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9 元
丛书名: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
- 作者:王志亮, 胡鹏飞主编
- 出版时间:2016/2/1
- ISBN:9787560996899
-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452
- 页码:35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2
- 开本:16K
本书在内容的选取上,对代表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增设了知识链接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每章后还设置了能力检测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本书还适当增加了临床已广泛应用且安全有效的新药,删除了药物的构效关系、制剂和用法、部分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知识及维生素类药物等内容,使教材更加精简,便于学生使用。
本教材将专业学习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每节的学习目标与每章的能力检测,均以2011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指导,按考证的知识点、考点和题型出题,并适当引入了执业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充分体现“双证书”特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推行案例教学,教材中编入常见、典型案例引导教学;教材特编实践篇),为学生参加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本教材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一部分共有十九章内容,第二部分包括常见妇产科护理十三个实训的内容,编写上坚持“三基”、“五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体现护理理念更新、强化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人文知识内涵,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常用的知识为主,同时包括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化和拓展的知识。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精神,为更好更快地推动高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在武汉召开的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研讨会的会议精神,我们组织了30余所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用药基础》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革创新,以适应护理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在编写过程中,本教材注重体现以下特点:①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全面覆盖知识点与考点,有效提高护考通过率。②创新模式,理念先进,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突出课程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③突出技能,引导就业,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结合。④紧跟教改,接轨“双证书”制度,注重学业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用药基础》是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要在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方面做到“必须、够用”,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为上岗前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各类考证奠定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做好用药护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又要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工学结合”,“教、学、练、赛”一体,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内容的选取上,对代表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增设了知识链接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每章后增设了能力检测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本书还适当增加了临床已广泛应用且安全有效的新药,删除了药物的构效关系、制剂和用法等内容,使教材更加精简,便于学生使用。《用药基础》按72学时编写,其中理论54学时,实训教程18学时。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时。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编者所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各位编者尽心尽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和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及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编者2016年1月
王志亮,男,教授,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学术带头人、资深教学骨干。
用药基础(第2版)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一节概述/ 1
第二节药物效应动力学/ 3
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 7
第四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3
第五节药物的一般知识/ 16
第二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药理概论/ 26
第一节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与递质/ 26
第二节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与作用/ 28
第三节传出神经递质的体内过程/ 31
第四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及分类/ 32
第三章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 36
第一节拟胆碱药/ 36
第二节抗胆碱药/ 41
第三节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44
第四章拟肾上腺素药和抗肾上腺素药/ 50
第一节拟肾上腺素药/ 50
第二节抗肾上腺素药/ 56
第五章局部麻醉药/ 62
第一节概述/ 62
第二节常用局部麻醉药/ 64
第三节局部麻醉药的用药监护/ 65
第六章镇静催眠药/ 68
第一节苯二氮类药物/ 68
第二节巴比妥类药物/ 70
第三节其他类药物/ 70
第四节镇静催眠药的用药监护/ 71
第七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73
第一节抗癫痫药/ 73
第二节抗惊厥药/ 76
第三节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的用药监护/ 76
第八章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79
第一节抗帕金森病药/ 79
第二节抗阿尔茨海默病药/ 82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的用药监护/ 83
第九章抗精神失常药/ 86
