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散文清新隽永、意味深长,同样有着浓重的诗的味道,让你在阅读之中如沐春风,也会让你在淡淡的哀伤中品位人生的意义。《戴望舒精选集》*书分为《诗歌编》《散文编》两部分,收入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散文《夜莺》《山居杂缀》《我的旅伴》等。
◆戴望舒的《雨巷》《断章》《印象》等诗作深受读者喜爱,广为流传。被誉为“雨巷诗人”“现代新诗的尤物”,开启了中国无数读者心目中的“丁香情结”。
◆叶圣陶*力推*,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上承中国古典文学之光泽,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旁采法国象征诗派之芬芳,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中国近代诗坛上*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月刊,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他的诗以“三美”著称于世: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是戴望舒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从而也使他成为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典范。他的译诗语言优美是诗歌翻译学者们学习的范本。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诗人。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诗歌
夕阳下
自家伤感
生涯
Fragments
凝泪出门
西湖夜游记
静夜
山行
残花的泪
十四行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Spleen
残叶之歌
Mandoline
雨巷
我的记忆
路上的小语
林下的小语
独自的时候
秋天
对于天的怀乡病
断指
印象
到我这里来
烦忧
我的素描
百合子
八重子
单亦心者
老之将至
秋天的梦
前夜
我的恋人
村姑
野宴
三顶礼
二月
小病
款步(一)
款步(二)
过时
有赠
游子谣
秋蝇
夜行者
微辞
妾薄命
少午行
旅恩
不寐
深闭的园子
灯
寻梦者
乐园鸟
见毋忘我花
微笑
霜花
古意答客问
秋夜恩
小曲
赠克木
眼
寂寞
我恩想
白蝴蝶
致萤火
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
等待(其二)
过旧居(初稿)
过旧居
示长女
在天睛了的时候
赠内
萧红墓畔口占
偶成
我们的小母亲
狼和羔羊(寓言诗)
生产的山(寓言诗)
无题
散文
都德的一个故居
山居杂缀
记马德里的书市
香港的旧书市
评论
一点意见
望舒诗论
谈林庚的诗见和“四行诗”
诗论零札
诗人梵乐希逝世
序跋
《耶麦诗抄》译后记
《保尔·福尔诗抄》译后记
《核佛尔第诗抄》译后记
《西茉纳集》译后记
《铁甲车》译序
《星座》创刊小言
《魏尔伦诗抄》译后记
跋《山城雨景》
十午前的《星岛》和《星座》
日记
林泉居日记
译作
高举
应和
美
异国的芬芳
赠你这几行诗
黄昏的和谐
秋歌
立日乐
快乐的死者
裂钟
风景
我没有忘记
入定
发
山揸
冬青
雾
雪
死叶
河
果树园
园子
磨坊
教堂
瓦上长天
泪珠飘落萦心曲
一个贫穷的牧羊人
回旋舞
我有几朵小青花
晓歌
晚歌
夏夜之梦
屋子会充满了蔷薇
我爱那如此温柔的驴子
少女
树脂流着
天要下雪了
心灵出去
假门或肖像
白与黑
同样的数目
夜深
《戴望舒作品精选》:
十年前的《星岛》和《星座》
一九三八年五月中,那时我刚从变作了孤岛的上海来到香港不久。《吉诃德爷》的翻译工作虽然给了我一部分生活保障,但是我还是不打算在香港长住下来。那时我的计划是先把家庭安顿好了,然后到抗战大后方去,参与文艺界的抗敌工作,因为那时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已开始组织起来了。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叫我在香港逗留了下来。
有一天,我到简又文陆丹林先生所主办的“大风社”去闲谈。到了那里的时候,陆丹林先生就对我说,他正在找我,因为有一家新组织的日报,正在物色一位副刊的编辑,他想我是很适当的,而且已为我向主持人提出过了,那便是《星岛日报》,是胡文虎先生办的,社长是他的公子胡好先生。说完了,他就把一封已经写好了的介绍信递给我,叫我有空就去见胡好先生。
我踌躇了两天才决定去见胡好先生。使我踌躇的,第一是如果我接受下来,那么我全盘的计划都打消了;其次,假定我担任了这个职务,那么我能不能如我的理想编辑那个副刊呢?因为,当时香港还没有一个正式新文艺的副干0,而香港的读者也不习惯于这样的副刊的。可是我终于抱着“先去看看”的态度去见胡好先生。
看见了现在这样富丽堂皇的星岛日报社的社址,恐怕难以想象——当年初创时的那种简陋吧。房子是刚刚重建好,牌子也没有挂出来,印刷机刚运到,正在预备装起来,排字房也还没有组织起来,编辑部是更不用说了。全个报馆只有一个办公室,那便是在楼下现在会计处的地方。便在那里,我见到了胡好先生。
