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
彭敏,1983年生于湖南衡阳,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诗刊》编辑。小说、评论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处,曾获北京大学未名诗歌奖、王默人小说奖等。
祁媛
祁媛,1986年生人,籍贯江苏。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并获“中国美院崇丽艺术奖”。现居杭州。
小说散见于《收获》《人民文学》《当代》《西湖》。曾获得第三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奖,第五届“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及2012—2014年度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陈思安
陈思安,小说家、诗人、戏剧编导、译者。生于1986年4月,现工作居住于北京。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接下来,我问,你答》,中篇小说集《天马行空那些年》,其他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民族文学》《少年文艺》《作品》等期刊。
导演舞台剧《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吃火》《沉默的间隔》等多部作品。
伊北
伊北,1983年11月生于安徽省淮南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小说、散文作品多部,中短篇小说多见国内文学期刊。
吴辉
吴辉,湖北麻城人,1992年生。有小说、诗歌发表于《上海文学》《文学界》《诗选刊》等期刊。
王莫之
王莫之,1982年出生于上海,2007年开始中短篇写作,陆续发表于《天南》《上海文学》《小说界》《收获》《小说月报》等刊物,著有长篇小说《现代变奏》。
顾拜妮
顾拜妮,山西人,出生于1994年秋天,目前大三在读。14岁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请你掀我裙摆》发表在《收获》杂志2014年第5期青年专号。
黄宇
黄宇,青年作家,现就读于中山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2015年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作奖,第二届《人民文学》“包商银行杯”*guo高校文学征文散文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校园“双十佳”诗歌奖十佳诗人奖,第二届“新风度杯”*guo文学竞赛三等奖,新蕾杯*届青春文学新星选拔赛“青春文学新星”优秀奖等。文字散见《人民文学》《作品》《星星》《新课程报语文导刊》《诗江南》《文学界》《羊城晚报》《湛江文学》等期刊。出版有散文集《划痕》、随笔集《野地上的行走》、长篇小说《万象大学》《无处告别》。
张敦
张敦,本名张东旭,汉族,1982年生,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新屯乡张吕卷村人。毕业于承德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居石家庄,供职于河北恒坤实业集团。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
从2008年起,已在《西湖》《芙蓉》《作家》《小说界》《青年文学》《山花》《野草》《今天》《橡皮》等文学杂志发表作品二十余万字。有作品被《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著有短篇小说集《兽性大发的兔子》。
星子
星子,原名吴俊杰,1991年6月生于安徽,中国政法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法学理论硕士。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诗歌月刊》《当代小说》《青年作家》《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小说《艾烟》获*一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铜葵花奖。
封文慧
