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与应用》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领导下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该教材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和系统案例部分。基于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理论部分和案例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编写,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读者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宽工程知识,在同类教材中这是一次尝试。
基础理论部分共九章:绪论、随机过程基础、模拟调制、数字信号基带传输、数字调制、模拟信号数字化、差错控制编码、复用与多址技术、无线传输新技术。配套出版的系统案例部分共收纳四十八个通信系统案例,包括:移动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宽带接入、短距离无线通信、广播与多媒体通信、其他无线通信。
本书可用作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借鉴。建议教学中将系统案例部分与基础理论部分配合使用。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列教材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规划,清华大学曹志刚教授担任主编,在系统、深入的调研和教学研究实践基础上精心打造。 全国十余所高校及知名企业的专家和学者通力合作,汇聚了通信原理课程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科研的丰硕成果。 教材理论严谨,内容先进,系统性强,教学适用性好,工程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统一、案例教学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曹志刚,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导。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获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随即留校任教。任教以来一直从事通信和语音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4年—198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1997年为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现任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卫星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EEE终身高级会员,IEICE会员,电子学报副主编,ChinaCommunications、宇航学报等期刊编委。
先后承担了数十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十余项科技奖励,并获政府特殊津贴。
已发表论文500余篇,获2009年IEEE马可尼论文奖和多项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获专利20余项。已出版著译5本,其中《现代通信原理》一书获1996年全国电子类优秀教材一等奖。指导的两名博士生分获2003年和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提名奖。个人传记已收录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1年编撰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1.2 信道
1.3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4 信道容量与香农公式
参考文献
习题
第2章 随机过程基础
2.1 随机过程的定义
2.2 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和数字特征
2.3 平稳随机过程
2.4 各态历经的随机过程
2.5 维纳-欣钦定理
2.6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
2.7 高斯随机过程
2.8 高斯白噪声
2.9 窄带高斯噪声
2.10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参考文献
习题
第3章 模拟调制
3.1 引言
3.2 带通信号分析
3.3 模拟线性调制
3.4 角度调制
3.5 模拟调制的抗噪声性能
3.6 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参考文献
习题
第4章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
4.1 数字基带传输的基本类型
4.2 近似非带限信道的基带传输线路码型
4.3 数字通信波形与奈奎斯特(Nyquist)准则
4.4 最佳接收与匹配滤波器
4.5 最佳判决与差错概率
4.6 非理想信道的接收方案均衡
参考文献
习题
第5章 数字调制
5.1 引言
5.2 二进制调制
5.3 正交移相键控
5.4 恒包络调制
5.5 信号空间与数字调制
5.6 数字调制比较
参考文献
习题
第6章 模拟信号数字化
6.1 采样定理
6.2 模拟信号的量化
6.3 脉冲编码调制(PCM)
6.4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
6.5 增量调制(ΔM)
6.6 自适应增量调制(ADM)
6.7 参数编码
参考文献
习题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7.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
7.2 线性分组码与循环码
7.3 卷积码
7.4 码的合并与交织
7.5 差错控制编码应用举例
参考文献
习题
第8章 复用与多址技术
8.1 频分复用(FDM)
8.2 时分复用(TDM)
8.3 码分复用(CDM)
8.4 频分多址(FDMA)
8.5 时分多址(TDMA)
8.6 码分多址(CDMA)
8.7 随机多址接入协议
参考文献
习题
第9章 无线通信传输新技术
9.1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9.2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9.3 Turbo码
9.4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9.5 自适应传输技术
参考文献
习题
附录一 高维星座图的差错概率分析
附录二 Q函数和误差函数
缩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