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不能忽视分数,应试是当下学校和师生都无可躲避的一种基本生态环境。 教学也不能臣服于分数,违背教育的初衷,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 怎样解决分数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矛盾? 《重塑课堂:超越分数的教学案例及评析》是一群优秀教师的努力与探索,他们重塑了活泼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让我们看到教学改进的希望。 编辑推荐篇章: P3 用——学以致用 P22 问——引人入“胜” P76 通——通联广达
赵希斌,发展心理学博士,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参与多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研究专长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业质量监测。十多年来就高效教学、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等内容开展了近千次的讲座、培训。已出版《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魅力课堂》《听学生在说》等数本专著。
黄月初,中学高级教师,湖南师大附中副校长。湖南省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班主任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导师。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教师培养、课程与教学论等的研究,承担多个研究课题,发表论文20多篇。
用——学以致用
用:将知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与学生的经验相关联,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将抽象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关联起来?怎样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1)让抽象知识与学生的感性经验和具体的生活现象密切关联起来,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观察与抽象知识相关的各种现象。
(2)创设具有典型性与真实性的情境,让学生面对和解决真实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辅以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在理解、辨析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要多读学科发展史的相关资料,了解学科知识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演进的脉络。
①
在讲授楞次定律的时候,准备两个透明塑料管,其中一个缠上一段导线,并接通低压电源,另一个不做任何处理。将两个塑料管并排竖直放置在同一高度,学生观看两个铝块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穿过塑料管。学生将发现没做任何处理的塑料管中,铝块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铝块进入缠了通电导线的塑料管后,速度增加比另一个铝块慢得多,最终会迟于另一个铝块落地。
教师提问:“铝块为什么在缠了通电导线的塑料管中下落得慢呢?”学生只对自由落体运动有较深入的学习,对电磁感应现象还无较透彻的理解。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预测两个铝块下落情况相同,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既有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矛盾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尹玲娟)
***
人教版《物理》(必修1)中关于“完全失重”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实际体验完全失重,我让学生亲手做实验:
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矿泉水瓶,装大半瓶水,去掉盖子,距瓶子底部约4厘米侧部处打一个小孔。首先让学生用手指封住小孔,然后再打开,学生会看到水从小孔里面喷出来,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都观察过的现象,他们觉得很正常。然后让学生高举矿泉水瓶,让其自由落下。学生惊讶地发现,矿泉水瓶在落下的过程中,水不从小孔里喷出来!
我提出问题:举着装有矿泉水的瓶子不动,水为什么会喷出来?瓶子自由落下来,水为什么不喷出来?
这个实验既可以在学习自由落体原理前,也可在学习后实施。学习前的实验让学生体验自由落体的相关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为后续自由落体原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后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现象确证并深刻理解自由落体的原理。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李湘黔)
***
本节课的主题是“音乐鉴赏——勋伯格的《一个华沙幸存者》”。为了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我要求学生课前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作为音乐赏析的基本线索:
(1)你听到了什么?(把听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2)作品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表达)
(3)这种感受是用怎样的音响来营造的?(不同的要素和技巧表现声音效果)
(湖南师大附中杨萍)
***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学习高一地理“大气的垂直分布”这一内容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还记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吗?为什么“高处不胜寒”?是不是越往高处越寒冷呢?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后,将以上基于经验的问题导向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问题:
大气的最低一层对流层的物理状况是怎样的?
地面的冷暖取决于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那么山顶离太阳近,为什么反而比山脚冷呢?
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对于对流层来说,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但对整个大气层来说,由于各大气层的热量来源不同,因此其温度也有差异,还不能笼统地说成是越往高处越寒冷。
这组问题设置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本质,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不仅让学生扎实地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彭雪峰)
点评:
这四个案例很典型,教师将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并且尝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
第一个和第二个物理教学案例,教师分别通过演示和让学生亲手操作,让学生观察、体验楞次定律和自由落体的现象,鲜活的感性经验为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原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音乐教学案例,音乐是既感性又抽象的表达方式,教师让学生观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让学生形成欣赏音乐的经验储备,并且产生感情的共鸣。教师在教学中提的三个问题非常好,第一个问题有关经验描述,第二个问题有关情感共鸣,第三个问题有关艺术表现形式,这三个问题密切关联又层层递进。
第四个地理教学案例,教师由一首古诗词引入,调动学生的经验,并且形成了认知矛盾,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相关地理知识。
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现象和经验对教学来说是一个多么关键的因素。赵希斌:《听,学生在说:故事里的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3-57页。人的认知活动发端于感知觉,对现象的感知觉为后续的思维提供了信息和素材,无论是整个人类,还是每一个个体,认识世界和思维发展的基本路径都是从现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有些知识是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的,但人类所有的知识最初都来源于现象和经验,换句话说,所有的知识都能回溯到现象和经验的层面。中小学生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这一点体现得更明显,即绝大部分的知识都与具体现象和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此要提到“多重编码”这个心理学概念。就像土豆不止一种吃法,一个知识点也不止一种学习方式。多重编码意味着对知识进行多样化的处理和加工,这使学生有机会以多种形式并从多个角度认识、理解、记忆这个知识。无论是一个艺术作品还是一个数学问题,既让学生从感性、经验的角度体会它,也让学生从理性、逻辑的角度认识它,这就是多重编码,这样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立体结构,更加丰富,更加稳固。
中小学的课程主要有三类: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要表达感情,要表现美,其基本载体就是可视、可听、可想象的形象。音乐教学案例显示,学生首先通过听觉、视觉获取感知觉信号,进而用音乐的方式将这些感知觉信号及其引发的情感再现出来,而艺术的欣赏是上述过程的逆过程,欣赏者通过感官感受作品的具体形象,进而体验由这些形象激发的情感。所有的艺术家都要采风,所有好的艺术品欣赏者都要有敏锐的感官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艺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借助这些经验表达情感、理解艺术作品。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学中的知识、规律、公式、定理、模型等都是以现象和经验为基础的。相当多的知识一定可以,也应该用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如符号、公式和定理,教学不应当排斥抽象,但教师要注意抽象知识的获得应当以具象经验为基础,让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深入浅出,这对中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