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学读本(三)》以诸子学说为中心,通过法家权谋、兵家韬略、纵横捭阖、佛教故事、道教故事、天文算法、农桑医科、艺术杂技、神话传说、小说家言十个专题,以故事的形式,对诸子学说中的学理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身与心之间的关系,这些理性思考,又是如何成为了中华文明进步的思想资源与精神动力的。
《初中国学读本(三)》将经典文选诵读、古代汉语学习、心性修为养成、道德情志熏陶融为一体,名师引导,讲练结合,全方位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导言
《初中国学读本》是依照教育部完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及其精神进行解读,把经典文选的诵读、古代汉语的学习、心性修为的养成、道德情志的熏陶融为一体,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熟悉历
史兴替、个人成败的根本动因,培养具有家国责任感的君子人格。
一、编写立意
《初中国学读本》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思想精华、道德精髓的理解,让学生对国学中的学理命题、历史典故、科学思维、人生智慧等有着理性的认识,能够清楚地明白中国人是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修养。
二、编写原则
《初中国学读本》的编写原则是: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传统国学教育的内在学理,培养既具有深厚文化修养,又具有现代意识的优秀人才。具体而言:
第一,阅读量适中。读本的文选注重经典性、知识性、实用性,每册所列出的三十篇文选,短小精悍,富有哲理,一叶知秋,见微知著,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儒家学说、诸子学理和历史进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概览式的理解。
第二,便于学习。读本精心设计了诸多教学、自学环节,既有关于文选内容的阅读提示,也有全文翻译,还有加强学生文言文基础能力的字词训练,更有用于思维拓展的文化常识、名言警句以及课后练习题等。这些资料,既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使用,也便于学生课外自学。
其三,注重人格塑造。初中读本第一册介绍了三十位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圣人、贤人、君子、英雄的故事,可以了解优秀的人才是什么样的;第二册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修为之道,可以理解优秀的人才是如何养成的;第三册侧重介绍诸子思想,可以明白优秀人才的主张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
其四,知识丰富。每册十个单元,三册共有三十个专题,选取能够代表中国人如何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身与心等关系的关键常识,基本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学理。读本共选取九十篇文选,有意避开通行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目,让学生尽可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三、整体结构
初中国学读本共三册,每册各有侧重点,可以独立阅读与使用。
每一册由十个专题构成,每一专题下设三课,共三十课。
每一课有文选一篇,作为正文,供课堂讲授、学习、背诵或阅读使用。对文选中难懂的字词典故,一一加注,并有精确的翻译。
文选下设有阅读提示,主要是对文选的作者、来源、背景、内容等的进一步说明。
根据文选内容,每一课还有众多环节的拓展内容,如每课精讲一个字,诵读三五条名言,积累一首古诗,掌握一则文化常识,并依据文选与拓展内容,附有练习题。
四、分册内容
第一册以历史人物为中心,通过圣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爱国、风范、豪雄、贤媛、工艺十个专题,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群体、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成长为一个具有家国责任感的栋梁之材。
第二册以心性修养为中心,通过孝悌、忠义、笃学、忧国、清正、雅量、识鉴、涵养、守节、文章十个专题,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人,都要经过动心忍性的过程。要想成就梦想,必须先成为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人。只有修身养性,笃学敏行,才能成长为具有宽广格局、高远境界、开阔视野的君子。
第三册以诸子学说为中心,通过法家权谋、兵家韬略、纵横捭阖、佛教故事、道教故事、天文算法、农桑医科、艺术杂技、神话传说、小说家言十个专题,以故事的形式,对诸子学说中的学理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身与心之间的关系,这些理性思考,又是如何成为中华文明进步的思想资源与精神动力的。
曹胜高,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院,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兼职教授。代表作品:《国学通论》《中国的修养》《中国文学的代际》《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等。
第一单元 法家权谋
第一课 桓公东游
第二课 徒辕立信
第三课 焚书之策
第二单元 兵家韬略
第四课 孙膑论兵
第五课 太公论将
第六课 张巡守城
第三单元 纵横捭阖
第七课 世有三亡
第八课 唇亡齿寒
第九课 睚眦必报
第四单元 佛学故事
第十课 释迦牟尼
第十一课 过女人国
第十二课 六祖慧能
第五单元 道教故事
第十三课 庄子与惠施
第十四课 左慈戏曹操
第十五课 神仙之有无
第六单元 天文算术
第十六课 浑天学说
第十七课 七月流火
第十八课 勾股定理
第七单元 农桑医科
第十九课 五谷杂粮
第二十课 茗茶起源
第二十一课 五味宜忌
第八单元 艺术杂技
第二十二课 今画之弊
第二十三课 书法三体
第二十四课 李谟吹笛
第九单元 神话传说
第二十五课 乘槎到天河
第二十六课 大禹凿龙门
第二十七课 李冰斗蛟龙
第十单元 小说家言
第二十八课 画工弃市
第二十九课 韩凭夫妇
第三十课 周处杀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