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介绍流域水资源保护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控体系,提出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探讨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主要对策、构建监控体系技术及实践等。主要内容包括:松辽流域水资源保监测规划;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基础建设(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能力建设、松辽流域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数据库建设、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技术研究与实践(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与管理、松辽流域水生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实践、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新技术实践以及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机制研究)等内容。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水资源与水资源保护1
1.1.1水资源的概念1
1.1.2水资源的类型1
1.1.3水资源保护的内涵及核心2
1.2国外水资源保护经验3
1.2.1流域管理机构类型3
1.2.2水资源管理体制4
1.2.3水资源相关法规5
1.3我国流域水资源保护研究现状8
1.4我国流域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9
1.4.1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9
1.4.2流域水资源保护新举措10
1.5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探索14
1.5.1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起步阶段14
1.5.2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推进阶段16
1.5.3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发展完善阶段18
1.5.4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管体系19
1.6本书主要的研究内容19
1.6.1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19
1.6.2松辽流域水资源监控体系基础建设19
1.6.3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技术研究与实践20
第2章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22
2.1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必要性22
2.2规划范围及水平年23
2.2.1规划范围23
2.2.2规划水平年24
2.2.3规划目标24
2.3技术路线25
2.4水资源保护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5
2.4.1监测站网现状25
2.4.2监测能力现状30
2.5监测站网规划32
2.5.1水功能区监测站网规划32
2.5.2省(国)界监测站网规划33
2.5.3水源地监测站网规划34
2.5.4入河排污口监测站网规划35
2.5.5地下水监测站网规划36
2.5.6水生态监测站网规划37
2.6监测能力建设规划38
2.6.1新建实验室建设38
2.6.2实验用房建设39
2.6.3站点标识建设39
2.6.4仪器设备建设40
2.6.5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41
2.7规划实施效果分析42
2.7.1效益评价42
2.7.2效果分析42
第3章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能力建设43
3.1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监测任务分析43
3.1.1松辽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任务43
3.1.2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大连分中心监测任务43
3.1.3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抚顺分中心监测任务43
3.1.4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阜新分中心监测任务44
3.1.5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锦州分中心监测任务44
3.1.6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铁岭分中心监测任务44
3.1.7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营口分中心监测任务44
3.1.8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四平分中心监测任务44
3.1.9黑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齐齐哈尔分中心监测任务45
3.1.10黑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佳木斯分中心监测任务45
3.1.11黑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牡丹江分中心监测任务45
3.1.12内蒙古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赤峰分中心监测任务45
3.1.13内蒙古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呼伦贝尔分中心监测任务45
3.2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能力建设设计46
3.3流域水环境监测分中心监测能力建设设计46
3.3.1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大连分中心能力建设46
3.3.2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抚顺分中心能力建设47
3.3.3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阜新分中心能力建设48
3.3.4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锦州分中心能力建设48
3.3.5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铁岭分中心能力建设49
3.3.6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营口分中心能力建设50
3.3.7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四平分中心能力建设51
3.3.8黑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齐齐哈尔分中心能力建设51
3.3.9黑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佳木斯分中心能力建设52
