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898—2015)(第三版)(上、下)
定 价:79.8 元
丛书名: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 作者:曹万生
- 出版时间:2016/2/1
- ISBN:9787300223483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09.6
- 页码:70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3
- 开本:128开
本书是一部用全新的现代汉语文学史观念撰写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通史,含现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程,各章节论述了时代背景、重要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具体来说,全书有如下特点: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评论本书“在史料翔实,论述到位、取舍适当的基础之上,又秉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一部守正、创新、稳妥、实用的文学史”。
● 现代汉语文学史的概念,解决了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命名的合法性问题。
● 用人文性、审美性、现代汉语文学性三者统一的文学史新标准,把1898年到2015年的中国文学分为先导期、成形期、成熟期、转型期、繁荣期、多元期。
● 内容上引入了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大家保留一种质疑的眼光。将各家之言、论争以“重要命题”方式收录列出,便于读者作出自己的判断。重估、强调了一些本应但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的作家作品。
● 三版下限时延至2015年,内容更切近时代,广度也有拓宽。比如纳入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歌词文学、手机文学(少量),以及台港澳、旅外华人现代汉语文学等。
● 体例上体现了教材特色,便于实际教学使用。章后附有阅读书目、本章涉及的重要命题之研究现状与历史分期论点、本章内容所涉的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文献、本章所涉内容之思考题等,便于教师扩展相关资料与学生选择性加深。
● 本书各章课件,全部置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网站(www.crup.com.cn/rw),供使用者免费下载使用。
曹万生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史家、诗学家、茅盾研究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诗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负责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讯评审专家。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诗学流变史》、《中国当代诗学流变史》、《茅盾艺术美学》等学术专著15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成果获四川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四川省文学奖2项,领衔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上 册
导论
第一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先导期(1898—1916)
第一章 文学改良
第一节 传教士、留学生、翻译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之思想渊源
第二节 从经学启蒙到文学启蒙
第三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
第二章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诸文体之发端
第一节 “诗界革命”及近代诗歌之语言困境
第二节 “小说界革命”与现代汉语小说之滥觞
第三节 梁启超的“文界革命”与现代汉语散文创作之勃兴
第四节 王国维的“理论革命”与近代话剧之起伏
第二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形期(1917—1927)
第三章 “文学革命”与现代汉语文学成形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人道主义诸思潮
第二节 “文学革命”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形
第三节 西方文艺思想传播与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第四章 现代汉语文学文体的成形
第一节 杂感的“热风”
第二节 “尝试”的新诗
第三节 小说的“呐喊”
第四节 “难产”的话剧
第五章 纯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文学流派的产生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
第二节 创造社
第三节 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
第四节 其他文学社团及刊物
第六章 鲁迅(上)
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第三节 《阿Q正传》
第四节 前期杂文与散文
第七章 郭沫若
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
第二节 《女神》
第三节 历史剧
第八章 成形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叶绍钧的小说
第二节 郁达夫的小说
第三节 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小说
第四节 乡土文学及其小说创作
第五节 创造社作家群的小说
第九章 成形期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自由体诗
第二节 象征诗派与李金发
第三节 格律诗派
第四节 闻一多与徐志摩
第十章 成形期的散文与戏剧
第一节 朱自清和冰心的散文
第二节 周作人和郁达夫等人的散文
第三节 成形期的话剧运动与创作
第三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熟期(1928—1949)
第十一章 成熟期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左翼、右翼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节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解放区文艺运动与论争
