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音乐声学研究类教材。详尽地科普了人耳的听觉系统、音的发声原理和测量方法、各类乐器(包括人声和电子乐器)的声学特征,并针对音响设备和音乐厅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声学方面建议。
这是一本探讨音乐的底层——有关“音”的科学的书。 “音”是无形之物,它构成了音乐的主体。那么音从何而来?它具有哪些特性?它依托何种物质而存在?它又如何以“乐”的形式来打动人心?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即是写作本书的基本动机。
一、回到亥姆霍兹“音的感觉”
用实证手段研究音乐音响问题肇自19世纪的欧洲。在1863年的德国,当时著名的生理学兼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von Helmholtz,1821~1894)出版了一本名为《论音的感觉一音乐心理学基础》的学术专著,从生理解剖和听觉实验角度阐述人耳对乐音的感受。因为这是有史以来**本从实证科学的角度探讨“音”的发生机理与性质的专著,所以对当时的欧洲音乐理论界,特别是和声学及音乐美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
亥姆霍兹的理论是建立在德国物理学家兼哲学家费希纳(G.Fechner,1801~1887)所奠定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施通普夫(C.Stumpf,1848~1936)和里曼(H.Riemann,1849~1919)是亥氏理论的重要的继承和发展者,但二者后来的发展方向略有差异:前者以实证主义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乐音和音乐感觉的研究之中,按照物理学模式,严格地从计量学角度,研究单个乐音和音程的听觉感受,并将其与其它乐音和音程进行比较。由于施通普夫专注于单个乐音和音程的研究,很少涉及实际音乐作品,仅就这一点来说,他与亥姆霍兹的研究颇为相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施通普夫远离音乐实践,恰恰相反,正是他与霍恩博斯特尔(E.M.Hombostel,1877~1935)等人合作建
兼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立了著名的柏林音响资料馆,并专注于东南亚、太平洋各国和美(H.von Helmholtz,1821~1894)洲印第安人音乐研究,因而被公认为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比较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
序言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一章 听觉系统
第一节 听觉系统的生理构成与功能
第二节 骨传导在音乐中的作用
第三节 听觉损伤
第四节 听力检测
第五节 保护你的听觉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二章 听觉系统对音高的识别
第一节 音高识别机制的假说
第二节 人耳感知音高的范围
第三节 主观音高与客观音高之关系
第四节 最小音高差的分辨
第五节 音乐家的音准感
第六节 音准感与律学研究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三章 听觉系统对音强的识别
第一节 音强感知机理
第二节 外耳道共鸣与等响曲线
第三节 音强变化对音高感觉的影响
第四节 音乐的声强范围
第五节 音乐中的“掩蔽效应”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四章 听觉系统对音色的识别
第一节 定义及评价体系
第二节 听觉系统对音色的感知机理
第三节 影响音色感的客观因素
第四节 影响音色感的主观因素
第五节 人耳在音色识别上的“特异功能”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五章 音长识别、非线性及协和感问题
第一节 听觉对音长的识别
第二节 音乐时间的伸缩性
第三节 音乐听觉中的非线性现象
第四节 拍音
第五节 与协和感有关的理论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六章 音乐声的物理基础
第一节 振动
第二节 共振
第三节 介质
第四节 声波与波长
第五节 声波传播的基本性质
第六节 驻波与多普勒效应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七章 音乐声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音乐声的定义
第二节 纯音与复合音
第三节 基音与泛音
第四节 泛音列与频谱
第五节 乐音与噪音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八章 音乐声学测量
第一节 音乐声学测量的作用
第二节 音乐声学测量的历史
第三节 音乐声学测量项目
第四节 主观评价
第五节 常用测量设备
第六节 音乐声学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九章 乐器声学构成与乐器改良
第一节 乐器的声学构成
第二节 乐器的分类
第三节 乐器改良规律
第四节 我国民族乐器的改良简况
第五节 民族乐器改良中存在的问题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十章 管乐器声学特征
第一节 管乐器发音原理概述
第二节 管口校正
第三节 边棱音管乐器
第四节 簧管乐器
第五节 唇管乐器
第六节 几种常见管乐器的频谱特征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十一章 弦乐器声学特征
第一节 弦乐器发音原理概述
第二节 弦振动的一般特性
第三节 擦弦乐器
第四节 拨弦乐器
第五节 击弦乐器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十二章 打击乐器声学特征
第一节 打击乐器发音原理概述
第二节 膜体打击乐器
第三节 棒体打击乐器
第四节 板体打击乐器
第五节 类板体打击乐器
第六节 双音钟音乐性能之检测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十三章 电乐器声学特征
第一节 电乐器发展概述
第二节 电乐器发声原理概述
第三节 MIDI与MIDI乐器
第四节 MIDI接口与信息解释
第五节 家庭MIDI音乐制作系统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十四章 歌唱声学研究
第一节 嗓音构造概述
第二节 歌唱发声特性
第三节 “歌手共振峰”理论
第四节 歌唱方法
第五节 中西唱法的声音特征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第十五章 空间音乐声学
第一节 空间音乐声学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空间音乐声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音乐环境的隔声与隔振
第四节 音乐与空间环境的匹配
第五节 小型音乐制作室
第六节 人工音效与杜比环绕声系统
章后思考与讨论题
附录
常用乐器频率范围一览表
常用乐器的峰值声压级与动态范围一览表
噪音的种类
男中音不同声区正确发声共振峰数据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