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共分为七章。绪论部分通过具体的事例描述了信用的力量和失信的危害,强调了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第一章为信用管理概论;第二章集中介绍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以及具体的信用风险计量方法;第三章介绍企业信用管理;第四章阐述政府信用管理;第五章阐述个人消费信用管理;第六章阐述银行信用管理;第七章阐述信用监管。
《信用管理》适合信用管理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使用。也适合对信用管理感兴趣的人士自学使用,也可作为信用管理培训的基础教材。
《信用管理》特色:
内容新颖。《信用管理》在对专业知识的系统阐述基础之上,通过案例、专栏等形式为读者提供大量信用领域的背景知识和实际应用,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读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相应的知识储备。
精简实用。《信用管理》在体系设计、内容取舍、行文方式等方面突出实用、简洁的特色,便于实际应用。通过大量翔实的流程阐述与案例分析引导读者快速掌握信用管理的精髓,便于教学的组织。
适用面广。《信用管理》是一部以实用为主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与实际业务的有机结合,不仅适合于高等院校的金融、财务、工商管理、信用管理等专业作为“信用管理”课程的教材,也可用于信用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刘澄,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用管理、投资行为学、金融营销。曾先后在国税局、中央党校等部门工作,现兼任中钢期货、京都期货独立董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以及多家企业的顾问。
导言 信用的力量
一、诚实守信的力量
二、信用危机的代价
第一章 信用管理概论
第一节 信用与信用管理的概念
一、信用:社会学视角
二、信用:经济学视角
三、信用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四、信用的发展历程
五、信用分类
六、信用的基本形式
七、信用风险概念
八、信用管理概念
第二节 信用的经济学分析
一、经济学理论与信用
二、信用的经济表现形式
三、信用的作用
四、信用对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社会信用体系
一、社会信用体系与征信国家
二、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
三、社会信用体系的结构
四、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中国信用状况
二、中国信用缺失的危害
三、中国信用缺失的原因
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架
第二章 信用风险计量
第一节 信用评级概述
一、信用评级概念
二、信用评级特点
三、信用评级作用
四、信用评级的分类
第二节 信用评级体系
一、信用评级发展历程
二、主要国家的信用评级制度介绍
三、信用评级工作程序
四、信用评级原则
五、信用评级方法
六、信用评级指标
七、信用评级标准
八、信用评级机构
第三节 征信
一、征信的基本概念
二、征信的法制环境
三、征信渠道
四、企业征信调查
五、个人征信调查
六、信用数据中心
第四节 信用风险计量技术
一、信用风险计量技术发展历程简介
二、信用评级法
三、专家法
四、信用评分法
五、信用风险模型
第三章 企业信用管理
第一节 企业信用管理概论
一、企业信用风险分析
二、企业信用管理必要性
三、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
四、企业信用管理目标
第二节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一、企业信用管理模式
二、企业信用管理机构
三、信用政策
四、新客户授信
五、赊销跟踪
六、客户信用重估
七、信用危机管理
八、企业信用管理成功经验
第三节 企业客户管理
一、客户管理概论
二、客户信用评级
三、信用报告
四、客户档案管理
第四节 企业赊销管理
一、赊销的必要性
二、赊销成本分析
三、赊销政策制定
四、赊销交易前的授信调查
五、赊销额度确定
六、债权保障措施
七、信用部门的考核
第五节 应收账款管理
一、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三、应收帐款催收流程
四、应收账款催收技巧
第四章 政府信用管理
第一节 政府信用管理概述
一、政府信用概念
二、政府信用思想
三、政府信用作用
四、政府信用危机
五、政府信用管理
第二节 公债信用管理
一、公债信用的内涵
二、公债信用风险
三、国家信用评级
四、公债信用管理
第五章 个人消费信用管理
第一节 个人消费信用概论
一、个人消费信用概念
二、消费信用理论
三、消费信用的特点
四、消费信用的原则
五、消费信用的分类
六、消费信用的形式
七、消费信用的作用
八、经营消费信用的机构
第二节 个人消费信用管理概论
一、个人消费信用风险
二、个人消费信用管理概念
三、个人消费信用管理流程
四、个人消费信用管理体系
五、个人消费信用风险防范
第三节 个人信用体系
一、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经营模式
二、个人信用评价系统的运作流程
三、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建立的步骤
四、个人信用评价方法
五、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六、个人信用报告
七、提高个人信用等级的途径
第六章 银行信用管理
第一节 银行信用管理概论
一、银行信用
二、银行信用风险
三、银行信用管理
四、银行信用管理体系
第二节 银行信用产品
一、银行传统信用产品
二、银行信用衍生产品
第三节 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
一、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程序
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要素
三、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
四、银行贷款客户信用评级
五、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
六、银行贷款的风险定价
