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招子庸及《粤讴》研究、广府文史研究、广府民俗研究、广府艺术研究、文化随笔五大板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广府文化名人招子庸以及他编著的《粤讴》一书;广府文化的人文底蕴;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对广府文化现状的调研报告;对广府文化历史、民俗的阐述。
本书是第二部系统研究广府文化的论文集,着重介绍了广府地区的文化名人招子庸以及他编著的粤讴一书。粤讴是粤剧的前身,是国家ji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对粤讴做了详细的研究,具有首创意义。广府文化(第1卷)
纪德君:广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历年来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并出版专著、教材多部,主持国家ji项目3项。 曾大兴: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历年来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92篇,出版专著9部,教材3部,主持国家ji项目7项。
论招子庸的《粤讴》 招子庸,字铭山,号明珊居士。南海横沙乡(今属广州市白云区)人,清嘉庆举人,曾任潍县知县,有政声,后坐事落职。精通音律;工画兰竹;又以新意画蟹,独标一格。 跟咸水歌、摸鱼歌一样,粤讴是一种用粤语方言写成的民间说唱文学。它始创于民间,很可能始创于妓寨,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发明。陈寂先生认为粤讴的创始人是招子庸,《吊秋喜》是粤讴的处女作(见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粤讴》前言)。这固然可以作为一说,但此说既拿不出根据,也不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招子庸可能是最早搜集、研究粤讴并大量地创作粤讴的文人。《粤讴》的作品,有许多语句十分典雅,肯定出于文人之手;既出于文人之手,而且风格统一,全书又只标招子庸的姓名,则招氏是《粤讴》的作者一说比较可信(一说他是辑录者,一说他是编著者)。 《粤讴》原书弁言虽有“请以此一卷书普渡世间一切沉迷欲海者”一句,书中也间中出现“悟破色空,方正是乐境”、“长迷花柳,就会堕落愁城”一类的警世之语,但从《粤讴》的绝大多数作品来看,它的目的实际不在于警人“悟破色空”,而在于为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诉悲痛和不幸,起码客观效果是这样。 招子庸生性风流,早年出人于画舫妓院,对妓女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本就十分熟悉。相传他还与珠江艇妓秋喜相恋,后来秋喜迫于钱债,投入珠江自尽。个人的落拓,引起他对不幸的妓女同病相怜;秋喜的惨死,使得他对摧残妓女的人无比痛恨。这是他创作《粤讴》,为广大妓女歌唱的原因。 《粤讴》刊行以后,一再翻印,广为流传,“即不懂粤语者读之,也为之神移”(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连外国人也被它深深吸引,不独撰文推荐,还把它泽成英文、葡文。清光绪三十年(1904)英国金文泰爵士(Cecil Clementi) (曾任香港总督)出版的英文《粤讴》译本,名曰《广州情歌》。他在序文里说:“此书为后人所传诵,无论上下流皆乐讴之,卖玩具者唱之,花舫中人唱之,声女唱之,卑田中人唱之,唯庄严之道学家及达官贵人乃冷眼视之耳。”又说:“粤讴体裁,直接而浅易,其难处不在于解释,而在于历史之暗示,及饶有神话、小说意味之文学,此非饱学者不能领会。” 《粤讴》之所以受人喜爱和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它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相当的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它在艺术形式方面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