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崛起,不在外在高度,而在内在高度。中华民族要崛起,首先不在经济,而在精神。拥有五千年历史及“华夏人”光荣称谓的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血脉与特质?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是不是一个有血性的民族?曾经创造“汉唐雄风”的他们,何以一度被视为“精神病夫”?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华夏魂”和“汉魂”存在?那里面到底含没含过“铁”和“血”?几起几落的“华夏魂”,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找回高贵的精神血脉、注入现代新鲜血液,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动力?本书带你探寻答案。
第一章华夏人的血原本很荣耀/ 1
知耻的义士——孟尝君门客的自杀事件/ 2
殉道的武士——刺客荆轲的“武士道”/ 5
持剑的文人——苏秦孔子也会武/ 9
不屈的贵族——“罪臣”屈原有尊严的流放生活/ 12
阳刚的君主——赵武灵王的血色“西服”/ 15
先秦何以造就“第一纪华夏人” / 17
第二章大汉有魂初长成/ 21
初生前夜:西方海伦之战与东方和亲马队/ 21
横空出世——“犯汉必诛”,逆袭生就“铁血汉魂” / 25
“第二纪华夏人”的精神特质/ 29
第三章华夏魂的两脉运行/ 33
铁血之风 ——胡人怕曹操什么/ 33
怀柔之范——诸葛亮之“心外无刀”/ 36
正统汉魂:当他们纪念诸葛亮时,他们在纪念什么/ 39
第四章中原“乳糜血”/ 43
中原“乳糜血”:司马氏开启华夏“极乐世界”/ 43
士人精疲肌无力, “魏晋风流”究可哀/ 46
糜血引胡屠——华夏民族的第一次亡种危机/ 50
第五章华夏魂“鲜”补/ 53
华夏魂“鲜”补:李世民的鲜卑血统与精神血脉/ 53
领袖国气质:阿帝国横扫西亚,唐中国出手扶弱/ 61
新汉族:取塞外精悍之血,注中原颓废之躯/ 63
揭开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补血”疑团 / 66
第六章华夏“失血”/ 69
华夏“失血”——赵宋不算精神账/ 69
莫学汉儿之弱——契丹国君看扁宋版汉人/ 72
驯服与雌化——《七侠五义》《杨门女将》里的宋风/ 76
从称雄到图存——岳飞之死与汉魂拐点/ 82
第二次亡种危机——崖山送走“第二纪华夏人”/ 86
第七章华血东渡/ 91
汉血宝刹——华夏禅师笑对蒙古刀/ 91
莫烦恼——无学祖元禅补日本武士道/ 95
四渡东水——古中国“博导”们的赴日潮 / 99
血驻东瀛——散落日本的“中土”之刚/ 101
第八章华夏魂南留/ 105
天朝以北血色淡,从来南方多死战/ 105
川人不屈——蒙古大汗毙命钓鱼城/ 107
铁血红巾起安徽:我等堂堂男子汉,岂为胡虏做马牛/ 112
第九章败血帝国/ 117
第三次亡种危机——近代中国出现“历史最美王朝”?/ 128
清版汉人——奴隶品格之集大成/ 131
东亚病夫——第三纪华夏人“清至谷底”/ 133
第十章新武之光/ 137
武士归来——“刺清”史汉子的精神成长史/ 137
当一个受压民族出现不怕死男儿,生机随现/ 142
华夏魂再生——中国留日生的铁血革命/ 144
刚柔并济——民国的“先秦男”与“汉唐女”/ 146
中华辟地,莫忘“新武精神”之功/ 149
第十一章一盘散沙/ 153
旧人领路——袁某人的“精神底色”/ 153
内耗凶猛:总统府里,六“土皇”之全武行/ 157
窝里斗之殇——上海公园,向湖心撒尿的麻民 / 160
难得汉魂一道光:无敌黄埔军,北伐一统新国府/ 162
是什么让华夏民族时现“一盘散沙”/ 164
第十二章此消彼长/ 167
此消彼长:数量剧增散羊群,刺胀了狼外婆的胃/ 167
第十三章 “一流汉奸”何其多/ 169
精卫投日不填海/ 169
“一流汉奸”何其多/ 173
中国历史上多汉奸的另类原因/ 177
第十四章激活/ 181
四渡“亡种难”:史上最强外敌,五十年不能征服中国/ 181
历史不可比:新中华反征服之“五大精神利器 ”/ 184
满血复活:世界目睹“一个从未见过的中国”/ 185
东方第一强:汉魂胜和魂,第三纪华夏人环球大雪耻/ 191
得而复失: 贪腐潮摧毁复兴梦,徒留世纪长考/ 196
新信仰集团的崛起:共产党人来时的路/ 198
大结语不信华夏魂不回/ 203
古血脉之脉:泱泱华夏,高贵精神今何在/ 203
新血源之寻:千族之魂可三分,华夏魂向哪山行/ 206
说到中国人,我们知道有个广义的民族称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含56个民族,主体是汉民族。
提及汉民族,自古以来有个更荣耀的称谓:华夏人。
那么“华夏”这两个字作何解呢?