七、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八、银行信用风险评级制度
九、不良贷款预警与处置
第四节 授信管理
一、授信管理概述
二、授信管理机制
三、授信审查
四、授信操作流程
五、授信限额确定
第七章 信用监管
第一节 信用监管概论
一、信用监管概念
二、信用监管主体
三、信用监管目的
四、信用监管特征
五、信用监管内容
第二节 政府机构的信用监管
一、发改委的信用监管
二、中央银行/银监会的信用监管
三、证监会对证券市场的信用监督
四、保监会对保险市场的信用监管
五、财政部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用监管
六、工商局对企业信用的监管
七、税务局对企业信用的监管
第三节 个人信用的监管
一、个人信用监管的定义
二、个人信用监管的特殊性
三、对个人信用监管的机构
四、个人信用监管的内容
第四节 信用管理的法律保证体系
一、法律在信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国外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三、中国信用管理法律建设
第五节 信用管理外部环境建设
一、信用文化环境建设
二、不良信用惩罚机制建设
三、信用保险制度
四、信用增级
参考文献
《信用管理》:
(一)定量指标
1.资产负债结构
对受评企业负债水平与债务结构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企业管理层的理财观念和对财务杠杆的运用策略,为预测该企业再融资空间提供重要线索。债务到期安排是否合理,对于特定期间企业的偿付能力有很大影响。如果到期债务过于集中,到期不能偿付的风险会明显加大。而过分依赖短期借款,有可能加剧再筹资风险。企业的融资租赁、未决诉讼等或有负债项目会加大受评对象的债务负担,从而相应增加对企业现金流量的需要量。
2.盈利能力
较强的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是企业获得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债务的关键因素。充足而稳定的收益往往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再融资能力,从而使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灵活性。
盈利能力可以通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值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收益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等指标进行衡量,同时要对盈利的来源和构成(特别是价格的形成基础和成本构成)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3.现金流量充足性
现金流量及其相关比率是衡量受评企业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其中企业从正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净现金流量是偿还到期债务的基本来源。现金净流量、留存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与到期总债务的比率,可以反映受评企业营运现金对债务的保障程度。现金净流量、留存现金流量与资本支出相比,则可反映受评企业依靠营运现金维持和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不同行业现金流量充足性标准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将受评企业与同类企业相对照,以对受评企业现金流量充足性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4.资产流动性
除了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资产变现等方式来偿还到期债务。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比例结构是衡量资产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流动资产或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可以为评价企业内部流动性来源提供重要线索,而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营运资本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产流动性。
(二)定性指标
1.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行业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景气周期、产业政策等与评级对象未来经营的稳定性、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充足性都有密切关系。产业组织和集中化程度也是行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说来,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比自由竞争的行业盈利更有保障,风险相对较低。
2.基本经营和竞争地位
发债企业的经营历史、经营范围、主导产品和提供产品的多样化程度决定了其市场定位和发展潜力。各项业务在企业整体收入和盈利中所占比例及其变化情况,可以反映评级对象收入来源是否过于集中,从而使其盈利能力易受市场波动、原料供应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评级对象的经营目标与方针、营销网络与手段、对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依赖程度等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分析要点。
发债企业的竞争地位可以通过多项指标加以衡量,如经营规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研发能力、成本结构及单位成本的高低、设备、技术水平和外部支持等。受评对象与类比组相比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尤其是当经营环境出现不利变化时企业能否维持其盈利能力,并保持现金流量的充足性和稳定性,对评价其经营状况和未来若干年的市场竞争能力尤其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