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入融合,传统行业商业模式将迎来新一轮的升级与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成了各大企业竞争的新常态。但企业如果只是盲目跟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取得实际的效益。
本书从“互联网+”时代背景出发,从理论层面、实践经验等多个角度,结合当下市场发展趋势与行业现状,全方位阐述了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的6个商业模式落地策略,并将企业发展的全新“引擎”(转型路径)一一呈现出来,帮助传统企业顺利实现商业模式的升级与创新,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商业模式落地商业模式创新如何落地,决定着企业能否在“互联网+”时代,掌握核心竞争力,有效出击。本书带你看清“互联网+”时代的精神与资源,解析商业模式升级与创新趋势。★ 6大全新商业模式,助推企业重构商业价值链本书深入剖析“互联网+”6大全新商业模式——“工具+社群”商业模式、免费商业模式、平台商业模式、O2O商业模式、长尾商业模式、跨界商业模式,帮助企业打破商业模式惯性,重构商业价值链,设计新未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前人的案例中总结发现陷阱与机遇书中对惠普、小米、百度等大量案例进行细致解读,总结利弊,系统指导企业如何实施商业模式升级与创新,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机遇。
荆涛
商业模式设计专家,商业模式课程财富系统主讲讲师,被许多企业家誉为“最具实战经验的营销课程导师”和“兼顾营销与系统运营的高端企业管理专家”。2012年,创立未来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
上篇 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
认知1站在“互联网+”的时代风口
解读创新2.0下的新业态:“互联网+”
六大核心商业模式让“互联网+”落地
大批企业涌入“互联网+”,赶潮流还是真转型?
“互联网+”时代的三个陷阱
结论:养成“互联网+”的思维习惯
认知2“互联网+”商业模式落地,企业才有无限可能
惠普公司的“互联网+”落地方式
从工具切入,企业转型更接“地气”
拥抱“互联网+”的三个转型层次
“互联网+”落地的五个关键
成功经验是传统企业转型的最大障碍
结论:看懂“互联网+”的风往哪里吹
下篇 “互联网+”落地的六大核心商业模式
模式1“工具+社群”商业模式:工具解决痛点,社群沉淀流量
“互联网+”的三张皮:内容+社群+商业0
每个品牌都要有属于自己的“社群”吗0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商业0
信息越多越易被吸引的数字社群0
社群的整体效应0
细分社群:打入消费者内部0
吸引社群的三种能力0
吸引社群的三个落地途径0
结论:最好的改变方式是参与变化0
模式2免费商业模式:理解“免费”背后的逻辑精髓
实现免费了就是马云第二?
“互联网+”的本质:不是免费,而是盈利
追求“坏利润”,远离“好客户”
忽略用户体验,免费也是“浮云”
“免费”思维可以有:本质是创意
结论:任何一道“免费”菜肴都是对人性的思考
模式3平台商业模式:互联网无边界,打造足够大的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利润池之战
传统企业的机遇:开放平台
站在大平台上就能屹立不倒吗
创新内核:以时间、地理为平台
“赢家通吃”竞争法则
结论:借力“互联网+”平台资源才可能风生水起
模式 4O2O商业模式:实现虚与实、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
O2O(Online To Offline)背后
大数据时代的O2O运营
O2O与二维码的前世今生
O2O与电商:大战后的线上线下风光
O2O社会化网络营销破局之路
结论:重新审视企业的O2O组织力
模式5长尾商业模式:“多款少量”,通过C2B实现个性化定制
无处不在的“长尾”
“长尾”也是一种经济形态
“互联网+”时代,得“长尾”者得天下
留住“长尾”的七个策略
变革是必经之路,更需要理解与感悟
结论:“互联网+”时代的“速度法则”
模式6跨界商业模式:你看不见的竞争者才是真正的对手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跨境之困
产业跨界:“走出去”的智慧
产品跨界:总能找到市场空间
人群跨界:锁定目标消费者
传播跨界:短时间内提升品牌知名度
渠道跨界:“得中原者得天下”
文化跨界: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超级企业
结论:兼顾品牌与销量,兼得“鱼”和“熊掌”
序言
“互联网+”时代,落地派更有“钱途”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当我们来到“互联网+”时代,会发现:原来菜品不算多的雕爷牛腩也能人满为患;原来卖煎饼果子的黄太吉也能赚大钱;原来橙子也能有专属于自己ID的品牌;原来作为一个新产品的小米也可以深入大众,并成为众多新型公司追捧学习的对象……
这一切都要归结于,这些品牌和公司都玩转了互联网。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你若再无动于衷,恐怕就要彻底out了。与此同时,你明明对互联网动了心思,对企业未来充满希望和野心,但却不知道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让行动计划落地,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就真的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了。
人人都在谈论“互联网+”,究竟什么是“互联网+”?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不是单纯的“互联网思维”,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而展开的行动计划落地和创新手段,它源于但超出“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则属于思考层面,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最初,“互联网+”的提出者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用他的话来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马化腾说,“‘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现在已经很大;最近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