成于东汉、中国最早的大字典《说文解字》如是说: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所谓“华夏”的正解应该是:荣耀的中国人。
为什么汉民族会得到“华夏”——如此赞誉性的民族称谓?
首先,这和人口数量无关,今天的汉族普遍自称“炎黄子孙”,而黄帝和炎帝就像后来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先祖一样,只是两个部落的首领,也就是说,汉民族原本也就是两个部落融合而成,人口能有多少呢?
那么,既然与人口数量无关,“华夏人”的光荣称谓究竟与何有关呢?应该说,这与悠久的历史有些关系。
黄帝和炎帝虽然统一了华夏部落,但并没有建国,华夏首个王朝、首个“国父”均无关炎黄。美国著名史学家麦克尼尔的《世界史》记载:夏,中国第一个王朝,建于公元前21世纪,创建者就是在历史上因为治水而留下佳话的禹。
但这只是解释了“夏”的来源——就像后来的秦人、汉人、唐人、宋人一样,是“国号”延续的称谓。而“华”的生命力更长久,至今海外还以此统称中国人,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华夏人曾经拥有的不仅是悠久的历史,而且在那悠久当中,还有着与生俱来的光荣。
这份光荣是什么?不是人口的数量,也不仅仅是祖先的年龄,而是影响人口质量的华夏文明。
那是一种什么血脉?
大家先来看看先秦的华夏人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
知耻的义士——孟尝君门客的自杀事件
孟尝君在薜,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战国时期的齐国王室贵族,本名田文,孟尝君是他的号。虽然他系齐国贵胄,但却不单给齐国干活。这是先秦政治的一大时代特点:因为多元,所以竞争。谁重用我,我给谁做事,站在谁的角度考虑问题。孟尝君做过齐、秦、魏三国相国,在历史上并未留下什么惊天伟业,但却留下了礼贤下士、热情好客的千古佳话。他养了很多“士”,这些“士”,有尊严的叫法是门客,直白的叫法是食客。
有一次,孟尝君接待一批新来的门客,和他们一起吃晚饭,饭端上来后,有人故意把房中灯火弄暗了,就餐者之间看不清对方碗里是什么盖饭。如此,惹得其中一个门客大为不满,大概他的碗里,鱼香肉丝都没盖,也就是一些油麦菜,他认为主人吃的肯定和他不一样,一定吃得比他好,这是对门客的侮辱。于是,摔下筷子走人,不吃了。孟尝君端着自己的饭碗追上他,说:你看看咱们吃得一样不。门客一看,和自己碗里的饭菜一模一样,素菜淡饭。于是这个门客羞愧难当,当众拔出随身佩剑,自刎谢罪。
史书在叙述这起事件时,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盛赞孟尝君的“仗义”上,孟尝君仗义,待客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诚然。但真正付出代价的,是那个食客。历史忘记了他的名字,而我却以为他是真正的义士,践行了华夏人的第一贵族精神:耻感文化。
