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无线电技术及其应用》从分析认知无线电的定义入手,研究了认知无线电与其他各种无线电概念的关系,从系统组成和经典体系架构等角度明确了其内涵,详细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研究范畴和无线频谱感知、动态频谱接入管理、认知自适应传输、跨层优化、自主学习等关键技术,同时也涵盖了软件定义无线电、认知无线网络等相关内容。最后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相关标准、研究项目和可能的应用。
通过《认知无线电技术及其应用》,读者将理解认知无线电的背景、概念和内涵,掌握主要的关键技术,了解认知无线电将来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场景。
《认知无线电技术及其应用》既可以供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书。
宋志群,男,1963年出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于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通信网信息传输与分发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通信学会信号处理与通信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研制开发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研究领域包括抗干扰通信、认知无线电等。
刘玉涛,男,1981年出生,2010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检索17篇,SCI检索1篇),申请专利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无线电、宽带无线接入等。
王荆宁,男,1981年出生,2010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5项,主要科研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协作通信、认知无线电等。
第1章 绪论
1.1 认知无线电提出的背景
1.1.1 频谱资源紧张
1.1.2 特殊环境下通信质量保障
1.2 认知无线电概念
1.2.1 维基百科定义
1.2.2 米托拉定义
1.2.3 赫金定义
1.2.4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定义
1.2.5 软件无线电论坛定义
1.2.6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定义
1.2.7 国际电信联盟定义
1.2.8 各种定义比较
1.3 认知无线电与其他无线电
1.3.1 软件定义无线电
1.3.2 自适应无线电
1.3.3 可重构无线电
1.3.4 基于策略的无线电
1.3.5 智能无线电
参考文献
第2章 认知无线电系统组成与架构
2.1 认知无线电系统
2.1.1 认知无线电系统模块
2.1.2 信息获取
2.1.3 学习
2.1.4 决策与调整
2.2 认知循环与认知引擎
2.2.1 认知循环
2.2.2 认知引擎
2.3 认知无线电经典架构模型
2.3.1 认知无线电网络架构
2.3.2 认知无线电节点接入
参考文献
第3章 认知无线电研究范畴
3.1 干扰温度与频谱空穴
3.1.1 干扰温度
3.1.2 频谱空穴
3.2 无线频谱感知技术
3.2.1 频谱检测方式
3.2.2 频谱检测要求
3.3 动态频谱管理技术
3.3.1 频谱接入与分配
3.3.2 频谱移动性管理
3.4 信道估计与自适应传输技术
3.4.1 信道估计
3.4.2 自适应传输
3.5 跨层设计技术
3.5.1 跨层设计需求
3.5.2 跨层设计分类
3.6 自主学习技术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频谱感知技术
4.1 频谱感知技术分类
4.1.1 物理层检测
4.1.2 媒体接入控制层检测
4.1.3 协作检测
4.2 主用户发射端检测
4.2.1 匹配滤波器检测
4.2.2 能量检测
4.2.3 循环平稳特性检测
4.3 主用户接收端检测
4.3.1 本振泄漏检测原理
4.3.2 本振泄漏检测分析
4.4 协作频谱检测技术
4.4.1 单门限协作检测
4.4.2 多门限协作检测
4.5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分布式频谱感知
4.5.1 D-S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4.5.2 D-S证据理论的合成规则
4.5.3 基于信任度的分布式频谱感知
4.6 多天线频谱检测技术
4.6.1 基于功率谱的多天线等增益合并检测
4.6.2 基于循环谱的多天线频谱检测
……
第5章 动态频谱管理技术
第6章 认知自适应传输
第7章 认知无线电跨层设计
第8章 自主学习技术
第9章 软件定义无线电
第10章 认知无线网络
第11章 认知无线电标准与相关研究项目
第12章 认知无线电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第13章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场景
(1)频谱切换概率:频谱切换次数与通信次数的比值。在认知无线电系统中,频谱切换会使通信的链路中断,接人新的信道也会有延迟,因此频繁的频谱切换会带来链路层延迟,同时更高层也会受到频谱切换的影响,造成整个系统性能的下降。所以,在设计频谱切换算法时要尽量降低认知系统的频谱切换概率。
(2)掉话率:掉话次数与成功建立通信连接次数的比值。掉话率过大必然会降低对用户的服务质量,因此在设计切换协议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认知用户的掉话率。
(3)切换延迟:在切换执行过程中由于频谱选择、节点处理等一系列原因,会产生一定的切换延迟,若切换延迟过大,不仅会降低认知用户自身的服务质量,也会对具有频谱优先使用权的授权用户产生干扰,所以在设计切换算法及协议时应尽力降低频谱切换的切换延迟。
5.5.1.2 频谱切换分类
国际上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分为水平切换与垂直切换。
水平切换是指使用同一技术的网络内部的切换。水平切换是通过测量移动节点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和新小区的可用资源来确定是否切换,如果信号强度降低到门限值以下,则启动切换,从而更改接入点,同时改变用户连接的路由。当网络控制切换或移动台辅助切换时,由网络确定切换;当移动台控制切换时,移动节点自己检测信号强度,自己做出切换决定。在执行切换过程中,移动节点可先与目标基站建立链路之后再释放原有链路,也可以中断原有链路后再与新基站建立连接,这两种情况下的切换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硬切换方式,即移动节点同一时刻只能使用一个信道通信;移动节点也可以同时使用多个信道与多个基站通信,俗称软切换,即在选择它的附着点之前可同时监听候选基站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