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理论探讨篇和案例篇两部分。理论部分介绍了化学教学设计概述、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中学化学基本类型的教学设计。重点阐述了如何从化学教学背景、化学教学过程、化学教学方案、化学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基于核心概念、基于观念建构和基于实验探究这三种基本类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部分,我们收集了近年来参加或获得全国优质课比赛的教学设计课例。每篇教学设计后我们都附上了专家点评,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点评。同时,在该教材中不仅介绍了化学教学设计一些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应用的案例(可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还提出教师从理论上升为实践活动的要求。如现今教师所进行的说课大赛,示范型讲课技能大赛都是要求教师将自己的上课总体思路呈现给大家,由此就需要教师有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过程。这时,教学(设计)案例的作用就得以体现出来。
姚如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化学会副秘书长,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化学教学论。主持7项省级重点教研课题,3项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数十项校级重点教研课题,发表高质量教学论文多篇,主编《化学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小学)、《综合素质》(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及《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教材5部,参编《新理念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育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等教材8部,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第三届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1项,连续4年指导学生参加安徽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5名。
第一章 化学教学设计概述
一、化学教学设计基本含义
(一)教学设计
(二)化学教学设计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层次和研究对象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层次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
三、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理论与教学设计
(二)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四、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比较
第二章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改革
(一)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四个“把握”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模式概述
(一)国内外经典教学设计模型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模式
第三章 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一、化学教学背景的设计
(一)学习需要的分析
(二)学习内容的分析
二、化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五)教学媒体的设计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
(一)教案
(二)学案
(三)说课
四、化学教学设计的评价生成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二)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
第四章 中学化学基本类型的教学设计
一、基于核心概念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核心概念
(二)不同概念类型的教学设计
二、基于观念建构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一)化学新课程改革需要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
(二)化学学科中的基本观念
(三)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设计模型
(四)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设计实施与案例
三、基于实验探究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一)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
(二)高中化学“人教版”中实验的特点
(三)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类型
(四)基于实验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第五章 化学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教学课例1: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课例2:第三单元课题l画水
教学课例3:第三单元 为有源头清水来——保护巢湖水资源
教学课例4: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
教学课例5:第五单元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课例6: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教学课例7: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课例8: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课例9:第六单元 “碳循环”的魅力
教学课例10: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
教学课例11:再探“燃烧与灭火”
教学课例12: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教学课例13:第八单元再探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复习课)
教学课例14:第十单元再探中和反应
教学课例15:第十二单元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第2课时)
教学课例16:再探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物质
教学课例17:
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1课时)
教学课例18:探究补铁剂中的铁
教学课例19: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教学课例20:盐类的水解
《化学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研究》:
(2)把学生引入了积极的探索状态中。
本节课在老师的设计下,一共提出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灭火?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有没有发生其他变化?怎样证明碳酸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逐一分析、讨论、实验,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达到师生共享,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即前面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通过有关二氧化碳用途的归纳,使学生对学好本课题内容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选择了分组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大胆地设疑,并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的答案。例如,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时,老师自然地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能有哪些方法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很快得出:
①用燃着的小木条插入到加水溶解后的瓶中,看是否熄灭?(显然这位同学将目光聚焦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能支持燃烧这个知识点上,遗憾的是老师没有现场进行分析和点评。)
②在瓶中加水,然后将剩余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看是否浑浊?(学生不了解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完全溶解于水中,将剩余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应该还会浑浊。)
③在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加水溶解,另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不加水,然后通过对比,将一只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其中,比较其熄灭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