因为伙食问题错怪了主人,这能是多大点儿的事?当时这位门客有多种选择,比如默默离开,或者简单地说句抱歉,甚至像一些“任性”的门客那样,向孟尝君撒娇,要吃要喝。但他却毅然选择自杀,与其说这是一种轻生,不如说这是精神贵族的凛然。
据史书描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三千,大多是些无用的闲人,所以 “鸡鸣狗盗”之徒竟是其中的佼佼者,你学鸡叫学得像,能钻狗洞偷东西,都算是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安心吃闲饭。
且看孟尝君门客所谓的“才艺表演”。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召孟尝君为相,但是不久又变了脸。因为秦昭王手下幕僚说了孟尝君的坏话:你把一个齐国王室宗亲,拿到我国坐第二把交椅,这不是引狼入室吗?孟尝君保不齐是齐国卧底。
听了属下这番话的秦昭王,态度大变,说翻脸就翻脸,他把座上宾孟尝君罢了相,还软禁起来,弄不好要杀他。孟尝君虽然仗义,但也有求生本能,于是求人解救自己。中间人找到了秦昭王最宠信的女人幸姬那里。幸姬传话,说可以救他,但要孟尝君的一件宝贝作为酬劳。什么宝贝呢?狐白裘。孟尝君一听要此大衣,头皮发麻,因为他已经送人了。送谁了?送秦昭王了。看来这秦昭王宠爱的女人不止幸姬一个,这个大衣没给幸姬,幸姬或许压根儿没见过这件大衣,因为传说而艳羡,以此要挟。怎么办呢?既然一件大衣可以救自己一命,那么也别管什么“不吃窝边草”的道理了,偷回来吧,让谁偷呢?这时他随行的食客就发挥作用了,有一个食客擅长偷鸡摸狗,于是深夜里扮狗钻入秦宫库房,盗出了那宝贝大衣,将它送给幸姬。这女人得了大衣,欣然到了秦昭王床前吹了枕头风,不知这女人是穿着大衣来的,还是没穿这件大衣,反正没有穿帮,秦昭王与这女人欢乐得一塌糊涂,糊里糊涂地释放了孟尝君。
然而,出了秦宫的孟尝君并未完全脱离险境。他必须逃出秦国国境才算安全。祖国齐国在秦国东面,于是孟尝君一路东窜,来到函谷关,结果运气不好,关城门了,一时出不去。守关有法,规定鸡鸣才开门放人通行。一旦等天亮,反复无常的秦昭王派兵追赶,一切就来不及了。怎么办?又一位随行食客发挥特长了,学鸡打鸣。他学大公鸡叫,而且人家学的是鸡大王,一叫而百鸡齐鸣,于是此食客一叫,方圆几十里的鸡立刻响应,在鸡鸣声中城门大开。孟尝君迅速出关,逃过一劫。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鸡鸣狗盗”之徒的原意了。在孟尝君那里,它并不是个贬义词。而我重述这个故事意在强调,我不相信这个不惧死的食客,连“鸡鸣狗盗”的技术都没有,他的自杀之举,就是表明他不想做个无耻的闲人,在主人疲软的饭桌前“赖活”。
知耻的义士——这是我对这位自杀门客的评价。而这种知耻的义士,大多出现于中国的先秦历史中。先秦之后,孟尝君常有,而像自杀的门客那样,以生命践行耻感文化的义士却不多见了。
那么,这耻感文化为什么在先秦最盛呢?