使我吃惊的是胡好先生的年轻,而更使我吃惊的是那惯常和年轻不会合在一起的干练。这个十九岁的少年那么干练地处理着~切,热情而爽直。我告诉了他我愿意接受编这张新报的副刊,但我也有我的理想,于是我把我理想中的副刊是怎样的告诉了他。胡好先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告诉我,我会实现我的理想。接着我又明白了,现在问题还不仅在于副刊编辑的方针和技术,却是在于使整个报馆怎样向前走,那就是说,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达到报纸能出版的筹备工作。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经验只是整个报馆的一部分。但是我终于毅然地答应下来,心里想,也许什么都从头开始更好一点。于是我们就说定第二天起就开始到馆工作。
一切都从头开始,从设计信笺信封,编辑部的单据,一直到招考记者和校对,布置安排在阁楼的编辑部,以及其他无数繁杂和琐碎的问题和工作。新的人才进来参加,工作繁忙而平静地进行,到了七月初,一切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然而有一个问题却使我不安着,那便是我们当时的总编辑,是已聘定了樊仲云。那个时候,他是在蔚蓝书局当编辑,而这书局的败北主义和投降倾向,是一天天地更明显起来。一张抗战的报怎样能容一个有这样倾向的总编辑呢?再说,他在工作上所表现的又是那样庸弱无能。我不安着,但是我们大家都不便说出来,然而,有一天,胡好先生却笑嘻嘻地走进编辑部来,突然对我们宣说:樊仲云已被我开除了。胡好先生是有先见的,第二年,他便跟汪逆到南京去做所谓“和平救国运动”了。
那个副刊定名为《星座》,取义无非是希望它如一系列灿烂的明星,在南天上照耀着,或是说像《星岛日报》的一间茶座,可以让各位作者发表一点意见而已。稿子方面一点也没有困难,文友们从四面八方寄了稿子来,而流亡在香港的作家们,也不断地给供稿件,我们竟可以说,没有一位知名的作家是没有在《星座》里写过文章的。在编排方面,我们第一个采用了文题上的装饰插图和名家的木刻、漫画等(这个传统至今保持着)。
这个以崭新的姿态出现的报纸,无疑地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当然,胡文虎先生的号召力以及报馆各部分的紧密的合作,便是这成功的主因。我不能忘记,在八月二日胡好先生走进编辑部来时的那一片得意的微笑或热烈的握手。
从此以后,我的工作是专对着《星座》副刊了。
然而《星座》也并不是如所预期那样顺利进行的。给与我最大最多的麻烦的,是当时的检查制度。现在,我们是不会有这种麻烦了,这是可庆贺的!可是在当时种种你想象不到的噜苏,都会随时发生。似乎《星座》是当时检查的唯一的目标。在当时,报纸上是不准用“敌”字的,“日寇”更不用说了。在《星座》上,我虽则竭力避免,但总不能躲过检查官的笔削。有时是几个字,有时是一两节,有时甚至全篇。而我们的“违禁”的范围又越来越广。在这个制度之下,《星座》不得不牺牲了不少很出色的稿子。我当时不得不索性在《星座》上“开天窗”一次,表示我们的抗议。后来也办不到了,因为检查官不容我们“开天窗”了。这种麻烦,一直维持到我编《星座》的最后一天。三年的日常工作便是和检查官的“冷战”。
这样,三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接着,有一天,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的清晨,太平洋战争爆发起来了。虽则我的工作是在下午开始的,这天我却例外在早晨到了报馆。战争的消息是证实了,报馆里是乱哄哄的。敌人开始轰炸了。当天的决定,《星座》改变成战时特刊,虽则只出了一天,但是我却庆幸着,从此可以对敌人直呼其名,而且可以加以种种我们可以形容他的形容词了。
第二天夜间,我带着棉被从薄扶林道步行到报馆来,我的任务已不再是副刊的编辑,而是口口了。因为炮火的关系,有的同事已不能到馆,在人手少的时候,不能不什么都做了。从此以后,我便白天冒着炮火到中环去探听消息,夜间在馆中译电。在紧张的生活中,我忘记了家,有时竟忘记了饥饿。接着炮火越来越紧,接着电也没有了。报纸缩到不能再小的大小,而新闻的来源也差不多断绝了。然而大家都还不断地工作着,没有绝望。
接着,我记得是香港投降前三天吧,报馆的四周已被炮火所包围,报纸实在不能出下去了。消息越来越坏,馆方已准备把报纸停刊了。同事们都充满了悲壮的情绪,互相望着,眼睛里含着眼泪,然后静静地走开去。然而,这时候却传来了一个欺人的好消息,那便是中国军队已打到新界了。
消息到来的时候,在报馆的只有我和周新兄。我们想这消息是不可靠的,但是我们总得将它发表出去。然而,排字房的工友散了,我们没有将它发出去的方法。可是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后一天的责任。于是,找到了一张白报纸,我们用红墨水尽量大的写着:“确息:我军已开到新界,日寇望风披靡,本港可保无虞”,把它张贴到报馆门口去。然后两人沉默地离开了这报馆。
我永远记忆着这离开报馆时的那种悲惨的景象,它和现在的兴隆的景象是呈着一个明显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