第一节抗精神病药/ 86
第二节抗躁狂症药/ 90
第三节抗抑郁症药/ 91
第四节抗精神失常药的用药监护/ 92
第十章镇痛药/ 95
第一节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95
第二节人工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 98
第三节其他镇痛药/ 100
第四节阿片受体拮抗药/ 101
第五节镇痛药的应用原则/ 101
第六节镇痛药的用药监护/ 102
第十一章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痛风药/ 105
第一节解热镇痛抗炎药/ 105
第二节抗痛风药/ 109
第三节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用药监护/ 109
第十二章中枢兴奋药/ 113
第一节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113
第二节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 114
第三节促进大脑功能恢复的药物/ 115
第四节中枢兴奋药的用药监护/ 116
第十三章抗心律失常药/ 119
第一节正常心肌电生理/ 119
第二节心律失常电生理学基础/ 121
第三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123
第四节抗心律失常药的用药监护/ 127
第十四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30
第一节强心苷/ 131
第二节非强心苷类药/ 134
第三节减轻心脏负荷药/ 135
第四节β受体阻断药/ 136
第五节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的用药监护/ 137
第十五章抗心绞痛药和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40
第一节抗心绞痛药/ 140
第二节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44
第十六章抗高血压药/ 152
第一节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152
第二节常用的抗高血压药/ 153
第三节其他抗高血压药/ 159
第四节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 161
第五节抗高血压药的用药监护/ 162
第十七章利尿药和脱水药/ 166
第一节利尿药/ 166
第二节脱水药/ 171
第十八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175
第一节抗贫血药/ 175
第二节升高白细胞药/ 177
第三节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179
第四节血容量扩充药/ 185
第五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调节药/ 186
第十九章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190
第一节镇咳药/ 190
第二节祛痰药/ 191
第三节平喘药/ 193
第二十章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199
第一节抗消化性溃疡药/ 199
第二节助消化药/ 204
第三节止吐药及胃肠动力药/ 204
第四节泻药/ 206
第五节止泻药/ 208
第六节肝胆疾病用药/ 209
第二十一章组胺和抗组胺药/ 213
第一节组胺/ 213
第二节抗组胺药/ 214
第二十二章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 219
第一节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219
第二节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221
第三节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的用药监护/ 221
第二十三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224
第一节糖皮质激素/ 224
第二节盐皮质激素/ 229
第三节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229
第四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230
第五节糖皮质激素类药的用药监护/ 231
第二十四章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234
第一节甲状腺激素/ 234
第二节抗甲状腺药/ 235
第三节抗甲状腺药的用药监护/ 238
第二十五章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 241
第一节胰岛素/ 241
第二节口服降血糖药/ 244
第二十六章性激素类药和避孕药/ 248
第一节雌激素类药和抗雌激素类药/ 248
第二节孕激素类药/ 250
第三节雄激素类药和同化激素类药/ 251
第四节避孕药/ 253
第二十七章抗菌药物概论/ 256
第一节常用术语/ 256
第二节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57
第三节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258
第四节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59
第二十八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63
第一节青霉素类抗生素/ 263
第二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67
第三节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69
第四节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复方制剂/ 270
第五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药监护/ 270
第二十九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273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73
第二节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275
第三节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 276
第三十章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 278
第一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78
第二节多黏菌素类抗生素/ 282
第三节杆菌肽/ 283
第三十一章四环素类抗生素和氯霉素/ 286
第一节四环素类抗生素/ 286
第二节氯霉素/ 288
第三十二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291
第一节喹诺酮类/ 291
第二节磺胺类药与甲氧苄啶/ 294
第三节硝基呋喃类/ 297
第三十三章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299
第一节抗病毒药/ 299
第二节抗真菌药/ 302
第三十四章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 306
第一节抗结核病药/ 306
第二节抗麻风病药/ 310
第三十五章抗寄生虫病药/ 313
第一节抗疟药/ 313
第二节抗阿米巴病药与抗滴虫病药/ 316
第三节抗血吸虫病药与抗丝虫病药/ 317
第四节抗肠蠕虫病药/ 318
第三十六章抗恶性肿瘤药/ 323
第一节概述/ 323
第二节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326
第三节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 330
第四节抗恶性肿瘤药的用药监护/ 331
第三十七章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333
第一节概述/ 333
第二节免疫抑制药/ 334
第三节免疫增强药/ 336
第四节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的用药监护/ 337
第三十八章消毒防腐药/ 340
第三十九章药源性疾病和不良反应监测/ 346
第一节药源性疾病/ 346
第二节不良反应监测/ 350
参考文献/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