因为此间华夏,推崇“以礼治天下”,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礼仪之邦”。而“礼”发端于“羞耻心”,“无礼”就是“无耻”。所以,中国的耻感文化就成型于此时。中国耻感文化的诞生标志,系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一句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仲所言的“四维”,虽然“礼”排第一,但是有识之士多以“耻”为重,比如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曾言:“四者之中,耻尤为要。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有人之所以能做种种不干净的事,就源于没有羞耻心。
所以“四维文化”亦可称“耻感文化”。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政治的关系。任何民族的精神构造,都往往是政治作用的产物。什么是政治?简单地说,那就是世人的生活处境。故此,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耻感文化”最盛时代,当然首属政治上推崇“礼治天下”的先秦春秋战国。而先秦之后,虽然统治者对“四维文化”也是“曲不离口”,但因为“礼治天下”的政治氛围已不复存在,“力治天下”的屠夫、流氓成为政坛主角,所以华夏大地耻感渐淡,为“一碗饭”而下跪者越来越多,为“一碗饭”的尊严而不惧一死者,却越来越少。
殉道的武士——刺客荆轲的“武士道”
提及“武士”及“武士道”,很多人以为那是日本的专利,且不是什么好东西。尤其现代很多中国人,因为军国主义日本的侵华历史,将“武士道”视为“洪水猛兽”,或嗤之以鼻,或避之不及。
其实,那是“恨屋及乌”,甚至“送人之美”了。
“武士道”不是日本专利,未被军国利用的“武士道”,也不是洪水猛兽,而恰恰是武士的美德。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武士,还有武士道。
什么是武士?“武”很好解释,武术。而“士”就有高贵的含义。仅仅会武术,算不上“士”,充其量叫“武人”,在日本他们叫“浪人”。
所以,“会武”而有“道”的人才配叫“武士”。
这个“道”就是信仰,就是武士道。
先秦的中国,王室贵胄都有养“士”的习惯。那么,这些“士”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就是“效忠主人的门客”。《东周列国志》的“前言”称:“养士风气,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先秦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封建制,土地分封,是诸侯和贵族的天下,底层人士想往高处走,当“门客”做“士”是一条很现实的出路。
当时华夏已经形成后来“日本式”的武士阶层,顶层一个周天子——相当于日本的虚君天皇;上层是一群诸侯贵族——相当于日本各藩藩主和大家族;中层是“士”——“士”对诸侯贵族负责,不必效忠大君主。如此就形成“多元”信念与信仰:只要在周天子脚下的诸侯国之间流动,就没有“叛国”的概念,“士”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去寻找“名主”,一旦找到,好好效忠就是。
我们知道,后来日本的武士道,就是基本沿承了中国春秋战国的“士之信仰”。在天皇这个虚君的名义统治下,对幕府主人的效忠感成为“武士信仰”。这种效忠感可以超越任何信仰,成为“大德”,凌驾于其他道德观念之上。
就武士道的践行而言,无论是中国的武士史,还是日本的武士史,都是跟刺客史相连的。在中国先秦,最有名的武士就是刺秦的荆轲。
荆轲无疑是东方武士的骨灰级人物。
查看史料可知,作为战国燕国太子丹的门客,荆轲的功夫几乎不值一提,《史记》称荆轲“好读书击剑”,只是爱好并非擅长击剑。在太子丹面前,有一次他与别人论剑,言语激怒了对方,对方“怒而目之”,要和他拼剑,荆轲却躲了。
虽然荆轲的剑术不见高明,但其大名却能显赫于中国武士谱之中。靠的什么?有人说因为他刺的人名气太大,那可是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他沾光了,这种理解相当庸俗。在我看来,荆轲不因武功传世,也不因秦始皇留名,而在于他恪守的“道”,是名副其实的“正宗武士道”。
当年,荆轲深受燕国太子丹之恩,太子丹把荆轲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拿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其实,这就是有朝一日要荆轲拿命来感恩。荆轲不傻,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欣然接受,“士为知己者死”。公元前227年,太子丹终于亮出底牌:让荆轲当刺客,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刺杀秦王。为了让秦王相信,太子丹让荆轲带上燕国区域地图(表示割地给秦),还顺便带了一个秦国追杀的叛将首级,假意进献秦王。明明知道一去难返,但荆轲毅然应允,义无反顾。临行时太子丹和一些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边送别荆轲。荆轲非常洒脱地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首歌,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是一个武士的殉道心声──虽然你现在让我去做的事,凶多吉少,没有胜算,但我答应你,义无反顾。我此去成功还是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担当,接下来这个任务非完成不可,不能完成就以死相报。决不能无信不义,辱没我武士的名声。
这就是武士道的一大精髓:重名轻死。
一个殉道的武士会有怎样的表现?他与“只会武术的人”有什么区别?