3.3.10黑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牡丹江分中心能力建设52
3.3.11内蒙古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赤峰分中心能力建设53
3.3.12内蒙古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呼伦贝尔分中心能力建设53
3.4仪器设施设备选型分析54
3.4.1移动实验室54
3.4.2BOD测定仪58
3.4.3COD测定仪59
3.4.4总有机碳测定仪59
3.4.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59
3.4.6原子荧光光度计60
3.4.7微波消解仪60
3.4.8冷冻离心机61
3.4.9国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61
3.4.10进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62
3.4.11红外测油仪63
3.4.12分光光度计63
3.4.13普通显微镜63
3.4.14离子色谱仪64
3.4.15气相色谱仪64
3.4.16等离子发射光谱仪65
3.4.17流动注射分析仪66
3.4.18冷藏柜67
3.4.19高纯水制备系统67
3.4.20电子天平67
3.4.21叶绿素测定仪68
3.5建设任务清单68
第4章松辽流域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建设70
4.1松辽流域水资源质量监测实践70
4.1.1样品采集过程70
4.1.2样品运输过程70
4.1.3样品分析检测过程71
4.1.4监测报告的形成过程72
4.2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业务流程72
4.2.1监测任务管理72
4.2.2下达采样任务72
4.2.3样品的采集73
4.2.4样品接收73
4.2.5下达测试任务73
4.2.6样品领用74
4.2.7样品检测74
4.2.8数据的三级审核75
4.2.9检测任务的进度管理75
4.2.10检测报告75
4.3质量控制模块管理76
4.3.1采样到位监督76
4.3.2现场平行与全程序空白76
4.3.3室内质控76
4.3.4数据合理性分析77
4.3.5质控统计与溯源77
4.4实验室资源管理模块78
4.4.1仪器管理78
4.4.2人员管理78
4.4.3器皿、试剂、标样管理79
4.4.4文件管理80
4.5数据查询及统计分析80
4.5.1数据的综合查询80
4.5.2数据的评价81
4.5.3数据的统计81
4.5.4监测站电子地图81
4.6系统管理模块81
4.6.1检测项目管理81
4.6.2检测方法管理81
4.6.3检测标准管理82
4.6.4其他管理82
4.6.5系统对接82
4.7系统性能要求82
4.7.1系统性能指标82
4.7.2系统安全要求82
4.8系统设备83
4.8.1服务器(含操作系统)83
4.8.2手持终端83
4.8.3条形码打印机83
4.8.4扫描枪84
4.9技术培训84
4.9.1培训要求84
4.9.2培训形式、内容84
4.10技术服务84
4.10.1试运行期技术服务84
4.10.2质量保证期技术服务85
4.10.3后续技术支持服务85
4.10.4水资源质量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的优势85
4.11水环境计量认证评审重点关注的问题86
4.11.1准确把握评审基本原则86
4.11.2充分做好现场评审准备工作87
4.11.3全面覆盖现场评审工作范围87
4.11.4准确评价质检机构检测能力87
4.11.5严格执行现场操作考核相关规定88
4.11.6认真审核质检机构记录档案88
4.12水资源质量管理体系89
4.12.1建立水资源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89
4.12.2水资源质量管理体系构成的基本要素89
4.12.3提高水资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对策90
第5章松辽流域水资源质量信息数据库建设91
5.1系统说明91
5.1.1服务器端运行环境91
5.1.2客户端运行环境91
5.2系统登录92
5.3系统功能及操作说明92
5.3.1分类评价93
5.3.2分组评价97
5.3.3入库评价98
5.4数据中心98
5.4.1添加水质监测数据98
5.4.2校核水质监测数据98
5.4.3数据查询99
5.4.4报表中心99
5.4.5数据上报100
5.4.6数据维护100
5.4.7评价结果101
5.4.8数据整编102
5.4.9信息发布104
5.5趋势分析105
5.5.1Kendall趋势分析105
5.5.2地表水站点水质曲线105
5.5.3沿程站点分布水质曲线105
5.6系统管理105
5.6.1评价项目配置106
5.6.2评价标准配置107
5.6.3评价对象分组107
5.6.4系统初始化设置108
5.6.5系统日志108
5.6.6监测项目管理108
5.6.7系统参数设置108
5.6.8用户和角色管理109
5.6.9修改密码109
5.7水质地图109
5.7.1地图基本操作110
5.7.2时间选择111
5.7.3统计显示形式111
5.7.4统计查询方式111
5.7.5站点信息表现111
5.7.6专题地图111
第6章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113
6.1松辽流域水资源情况解析113
6.1.1松辽流域降水量情况113
6.1.2松辽流域水资源数量情况114
6.1.3松辽流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114
6.2松辽流域水资源评价的主要问题115
6.2.1松辽流域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评价情景分析115
6.2.2松辽流域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联合评价115
6.3松辽流域地表来用水状况的水量水质联合评价116
6.3.1松辽流域水资源联合评价的挑战116
6.3.2松辽流域水资源联合评价关键技术117
6.3.3松辽流域水资源质量和数量联合评价的基本思路118
6.3.4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步骤118
6.4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业务119
6.4.1水文站网规划管理119
6.4.2水资源调查评价120
6.4.3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120
6.4.4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120
6.5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框架
1206.5.1系统层次结构120
6.5.2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122
6.6松辽流域水资源数据管理平台124
6.6.1数据架构125
6.6.2数据信息流程126
6.7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应用127
6.7.1监控体系建立127
6.7.2水功能区监控体系128
6.7.3大江大河省界断面监控体系129
第7章松辽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应用133
7.1水生态文明解析133
7.1.1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133
7.1.2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133
7.1.3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134
7.2松辽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34
