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了取舍和提炼,
从传统礼仪、典章制度、兵制刑法、学术经典、三教九流等10个方面,
归纳了国学文化各领域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常识。
为了方便学习,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把每一个知识点浓缩在数百字之间,
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让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领略传统国学文化的魅力。
★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对于我们国家来讲,这种独特的文化就是指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珍贵结晶。★ 对于个人来讲,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国学文化,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素质,更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本书对国学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短小精悍、回味无穷。
李微微,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喜欢文字,做过记者,做过电视编辑。现为专业撰稿人。有多年出版经验,涉猎广泛,曾出版过多部不同类型的作品。
礼仪起源于何处
关于礼仪的起源,有五种不同的说法:一是礼生于天神;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从人的自然本性中产生;四是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人伦秩序”,避免矛盾和冲突的发生。很久以前人类就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而在群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妥善处理,要做到男女有别,老少有异,因此,随着长时间的积累就形成一系列的“人伦秩序”,最初的礼就是这样产生的。 从具体仪式上来说,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与各种社会关系的深入了解,原始的祭祀活动远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于是,人们就将祭祀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融入各种人际交往中,由此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礼仪。
礼仪有什么社会作用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便有了礼仪文化,它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论以及行为。那么,礼仪从古延续至今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礼是治国的方法和根本。在世界其他民族中,“礼”一般指的是礼貌和礼节,但在我国,“礼”却用于治国,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左传·隐公十一年》中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可见,在古人眼里,“礼”在治国安邦上可以起到纲领性的作用。 第二,礼是“法度之通名”。在古代,国家的法律,如礼仪法、行政法都可以统称为“礼”。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并列关系的处理原则和方式上,都是“礼”的具体体现。 第三,礼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很多学者认为人的活动应当符合“德”的要求,即要体现出“仁、义、行、忠、信”等的要求。为此,专门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像如何侍奉父母、如何尊敬师长、如何举行婚礼、如何穿戴丧服等等,后来这些行为规范被统称为“礼”。礼便成了衡量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标尺。 第四,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人们在交往中,礼所规定的范围包括:对不同的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和方式、与人交谈时应有怎样的言谈举止以及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该如何恰当地表达相互的情感和态度。如果行为合乎准则,就会给人留下有教养的好印象。
礼仪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吗
“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已延绵数千年之久,具有中华文化的原始性和普遍意义,同时还兼备伦理风范。 《尚书·大传》中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由此可见,是周公最先制定了“礼”。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因其封地在周,故被称为周公。周公在摄政时,按周朝制度和殷商之礼,形成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后又结合宗法制和等级制衍生出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仪制度。 “忠”和“孝”是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君权和父权。这种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理论,就是礼的思想基础。周公制礼实质上确立了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和制度。周公这次制礼的内容涉及十分宽泛,上至“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都做出了详尽而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得逾越。在周公制礼之后,便出现了君臣有位,尊卑有等,贵贱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规范。因此可以说礼仪制度的建立与周公有密不可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