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说的“人心”,是指多数人的共同心理,即群体心理。“人心”是影响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了解“人心”,也就能让我们更清楚历史。
《朱建军作品系列:焦虑的中国人》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典型群体,从心理的层面,分析“人心向背”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历史轨迹的影响。通过分析特定群体的心理,梳理其心理活动的发展史,以此来展现中国人的心理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帮助我们理解众多历史事件,并从中找出规律。书中还介绍了群体的心理如何影响历史学、历史记载、对历史的看法与历史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有助于我们应用这类知识,分析、预测甚至对未来做出选择。
朱建军,中国本土心理疗法——意象对话创始人,深入解读“人心”与历史的关系。
焦虑的中国人
“士”之死
从魏晋南北朝的美男们说起
隐身的古代女性
那些当官的
不分彼此的中国人
“死记硬背”的好处
中国真的废了科举了吗?
中国古代的学潮
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享受
中国佛教的居士宗
老汤
四海之内皆兄弟——帮会中的一种心理
灵异禁忌
天生杀星
重要人物的“原产地”
中国历史上的婆媳关系
神兵天降、鬼兵地生——民间超自然信仰和农民起事
也谈悲情制造
从瑶(媱)姬到窑姐——男女之情的演化史
偶然——好人也许最坏事
为什么大家能去搬砖?
负荆请罪——从红卫兵群体的道歉谈起
从蛮夷、洋人、外宾到老外
学习西方
为什么活得这样“没效率”?
有替罪羊,没有替罪狼
中日关系心理历史
本来就是这样的
一统的大中国
参考文献
人心与历史
朱建军
古人所说的“人心”,是指多数人的共同心理。比如说“人心思定”,是指多数人都厌倦了战争,渴望和平。不容置疑,“人心”对历史的发展影响很大。无论你是什么盖世英雄,如果你和人心作对,多数时候也是自取灭亡。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也有例外,个别暴君之流因为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也可以不顾人心一意孤行,而且未必都会马上灭亡。不过,他们这样做也会大大削弱自己的统治基础,而使得他们的王朝走的离悬崖越来越近。
了解“人心”是如何的,也就因此能让我们更清楚历史。
举一个小例子: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智慧超凡的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虽然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样神通广大,但是也还是一个出色的人物。从他治理蜀国,能够井井有条,可以看出他的确是有才华的。但是,他六出岐山,却无功而返。至少有一个因素是和“人心”有关:那就是在天下三分的局面已定之后,蜀国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并没有愿望去“一统天下”。诸葛亮固然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但是这并不是蜀国老百姓“人心”中的理想。天下一统于汉,或者不一统于汉,对蜀国老百姓并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诸葛亮六出岐山应该是不会得蜀国的人心的。因而,即使他侥幸获得了局部的胜利,蜀国的将士也很难继续追随他战斗到灭掉魏国为止。
还有一点,就是在诸葛亮六出岐山的时候,汉献帝早已被废多年了,或者说正宗的汉朝已经灭亡了多年了。人们对汉朝的情感,也早已淡化,感情上对汉朝的忠诚也已大为淡化。这样,天下统一于汉,对于全天下的百姓的人心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
“人心”的向背,影响因素很多。有些影响因素是经济的,比如轻徭役,薄赋税的政府总是更得人心;但是有些是更精神层面的,或者说是心理层面的。各种因素影响下最后形成的人心状态会是如何,是一个很复杂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结果未必一定合乎理性,也未必一定合乎大家的利益。
当然,如果要更细致一点地分析,我们不能满足于分析某个历史时期中全体人的“人心”,还应该细分出各个具体的群体,并分析这个群体的心理。这样分出的群体可以是实际的某个组织,比如义和团就很值得做心理分析;也可以是一个社会阶层,比如“寒族”;还可以是一个民族,比如清代时的入关满族人,或者苻坚手下的鲜卑族将领等等。分析这些特别的群体的特别的心理,对我们理解许多历史事件会有很大的帮助。本书中有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心理研究的小文,也很是浅近,不过也可以作为一块引玉之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