第十二章 鲁迅(下)
第一节 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想成就
第三节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
第四节 《故事新编》
第十三章 茅盾
第一节 茅盾的生平与文学道路
第二节 《蚀》
第三节 《子夜》
第四节 《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
第五节 《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第十四章 巴金
第一节 巴金的文学道路
第二节 《家》
第三节 《憩园》与《寒夜》
第四节 《随想录》
第十五章 老舍
第一节 老舍的文学道路
第二节 《月牙儿》
第三节 《骆驼祥子》
第四节 《四世同堂》
第五节 《茶馆》
第十六章 李劼人
第一节 李劼人的生平和文学道路
第二节 《死水微澜》
第三节 李劼人其他小说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七章 左联作家小说
第一节 左翼作家小说概貌
第二节 张天翼的小说
第三节 沙汀的小说
第四节 艾芜的小说
第五节 丁玲的小说
第六节 叶紫等作家的小说
第七节 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第八节 萧红的小说
第十八章 沈从文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边城》与《长河》
第三节 短篇小说
第十九章 京派小说
第一节 京派
第二节 京派小说作家及其创作
第二十章 海派小说与20世纪30年代其他小说
第一节 新感觉派小说
第二节 其他海派
第三十八章 莫言
1985年以后的文坛上,莫言的创作屡引风骚。创作伊始,作家以魔幻现实主义笔触,跻身于先锋文学之列;继作《红高粱》等家族小说,终结“寻根文学”、开启“新历史小说”之旅。与此同时,作家笔下的溢恶与审丑、毫无节制的叙述,一度招致不少贬评。几番探索,莫言在借鉴西方文学技巧之余,也开始融入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因素,终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描绘出“高密东北乡”绚丽多彩的历史与现实。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章拟评述莫言的文学道路与小说创作。
第一节 莫言的生平与文学道路
莫言(1955— ),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童年时期的莫言,生活贫困。“文革”爆发后,莫言小学尚未毕业,因素来表现不好,被迫辍学。人民公社时期饥饿与孤独的童年体验,成为作家日后的创作财富。莫言自小酷爱读书,譬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青春之歌》、《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经典小说,均为莫言的文学启蒙读物。另外,许多会讲故事的爷爷、奶奶,他们讲述的许多鬼怪故事和历史传奇,是作家创作的文学资源。
莫言执笔创作,是在1976年参军入伍以后。起先,莫言发表了一些军旅和乡土题材的小说,格调新奇,才华初显。其中,《民间音乐》(1983)受到白洋淀派老作家孙犁的赏识。1984年夏,莫言凭借自己的创作实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期间,作家阅读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受福克纳笔下“约克纳帕塔法县”启发,开始描绘故乡“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版图。
莫言的创作,风格多变,也伴随种种争议,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生命写意
20世纪80年代初,莫言创作伊始,作品中多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表现人物身上奇异脱俗的生命形态与欲望,区别于一般“伤痕小说”、“改革小说”、“反思小说”、“寻根小说”中政治、经济、伦理、民俗等方面的书写。从题材看,大致有二。
(1)奇人奇事。譬如,《民间音乐》中让众人费解的“小瞎子”对音乐的朝圣追求,《大风》中数一数二的庄稼人“蹦蹦爷”身上迸发出来的强劲生命力,《秋水》中“黑衣汉子”、“紫衣女人”的身怀绝技,《金发婴儿》中“紫荆姑娘”自然鲜活的肉体欲望等等,均非庸人俗事,或传奇,或浪漫。
(2)孩童世界。莫言常采用孩童视角,来还原自然、原始的生命感受,并反讽成人社会。最为评论家称道的,是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作品描绘了孩童世界里的种种“透明”意象,特别是那个浑身沾满铁屑却散发着金色光芒晶莹剔透的“红萝卜”,即隐喻少年黑孩的纯美。相形之下,成人世界多藏在黑暗之中,比如女人们对于黑孩和后娘故事的私下议论,男人之间也处处藏有争斗,包括铁匠师徒在“淬火”技术上的传承猫腻、小铁匠与小石匠为了菊子姑娘的醋意,还有小石匠与菊子姑娘的恋爱也是偷偷发展着。于是,洞悉成人秘密后的黑孩,转瞬间就告别了童年,穿着一件不合身的大褂子,却失去了以往的灵性。作品中的感觉与意象描写,受到李陀等评家好评。
(二)“亵祖”与写丑
从《红高粱》(1986)起,莫言一方面建构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另一方面却以“亵祖”的方式解构历史神话。比如,《红高粱》中的“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的“我爷爷”,既是精忠报国的抗日英雄,又是杀人越货的土匪,是为民间历史的丰富性。作品发表后,好评如潮,开辟了“新历史主义”的天地。
1987年发表的《欢乐》、《红蝗》,却因为毫无节制的“亵祖”与写“丑”,招来恶评。《欢乐》亵渎了一位衰老的母亲,甚至出现了一些龌龊、丑陋的描绘,比如写跳蚤“在母亲的生殖器官上爬”。《红蝗》以梦境的方式,揭示了“四老爷”、“九老爷”的偷情和骗财等丑恶伎俩,同时也歌颂了“食草家族”美丽无臭的大便。两部作品中的“溢恶”描绘,似乎触犯了审美规范。有评者曾坦言,读《红蝗》“是一件十分难受的事情”,因为莫言“变得毫无节制,毫无节制地纵容自己的某一情绪,毫无节制地让心理变态,毫无节制地滥用想象,毫无节制地表现主观的意图”。“他似乎要把有生以来所感受到的、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想象到的全部龌龊全部抛出来,竭尽刺激感官之能事”,目的“正是要折磨人的阅读期待和心理渴望,亵渎人们的优雅情感和审美惯性”。
类似的“亵祖”式书写,在后来的长篇《丰乳肥臀》(1995)中,依然有不少“丑化”母亲的描写。
(三)现实寓言
长篇《天堂蒜薹之歌》(1988)的创作,一改莫言高标的生命写意与历史神话书写,转向污浊的现实书写。作者自叙,“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促使我放下正在创作着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作品在写蒜农暴动的现实悲剧,也展现了苦难命运下荒漠般的人性,可谓中国农村的现实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