7.2.1松辽流域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考134
7.2.2松辽流域水生态文明的建议135
7.3松辽流域水利生物多样性保护调研135
7.3.1湿地资源135
7.3.2水生生物136
7.3.3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37
7.3.4“与水有关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积极开展139
7.3.5相关工程实践措施不断完善140
7.3.6向海湿地生态应急补水140
7.3.7引嫩入扎工程142
7.3.8松辽流域水生态站点规划142
7.4黑龙江典型湖库水生态调查144
7.4.1五大连池水生态调查144
7.4.2磨盘山水库生态调查情况147
7.4.3镜泊湖生态调查情况149
7.4.4兴凯湖生态调查情况152
7.4.5现状调查发现的问题155
7.4.6管理中发现的问题155
7.5松辽流域水生态监测技术初探(以叶绿素a检测方法为例)156
7.5.1叶绿素a的研究现状156
7.5.2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的叶绿素方法研究156
7.5.3叶绿素a的其他分析方法158
7.5.4检测叶绿素a方法的应用158
第8章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技术与管理策略160
8.1水资源管理的“3S”技术160
8.1.1“3S”技术基础160
8.1.2“3S”技术与水资源信息处理161
8.1.3遥感技术在松辽流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评估中的应用162
8.2系统动力学163
8.2.1系统动力学的内涵及特点163
8.2.2系统动力学对水资源管理规划的适用性分析164
8.2.3系统动力学在嫩江水资源保护监管中的应用164
8.3贝叶斯信度网络技术166
8.3.1贝叶斯信度网络的发展历程166
8.3.2贝叶斯网络的组成、分类及特点166
8.3.3贝叶斯信度网络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67
8.3.4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生态风险评估设计思路167
8.4松花江干流水质模型开发与验证170
8.4.1水质模型开发的研究方法171
8.4.2基于对流扩散传输机理的水污染应急模型172
8.4.3基于水生态过程数字模拟的日常水质模型172
8.4.4研究数据及参数化过程174
8.4.5结果分析174
8.4.6模拟结果176
8.4.7水质模拟验证178
8.5虚拟水战略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179
8.5.1虚拟水的内涵及特征179
8.5.2虚拟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79
8.5.3虚拟水战略对水资源管理发展的影响180
第9章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与管理182
9.1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与管理182
9.1.1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管情况182
9.1.2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管体制的改进方向183
9.1.3松辽流域监督管理体系的构架184
9.2松辽流域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及其监测评价状况184
9.2.1松辽流域水污染防治状况184
9.2.2松花江区水污染防治状况185
9.2.3辽河区水污染防治状况186
9.3水功能区水质现状187
9.3.1水功能区全因子水质评价187
9.3.2松花江区水资源一级区水质评价188
9.3.3辽河区水资源一级区水质评价190
9.4松辽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193
9.4.1入河排污口设置方案概况193
9.4.2松辽流域入河排污口实例分析194
9.4.3入河排污口对水功能区水质影响预测分析194
9.4.4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199
9.5松辽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分解方法研究201
9.5.1松辽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201
9.5.2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层次结构202
9.5.3水功能区水质考核原则202
9.5.4松辽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分解方法的实证分析203
第10章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环境监测及质量改善对策207
10.1项目背景207
10.2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系分布及采样点布置208
10.3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状况分析210
10.3.1水体pH210
10.3.2水体无机磷210
10.3.3水体无机氮211
10.3.4水体重金属212
10.4松花江哈尔滨段底泥沉积物状况分析213
10.4.1底泥理化性质分析214
10.4.2底泥营养元素N、P形态及含量分析与污染评价218
10.4.3底泥重金属污染分析223
10.5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对策226
第11章流域水资源管理机制研究228
11.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28
11.1.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提出228
11.1.2国外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相关经验借鉴229
11.1.3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231
11.1.4我国流域机构的相应职责232
11.2流域水资源管理考核机制的研究234
11.2.1考核内容235
11.2.2考核评分方法235
11.2.3目标完成情况评分方法236
11.2.4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评分方法238
11.2.5权重计算参考方法239
11.3流域机构建立纳污红线管理机制初探241
11.3.1确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水质达标率241
11.3.2建立红线考核指标体系241
11.3.3实施纳污红线监督管理242
11.3.4落实保障措施242
11.4流域机构参与纳污红线考核管理机制的构想243
11.4.1流域机构参与红线考核的环节243
11.4.2建立流域机构参与红线考核的管理机制243
11.5省界缓冲区管理机制研究245
11.5.1联合治污机制245
11.5.2建立水污染问责机制246
11.5.3引入自愿性环境协议机制246
11.5.4强化公众参与的督察和评估机制247
11.5.5探索资源经济政策引导机制248
参考文献249
附录1松辽水资源保护大事记251
附录22014年松辽流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评价成果表260
附录3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历年主题汇总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