—19世纪的光学显微镜,再到 20世纪的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探针显微镜。一镜接一镜,一镜更比一镜妙,更难得的是镜镜出故事,代代有能人。遂发愿著书,畅论古今,美其名曰《显微传》。有诗为赞:
上下千年贯通,纵横南北西东。
谁将秋毫立现,还看显微英雄。
谨以此书献给将我送进电子显微学之门的外公钱临照先生。外公与我闲话科学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一口带有无锡乡音的普通话音犹在耳。更犹记 1990年出国前夕,外公送给我一本他珍藏的赫什( Peter Hirsch)等人写的原版《薄晶体电子显微学》,那时候这本黄封面的原版书国内根本无处可买,上面还有外公他老人家的签名,殷殷叮嘱要我一生多读书。此书至今还在手边,此话也从不敢稍忘,所有这些都将是我永远的怀念。也以此书的写作和出版纪念引领我在电子显微领域探索的最敬爱的恩师郭可信先生。还记得 2005年《清晰的纳米世界》出版时,郭先生一如既往地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亲自提笔作序。十年后的今天,本书即将完成,惜已无缘再聆听恩师教诲,惟愿以此书表达对恩师与师恩永远的纪念。
作者 2015年夏
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6年起在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和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师从郭可信先生学习电子显微学并进行高温超导材料的结构研究,1989年在金属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0年赴德国Jülich研究中心工作,1992年转赴比利时Antwerp大学物理系师从Gustaaf Van Tendeloo教授,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先后在美国三个国家实验室工作,之后8年任职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从事的研究工作包括超导材料、高温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及复合材料的电子显微学结构研究。自2006年起受聘担任一家高新技术公司电子显微镜资深产品研发经理及全球透射电镜产品经理。共发表学术论文过百篇,编著英文学术专著三部,中文专著两本。
1 往事越千年---人类视觉的延伸 / 1
2 风景这边独好---突破微米极限的光学显微镜 / 15
3 不到长城非好汉---突破纳米极限的电子显微镜 / 97
4 今朝更好看---百花齐放的商业电镜时代 / 137
5 敢教日月换新天---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 171
6 俏也不争春---扫描电镜小兄弟 / 207
7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分辨电子显微术的发展之路 / 225
8 今日长缨在手---屡立奇功的电子显微镜 / 297
9无限风光在险峰---可移动原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 337
结语 / 381
后记 / 383
致谢 / 386
参考文献 / 387
作者简介 / 396
译名索引 / 397
编后记 /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