封文慧,生于1988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临床医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方向硕士在读。小说《日夜浮屠》获第六届*guo高校征文比赛二等奖。剧本《西街往事》入围第七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
寒郁
寒郁,1988年生,河南永城人。现居东莞。曾做过流水线工人、建筑工、企业文案、内刊编辑等。在《北京文学》《青年文学》《钟山》《长城》《天南》《芙蓉》《作品》等杂志发表作品七十余万字,部分被《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散文选刊》等选载。曾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台湾第二十七届梁实秋文学奖,第五届东莞荷花文学奖等。
雷默
雷默,生于1979年10月,浙江诸暨人,在《天涯》《花城》《大家》《山花》《上海文学》《江南》《芙蓉》《清明》等刊发表小说若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黑暗来临》《气味》。现居宁波。
慢三
慢三,原名胡晗,1982年出生,湖南衡阳人,现居北京。
曾在《青春》《小说界》《佛山文艺》《小说选刊》等杂志发表小说。
即将出版短篇小说集《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
徐佳贵
徐佳贵,1986年生,浙江瑞安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生。记忆中的生平几乎都在读书,偶有闲暇,且以电影小说自娱。因专业习惯影响,喜以历史阑入小说。
周李立
周李立,1984年生于四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开始发表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欢喜腾》入选2013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曾获第四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第六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奖新人奖、2015年《长江丛刊》年度文学奖等。现居北京。
温文锦
温文锦,1982年生于广东梅州,现居广州。作品散见于《今天》《天南》《青年文学》《作品》等文学刊物。著有诗集《当菩萨还是少女时》。
小说《西贡往事》获第五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二等奖。
向向
向向,湖南桑植人,忽冷忽热的水瓶座女子,现实与理想间的职业游走者。行走蓬乱人间,早年写诗,偶写小说,出版有《我的每一天,都是精彩*演(胡蝶传)》等书。
魏思孝
魏思孝,1986年生于山东淄博,写小说,作品多表现底层青年的生活状态。著有《不明物》,短篇小说集《豁然头落》《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其他小说作品见《小说界》《芙蓉》《山花》《百花洲》《长江文艺》《今天》《西湖》等刊物。
新讯息与新气息
——《2015青春文学》年选序
白 烨
这些年连续参加《人民文学》主办的“紫金·文学之星”评选,以及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青春文学年选作序,都使我感到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的锐不可当与悄然变异。比如,作者更为年轻了,写法更加新锐了,作品的题材与题旨也日见丰富多彩了。
即以这本《2015青春文学》年选来看,“80后”群体中那些出道较早的代表性人物已不见了身影,而映入眼帘的作者,多是近年涌现出来的“85后”新人。作者队伍的这种如雨后春笋般的发荣滋长,无疑是青春文学写作一直蓬勃前行的重要保障。
但人们关注于青春文学的,不只是它又涌现出多少新人,推出了多少新作,而是这些新人新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增添了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2015青春文学》年选,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新讯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气息。
《2015青春文学》年选中的大部分作品,都集中于现实题材方面。虽都直面现实,但这些作品与传统文学中的现实题材比起来,却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那就是作品常由个人化的叙事、小人物的故事,切入当下的生活现状;年轻作家笔下的生活现状,复杂而多变,严酷而冷峻,使得置身其中的小人物,似老牛重复,如孤舟渡海,由此也显现出青年才俊们少年老成的艺术姿态。
