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并不是过去的风景,而是今人永远读不尽学不完的教科书。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兴衰。一本书讲透中国历史盛世期。无须戏说,照样引人入胜。
田蚡死了,陈阿娇也废了,这些惹是生非的家伙都没有了,汉武帝总算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匈奴上了。
要打匈奴,钱粮没问题,几代皇上给武帝攒下了殷实的家底;军队没问题,多少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时已经有足够多的人口,可以让他动辄征召几十万大军。可是,他手里没有合适的将领。
汉武帝不缺猛将,前边在“灌夫骂座”事件中提到的李广、程不识,都是万人不敌的猛将,其他将领虽然不如李、程,可打仗也是把好手。关键问题是,光有将不行,还要有帅。高祖刘邦打项羽还得有个韩信;景帝平七国之乱还要有个周亚夫,汉武帝打匈奴就缺个韩信、周亚夫那样的能统筹全局、有勇有谋的将军。
西汉不缺人才,关键是怎么才能找到这样的人才。这种人还得跟汉武帝一心,不会威高震主,借机拥兵自重。
很幸运,汉武帝很快找到了这样的人才——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说道卫青,先要说一说卫家。卫子夫一家的身份,原本是非常低贱的。从卫子夫的父母开始,就是平阳公主家的奴仆。卫子夫的父亲,当然是姓卫,但名字叫什么,谁也不知道;卫子夫的母亲更惨,连姓也没留下来——奴仆不需要有名字。没名没姓没法称呼,人们就管卫子夫的母亲叫卫媪。媪,就是指年老的妇女。用文雅的话说,卫媪就是“卫老太太”,要换成《红楼梦》里的常用称呼,那就是“卫家的”。
卫媪生了二男三女,长子卫长君,次子卫步广;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这里边没卫青什么事。不过卫子夫的爸爸死得早。成了寡妇的卫媪仍然在平阳侯家中做仆人,一来二去,就跟同在平阳公主家做事的县吏郑季好上了。卫媪怀孕了,又生了个男孩。这就是卫青。当然,刚生下来时应该叫郑青。卫媪是一个寡妇,实在没能力供养郑青了,就把郑青送到他亲生父亲郑季家里了。郑季家里有老婆,郑夫人看这个私生子不顺眼,让他像自己的仆人一样到山上放羊。郑季的其他几个儿子更不把卫青当兄弟看,只当是家里多个仆人,呼来喝去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郑青过得很不开心,很自卑。有一次,他偶然到甘泉宫,遇到一个受过刑的人。那人说自己懂得相面,非要给郑青算一卦。一番掐算,那人郑重其事地说:“你将来必定大富大贵,可以封侯。” 郑青听了觉得简直是无稽之谈,淡淡一笑,说:“我这样一个家奴生的孩子,不挨打就不错了,怎么有可能封侯呢?”从此可看出,郑青对自己的未来很绝望。
长大后,郑青实在忍无可忍,不愿再待在郑家受气,就回来跟母亲过。长大后的郑青,别看出身低贱,长得可是仪表堂堂。平阳公主偶然看到郑青,非常喜欢这个帅哥,就让他做了自己的骑奴(以奴隶身份充当骑兵侍从)。每当公主出行,郑青就骑马相随。宰相门人四品官,在公主手下做骑奴,自然比在郑季家里当儿子的日子好过多。聪明好学的郑青借这个机会渐渐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也懂得了一些上层阶级的礼节,骑术和武艺也越来越精湛。他怨恨郑家对他没半点情分,索性跟哥哥姐姐们一样姓卫,完全与郑家断绝关系。
要是就一直这样下去,卫青顶多能当上平阳公主家的老管家。可运气说来就来了,卫媪的小女儿卫子夫被汉武帝临幸了,更在一年之后生了儿子,越来越受汉武帝宠爱。汉武帝哪能让小舅子还做骑奴?交了好运的卫青立马被调到建章宫做卫士去了。