新华网某评论文章称,“作为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不仅需要继续破解仍存在的粗放发展、核心竞争力依然薄弱等问题,更需要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相结合,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成色与品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说,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关于“互联网+”,不同领域的企业家有不同的见解。
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说,“我理解的‘互联网+’就是全民互联网和全产业的互联网。过去我们关注互联网的话,仅仅只是关注那些互联网企业,关注互联网企业所能够带来的那些虚拟的产品和服务。而‘互联网+’的话,未来行行业业都要用互联网来改造,来升级,而且你要是不改造自己的话,你就被改造了。这个方面很好的例子是像滴滴打车,是我们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一个互联网化的转型。”
而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也说,“很高兴总理引用‘风口理论’,说明总理非常关注互联网行业。包括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四段提到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都体现了对互联网行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希望互联网行业能成为中国新经济转型的助推器,激发市场活力。”
的确,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互联网与各个行业都在一步步更紧密地交融,而那些站在发展最前沿的赢家无疑是善于发现机遇的企业。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如百度、阿里巴巴、京东、支付宝等都为中国未来的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和丰富的经验。
许多传统行业在看到互联网强大的渗透力后,不敢小觑“互联网+”的时代力量,纷纷变革发展模式和路径,抢占市场制高点。
既然如此,了解“互联网+”就显得尤为必要。互联网的本质,离不开“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你所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并与更多的应用场景结合,产生新的应用公式。根据这一的思路,如何找到你所处行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让行动计划真正落地,是所有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企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如何落地?
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满城尽是“互联网+”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正在深度融合。传统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革命和升级。与此同时,“互联网+”商业模式亦成为各大企业竞争的新常态。如果传统企业只是盲目追“互联网+”的脚步,而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将很难带来实际的效益。
大部分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转型过程中,表现出的最大的“痛点”在于:
一是不够市场化——传统企业在寻找“互联网+”商业模式时,首先应该对用户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市场化是互联网化的前提。
二是不够信息化——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美国不同(美国行业和企业实现了高度信息化)。我们的企业基于互联网技术推动产业转型时,必然有信息互联的需求,这也是在通过互联网创新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有了了解,找到了“痛点”,下一步是什么?绝对不是盲目行动!
有太多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浪潮中“找不着北”,在这场运动中,传统行业出现了两派。“天真派”认为只要花钱做个网站,APP就是“互联网+”了。网站做得好就会有生意,研发个APP就会有用户下载。“恐惧派”认为“互联网+”就是放弃线下,全力以赴做好线上交易,实现互联网化。也不乏一些传统企业在面对汹涌的暗流时,感到困惑。许多企业人不知该如何进行“互联网+”转型。要想让行动计划落地,就要利用好工具(如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便捷沟通,提高效率。
现实中,很多企业都犯过上述两派的错误,只是错的程度不同罢了。
其实,一个企业的转型、进步,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比何谓互联网转型、何谓“互联网+”更重要的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了解用户需求、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升效率才是企业发展的使命。
不管怎样变革,我们都要吃饭、上厕所、看电影、看新闻,无非是各个产业的环节缩短了,链条变了,目的都是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要实现这些,最可行的途径就是利用工具满足需求、提高效率。从这个角度而言,行动落地和工具的作用如出一辙。
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应该立刻去做的不只是制定“互联网+”转型战略,而是先学会“拿来主义”——用新型的落地工具(模式)改变自己,把握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本书从“互联网+”时代背景出发,站在理论层面、实践经验等多个角度,结合当下市场发展趋势与行业现状,全方位阐述了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的六个商业模式落地策略,并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企业发展的全新“引擎”(转型路径)一一呈现出来,对企业把握新时代的机遇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回过头看,“互联网+”原来并不神秘,也并不困难,就看你是否有一颗勇于参与变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