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读物:民族的脊梁 劳动模范》重点选择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活跃在我国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介绍他们的劳动事迹,学习他们忘我的奉献精神。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从这些事迹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们高尚的人格,学习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还可以探查到他们在做出这些奉献背后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踏踏实实地做人,兢兢业业地做事,每个人都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一流的成就,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这个世界,更创造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劳动模范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青少年读物:民族的脊梁 劳动模范》重点选择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活跃在我国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介绍他们的劳动事迹,学习他们忘我的奉献精神。
刘加临,浙江人。爱好读书,爱好写作,职业图书策划,特别是励志类图书,从事图书行业十多年,编著了大量图书。
鞍钢“高炉神仙”——孟泰
工业战线的排头兵——马恒昌
植树造林一等功臣——马永顺
一代先进农民的代表——李顺达
开矿战线上的排头兵——马万水
油田战线上的先锋——王进喜
万人敬重的“城市美容师”——时传祥
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张秉贵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
“党的好女儿”——赵春娥
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罗健夫
头扎白毛巾的女省委书记——吕玉兰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徐虎
世界抓斗大王——包起帆
人民的好法官——谭彦
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
公交线上的服务标兵——李素丽
《青少年读物:民族的脊梁 劳动模范》:
1952年10月,马恒昌作为赴朝慰问团的成员,去朝鲜慰问志愿军,并在前线做了报告。当马恒昌报告了全国工人阶级在马恒昌小组运动中取得的成果时,战士们欢呼雀跃起来。在炮火硝烟的朝鲜战场上,有200多位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将士,写信表示支持和响应“马恒昌小组运动”倡议,有的甚至写了血书。马恒昌小组的英雄业绩不仅感动了广大志愿军指战员,也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同志的褒奖。同年,马恒昌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部的副部长。
“文革”期间,在谁也不敢抓生产的混乱形势下,马恒昌不顾年逾花甲,奔走呼吁,劝勉职工坚守岗位、坚持生产。此时,他晋升为厂总机械师,负责全厂的动力设备和机床的维修保养工作。虽然已经贵为厂总机械师,但马恒昌是始终不离开车间、机床。他每天早6点就到厂里,转一圈,来到组里督促生产。厂外“革命”闹翻了天,厂内马恒昌小组仍然坚守工作岗位,机床轰鸣,卡盘飞转,全车间、全厂的设备也开动起来了。“文革”还没结束,马恒昌不顾年迈体弱,率领齐齐哈尔刀具队,深入到华中、华东和华南三个地区九个省市40多家企业去学习、推广和表演先进刀具,希望在齐齐哈尔市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拓出一条新路。20世纪70年代中期,马恒昌兼任了齐齐哈尔市职工技术协会委员会副主任。他主动担起了先进技术推广传播使者的重任。他把小组和厂内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在全厂开展以革新攻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技协活动,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生产技术难关。几十年中,马恒昌和他的技术服务团队,足迹踏遍19个省市自治区。
几十年来,马恒昌和马恒昌小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累计完成了93 年的工作量,多为国家和企业创造效益2620万元,累计实现技术创新成果 1190项。小组先后有3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2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3 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1人被选为省市人大代表或党代表。小组5次被命名为国家级先进集体,54次受到省部级的表彰奖励。
马恒昌一辈子不吸烟、不饮酒、不请吃、不吃请,这是他对个人生活的自律。
但只有一人例外,他请吃,也收礼了。
此人便是中村良一。
据史料记载:中村良一,马恒昌小组组员。他 1927年生于日本,1945年6 月,刚满18岁时到沈阳,在一家日本人开办的工厂当兵器修理工。两个月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村没有回国。1950年8 月,他被派到马恒昌小组,成为唯一一名外国籍组员。又过了两个月,中村毫不犹豫地随北迁队伍来到齐齐哈尔。1953年根据中日协定,中村挥泪告别了中国,回到了日本。
中村在小组工作近三年的时间里,认真地带过徒弟,立过功,受过奖励,表现很突出。中村感恩中国政府在政治上不歧视他,小组工人真诚地帮助他——为他凑钱去丹东接新娘嘉美玲子,工厂把中村玲子安排在工厂卫生所工作。同时还给他们夫妇操办婚礼和解决住房,小组还为中村凑足了回国路费,中村对此万谢不止。
中村回国后,自办了一个小企业,专门生产汽车前窗的雨刷器,后来发达了,在日本小有名气,被选为日中技术交流协会副会长,为日中邦交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他率团来中国访问时,我国国家副主席王震等领导人还亲切接见过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