接下来荆轲和他的助手秦舞阳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这个秦舞阳是太子丹找来的,做荆轲的副手。太子丹为什么选中秦舞阳呢?《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这个秦舞阳是个少年杀手,他杀人时,人们都不敢用正眼看。
太子丹以为,秦舞阳与荆轲是匹配的,殊不知,此人武而无道,并非“大勇”之士。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和秦舞阳,一人托着地图,一人端着首级,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国朝堂刀光闪烁,武甲林立。秦舞阳一见这威武场面,不由得战栗起来,浑身抖个不停。 朝堂君臣一见使者举止反常,不禁感到怀疑。
此时荆轲的表现如何呢?
史记描述: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当时的情景是:荆轲回过头来,看了秦舞阳一眼,见他果然瑟瑟发抖,于是笑着对秦王说:“北方偏远地区来的小伙儿,没见过世面,让大王见笑了,大王不要责怪他,让我来完成使者的使命吧。”
在天下最威严之地,一个是抑制不住地浑身发抖,另一个是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武人与武士的区别已经显现鲜明。
后来发生的一切我们都很清楚,秦舞阳在这场刺杀的最后关键阶段,靠边站了,成为一个废人,两个杀手合击变成了一人孤胆深入。荆轲一往无前,先献首级,然后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走上台阶献给秦王。秦王将地图全都打开时,“图穷匕乃现”,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于是荆轲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袖子,右手挥匕向秦王胸口直刺过去。
我们知道,荆轲要刺的这个秦王嬴政,就是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嬴政。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无论从外形还是性情上,他更像是一匹狼。所以,我们看秦始皇画像,加上史学家对他的形体描述,可知秦始皇从身体而言,绝对不是软柿子,一个刺客未必能制服他。
会武的人都“善假于物”,先秦人峨冠博带,衣袖宽大,始皇帝的袖子更宽大,他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用一个转身,把被抓住的袖子挣断。随后跃到宝座后面的屏风处,与荆轲躲猫猫。之后,又绕着柱子跑,始终让荆轲逮不着。
就在两个人像走马灯似的转悠间,朝堂卫兵冲上来,荆轲不得不分心,嬴政转守为攻,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使出浑身气力,将匕首抛向秦王。但已是强弩之末,秦王闪身躲过,毫发未损。随后,卫兵一拥而上,将荆轲乱刀砍死。
而此时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表现如何?他只是呆呆看着这一切发生。在卫兵对荆轲动手之际,台下卫兵也不费吹灰之力将其砍杀。
本来,荆轲的刺杀设计是二鬼拍门,两刺客围攻。两人一个拿地图,另一个拿首级,同时上去献给秦王,然后匕首露出时,一个抱住秦王,另一个持匕就捅。试想一下,如果秦舞阳表现得和荆轲一样,从容、勇敢,真的抱住秦王,荆轲就是挥刀乱捅,秦王也未必能逃过这一劫,秦王恐将定格为秦王,就没有后来的始皇帝,中国的历史或许就将重写了。
在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刺杀事件中,人们总不免有这样的疑问:在刀枪丛中,为什么荆轲可以谈笑风生,而秦舞阳却惊慌失措?
很多人认同荆轲的说法,是“见没见过世面”的结果,其实那也只是荆轲临场“托词”,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世面,而是信仰,是道。
没有信仰的秦舞阳,只是个会武的市井流氓。这样的市井人物,有小勇无大勇,敢于私斗,怯于公斗。而荆轲体现的,无疑是大义之勇,这才是武士道的真谛。
“忠诚至上”“以武为本”“重名轻死”——此乃武士道三大立身之本。这原是先秦中国武士的“道”之精髓,后来浸入日本人的血液中,变为日本国民的普遍伦理。所以,说武士道立于先秦远播海外绝非诳语,此系先秦武士的高贵品质。当年,武士荆轲与其说是搞刺杀,不如说他是殉道而去。有道且敢于殉道,这是华夏武士光耀先秦的不朽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