理想不再虚飘,生活不再浪漫,原因在于客观的社会现实既不可能厚待新手,也不可能宽宥弱者,它以自己的冷酷与无情,考验着也打磨着每一个不期而来的介入者。彭敏的《我的同桌李梅英》,在“我”想不起同学李梅英和李梅英总是惦记着“我”的蹊跷故事里,渐渐写出了李梅英在生活中的“巨变”:由过去“终日板结的脸和略带感伤的眼神”,变为现在“风情万种,娇俏迷人”;而“我”不幸被困于李梅英床下,她与情人同床时以过甚其辞的叫喊声来“炫耀和示威”,则把这个女人比外表变化更大的虚荣心的膨胀写到了极致。生活让一些人清醒,生活也令一些人迷惘,李梅英显然属于后者。祁媛的《奔丧》里的叔叔,由先前的“少女杀手”沦为妻子的附庸,则是一个男人在生活中不断蜕变的典型。表面上看,叔叔的变化在于娶了一个粗野的妻子,但实际上他自己的无所事事、终日酗酒,却是更为要命的根由。从这个意义上说,妻子的压制与自己的放逐的合谋,使叔叔逐渐失去了自我,乃至最后身亡。伊北的《削发为尼》,以探案式的叙事,描写粘红艳在丈夫孟波被人勒死后的嫌疑与失意。作为女警的“我”,本意是找寻粘红艳杀夫的证据,但在看护和监守她的过程中,了解的更多的,却是粘红艳与孟波在相互伤害中对于人生的日益失望。而这种失望,正是系在他们脖子上的无形的绳索。
生活之于个人,既是现实的,又是具体的。人都框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因此,这种圈子与关系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吴辉的《流莺》里的徐井,生活的内容基本上由女友流莺和酗酒构成,流莺的若即若离,使他酗酒不已,而他越是酗酒越是令流莺离他远去,生活就是日趋一日地走着下坡路,直到因酗酒而送命。把徐井的沉沦归咎于流莺是不公平的,但流莺的个人主义生活态度起了推波助澜的负向作用,却也显而易见。张敦的《朋友睡吧》和魏思孝的《李烈的故事》,都是写无名人物的无奈人生,但环绕着他们的同学圈、友人圈,也以少有正能量的平庸和平淡,与人物的悲催命运相映成趣。因而,在这些作品里,人们除去读到主人公难以改变命运的悲戚,也从作品哀其不幸的叙事语气里,感受到作者夹杂着同情与怜惜的惆怅。
社会现实的变异与繁复,既悄无声息地渗入到日常生活,又自由放任地考验着包括亲情、友情与爱情在内的人际关系。寒郁的《磨刀霍霍》里的张成旺,因同村的赵苇杭撬走自己的女友而耿耿于怀,不能释然,总以不断地磨刀来向赵苇杭示威和宣泄郁积的怨恨,但与此同时,张成旺又一直在赵苇杭出走后帮着赵苇杭的母亲莲姨打理着小酒店,最后还把制作槐花酒的工艺传给了赵苇杭。在总是对抗和较量的状态中,张成旺和赵苇杭实际上都在悄然地改变着自己,成全着别人。
慢三的《冷的话就生堆火吧》、周李立的《布鲁克林宝贝》,都写到亲人之间的某种冷漠,代际亲情的逐渐淡化,真实的细节描写与细切的心理刻画,让人在熟悉之中又有几分惊异,惊异之中又有几分悲凉。《冷的话就生堆火吧》重在表现父女两代人因生活经历的不同造成的代际差异,各有各的理由和逻辑;而《布鲁克林宝贝》则侧于揭示旅美之后叠加于代际差异的文化差异,使得父母辈与儿女辈形同陌路。无论是代际差异,还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仅是感觉得到的关系的隔膜,而且还产生着看不见的亲情淡薄,使得相互理解越来越成为亲人之间的难解的课题。
相较之下,王莫之的《夜宵车与敦煌楼》、顾拜妮的《白桦林》,都以或显或隐的情感故事,写出了现实生活的另一种景象和另一种氛围,释发出了难能的暖意。《夜宵车与敦煌楼》里的夜车司机老龚与酒吧女阿桂总在车上相遇,萍水相逢的两人,渐渐有了好感,暗中相互惦记,那种尽在不言中的彼此关照,让寂寞的生活有了一些念想,也使昏暗的夜晚有了些许的亮光。而《白桦林》里的李稚,因邂逅有情有义的苏生哥,而使自己的青春免于沉沦,这使她越来越爱上了苏生哥,以致苏生哥死去多年,她都难以走出那种挚爱而移情别恋。李稚在情感上确实固执,但那份固执里,分明有着古典意味的爱,而这在当下又特别难能可贵。
还有一些作品,或在寓意上带有先锋性的旨趣,或在写法上带有类型化的余韵,前者如温文锦的《迷星》、星子的《象形灯》、陈思安的《接下来,我问,你答》;后者如徐佳贵的《旗》、雷默的《追火车的人》等。这些作品读来,或在间离感的效果中引人琢磨,或在游戏性的文字中令人玩味,都可见出作者的别样追求与独到匠心。
我还有一个感觉是,这个集子里的作品,你逐篇看来,会时而忧伤,时而欣忭,时而引人思忖,时而令人扼腕。新人们的单个作品,在对生活的看取上,各有其长短,在故事的编织上各有其得失,就现实生活的摄取和生活意味的探掘来看,也是各有侧重,又各有缺憾。而把他们连缀起来,当成一个系列性的小说集来看,则会由姚黄魏紫的个体景观,联袂构成摇曳多姿的整体景象。
由此而来,我建议读者不妨就把这部年选看成是一部小说集,当成小说接龙,由多色的个体去领略丰繁的整体,包括他们揭示的生活现实和特有的艺术造诣。
2016年2月24日晚于北京朝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