卫子夫那时刚受宠,陈阿娇看着吃醋,就想杀卫青解气。她秘密派人把卫青抓起来关进大牢,准备找机会下手杀掉。一个小小的侍卫不见了,汉武帝自然很难察觉。也是卫青命不该绝。他有个好哥们儿叫公孙敖,是义渠(秦国西北最大的一支少数民族)人,为人很仗义。公孙敖当时是汉武帝的骑郎(骑兵侍从)。卫青入宫做侍卫之后,两人年龄相仿,互相对脾气,一来二去成了莫逆之交。他发现卫青不见了,就四处打探,被他打探出了详情。公孙敖也真是胆子大,带着几个壮士直接冲进囚禁密室,把卫青抢出来,然后将事情跟汉武帝说了。汉武帝仔细调查,知道是陈阿娇捣的鬼,索性把卫青提拔为建章监(建章宫的管理者),并加封侍中(皇帝的侍从),以方便保护卫青。卫青也是个乖巧人,能忍辱负重,被救出来后对这件事只字不提,赢得了汉武帝的好感。
卫子夫得宠之后,不仅卫青受益,卫家全家都跟着沾了光。卫青的哥哥卫步广获赐千金,卫青的同母姐姐在汉武帝的主持下都嫁了好人家:大姐卫君孺嫁给了太仆公孙贺,二姐卫少儿曾与刘邦在位时的谋士陈平的曾孙陈掌私通,武帝就赏赐、提拔了陈掌;卫子夫被升为“夫人”(嫔妃的一级),卫青升为太中大夫,后又封为车骑将军。连公孙敖都因为营救卫青有功,屡次得到升赏。
陈阿娇被打入冷宫之后,卫子夫更是万千宠爱在一身,卫青因此更得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卫青靠裙带关系改变了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必须承认,卫青的名声不是靠攀裙角得来的。他是个真正有本事的人。《红楼梦》里贾雨村有句诗说得好:“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翻译成俗话,那就是“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只要能让卫青抓到机会,他的能力也就自然会展现出来。
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市),报复此前汉武帝针对匈奴的马邑之谋。为了挽回马邑徒劳无功的恶劣影响,同时也为了打击匈奴的疯狂报复,汉武帝亲自部署,命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率1万骑兵,分别从上谷、代郡(故治在今山西大同县东)、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雁门(郡治在今山西右玉县南)出击,攻打匈奴。这是汉武帝一生之中第二次主动出击匈奴。
这一次出兵,公孙贺一无所得,损失了7000骑兵,李广几乎全军覆灭,自己还差点成了俘虏。公孙敖、李广两人交了赎金,才免了罪,被废为庶人。唯独卫青,首次带兵就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 700人,取得了汉武朝对匈奴的第一场胜利。
卫青是外戚不假,可他是有才能的外戚。西汉一代不少外戚都得到过重用,但是,有些纯粹就是因为自己是皇亲国戚而受封赏,自身并无真本事。如王信是武帝母亲王美人的哥哥,被景帝封为盖侯;田蚡、田胜是王美人同母异父的弟弟,分别被封为武安侯、周阳侯。这几个人实际上并没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卫青不一样,有着常人难及的真本事。战争毕竟是战争,如何调兵遣将,如何进攻防守,如何整体协调……非帅才不能胜任。龙城大捷,证明了卫青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这次胜利意义非常重大。虽然斩首700人的战绩看似并不辉煌,但首先对匈奴人是个极大的震撼。以前,汉匈之间虽然多次冲突,但都是在汉朝边境交战,汉军从来没深入到匈奴腹地。这一次,卫青竟然打到龙城,攻入匈奴的王廷,对于匈奴来说是一个让他们十分不安的信号:原本安全的匈奴腹地,今后也可能经常有汉军光顾,整个匈奴领地再也没有安全可言。再者,这次小胜也增强了汉人的自信。西汉主动出击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获得了第一次胜利。汉朝从上到下意识到匈奴并非完全不可战胜。
汉武帝很高兴,立即封卫青为关内侯(有食邑无封国的侯爵,属于汉代军功爵制的第二等)。从此以后,卫青屡战屡胜,平步青云,封侯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