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童爱上了“滚雪球”
巴菲特上
报童爱上了“滚雪球”
巴菲特上中学的时候,因父亲霍德华工作调动,他也不情愿地转学到华盛顿爱丽斯·迪尔中学读书,又是一个新环境,巴菲特不是适应能力不强,而是他相比之下更喜欢熟悉的事物,新生的一切对于巴菲特来说都充斥着烦恼与失落。
此时的巴菲特学习成绩很差,这主要与巴菲特自身因素有关:他从内心深处反感一切陌生的东西,他总是莫名其妙地焦躁、不安和窝火,他还不停地幻想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或者说做着白日梦,他的所有兴趣仅限于课堂上勾勒莫名其妙的表格——比如,巴菲特会将股票走势图带到课堂上,他还拒绝老师的劝慰和辅导……幼年时期巴菲特“乖宝宝”的形象俨然不复存在了,老师眼里,他固执、懒惰、粗鲁得没有丝毫优点。
能和巴菲特说上贴心话的只有两个比他更糟糕的“问题学生”,这也就助长了他调皮捣蛋的作风恶劣地发展下去。要知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老师还是整个社会风气中最值得骄傲和敬仰的职业,没有几个学生能够颠覆这个形象,可想而知,巴菲特得糟糕到什么样子。“我的情况很快变坏,我的父母绝望了,他们绝望了。”巴菲特回忆,他只在一门课上表现优异,那就是打字。
巴菲特打字速度超级快,那时候没有Internet,连微机也没有,但巴菲特就读的爱丽斯·迪尔中学在华盛顿算是非常不错的学校了,所以每一个学生都会配一台手动打字机。每次老师布置完任务之后,巴菲特总是在别人还没有做足准备工作时就已经完成了任务,巴菲特结束打字的同时,很自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焦急和恐慌,巴菲特速度越快,其他人就越慌乱。巴菲特在打字课上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
即便远离奥马哈之后的生活再无聊,巴菲特也绝对不会放弃任何赚钱的机会。巴菲特找到了一份报童的工作,这样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却跟“业绩”直接挂钩的职业,意味着巴菲特送的越多赚的也就越多。
巴菲特送报的第一条线路就是每天早上在他住所的附近派送《华盛顿邮报》。这份报纸的性质有点类似于中国各个省市的日报或晚报,及时性新闻为主要内容,尤其在那个媒介还不算发达的年代,《华盛顿邮报》成为更多市民的精神食粮,这就使得巴菲特的工作量始终徘徊在“超负荷”的边缘。巴菲特曾回忆说:“第一年,房子都隔得太远,我不是特别喜欢这样。你每天都得送,包括圣诞节。在圣诞节早上,全家都必须等到我送完报纸。当我生病的时候,我母亲就帮我送,但钱还是归我。我房间里有很多罐子,里面都是50美分和25美分的钱币。”在美国,圣诞节如同中国的农历新年一样受到重视,如果连这么重要的节日都没有“休息”,并且付出得到的回报又非常少的话,显然这份工作不能够满足巴菲特“要变得非常富有”的梦想。
于是,巴菲特又开辟了第二条送报线路——每天下午相对固定的时间派送《明星时报》。这是一份当时非常主流的一份媒体报纸,只有那些华盛顿的贵族家庭才配拥有的“阅读特权”。这样,巴菲特就很自然地跟贵族们有了交流,也就更激励他去实现变得富有的终极梦想。
不久之后,巴菲特又开发出了第三条送报线路,这条线路的开通,成为巴菲特跻身上层社会、结交上流人群的捷径。巴菲特游说负责分派路线的“领导”,请求将只有成年人才可以派送的威彻斯特地区交给他来负责,这显然是很难实现的事情,因为巴菲特只有十三、四岁,是很难与上流人群产生共鸣的。虽然一份小小的送报工作不足以证明这个职业的高度,但良好的沟通是促成工作与客户和谐发展下去的根本因素。
谁会想到,这位“领导”居然同意了他的请求,而巴菲特就幸运地得到了这个良好的机遇。在巴菲特的新客户中,有美国参议员、上校、高级法院的法官,还有包括来自得克萨斯州的负责指挥陆军妇女军团的奥维塔·卡尔普·霍比太太和物价管理局办公室的负责人里奥·汉德森在内的美国上流砥柱。能够给这些名门望族送报,巴菲特可谓一口吃了一个大胖子,这笔大业务让巴菲特得到的不仅仅是薪酬上的“增肥”,更有对整个巴菲特家族不可估量的未来指引性作用。
因为第三条线路的开辟,巴菲特不得不放弃在春谷地区派送《华盛顿邮报》的第一条线路工作,显然,让这个视钱如命的小伙子割断一条赚钱渠道是极其痛苦的事情,但巴菲特懂得,有时候“割舍”是为了不久的将来更多的“获取”。
对于一个成熟的送报工巴菲特来说,第三条线路的送报工作还是挺有难度的,他必须瞬间强大才能足以应对复杂的逻辑和挑战。
巴菲特变得更忙碌了,他都没有时间吃早饭,这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在健康和赚钱同时作为利益存在的时候,巴菲特一定会选择赚钱,亦或者说,金钱与其他各类因素并存之时,巴菲特看到的也只有“金钱”,仿佛这一生,赚钱才是巴菲特的宿命。
威彻斯特地区范围很大,巴菲特负责的五个区域中,有四个相邻,一个较分散。这就要求巴菲特每天必须早早起床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派送范围分散且路途遥远,巴菲特必须乘坐公交车去完成派送工作。他每天花费3美分购买公交车通票,他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购买公交车通票的人,足以证明少年巴菲特的勤奋,虽然这份勤奋的功臣是“赚钱的愿望”。
巴菲特的这份坚持,居然成为了乘客们和公交车司机的“生物钟”,倘若有一天巴菲特没有成为持有NO1公交车通票的乘客,司机都会习惯性地搜索一番,像是看不到巴菲特就不是开早班车的节奏。在繁忙的第三条送报线路工作状态下,巴菲特还不忘为自己找零碎的思考时间,他还找到了一个简约时尚的工作效率“加时器”。巴菲特把复杂、无聊、重复性高的送报工作变成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完成攻略,他要求自己跟自己竞赛。
“你看,在那段时间,报纸会比以前薄一点点,因为新闻用纸实行配给供应。36页的报纸,其大小、厚度正好。我拿着一捆报纸站在门廊的一端,抽出一份,把它叠平,然后把它卷成圆筒形。接着,我会在腿上拍打拍打报纸,用手腕把报纸旋个圈,让它沿着门廊滑行。我可以让报纸滑出50英尺,甚至是100英尺。这有点考验技术,因为公寓的门离门廊的距离不一样。我一开始会送距离最远的。不过,这个手法可以让报纸停在离门只有几英寸的地方。有时,门口还有牛奶瓶,这就让事情更有趣了。”巴菲特说。
很多人都经历过长时间做一件事情,又有几人会将无聊转换成更大的兴趣爱好?恐怕多数会选择放弃,少年巴菲特没有放弃,因为他喜欢赚钱、攒钱,即便只是一个报童,他也要将自己的财富滚成一个大大的雪球。
巴菲特在送报的同时,顺便还给客户推销台历赚“外快”,这样的多重推销员身份现在已经不算新鲜了,不过,能将生意做大做强的却没有几个比得上巴菲特,包括那些年长于巴菲特的老送报员们。
巴菲特有自己的一套秘诀,他会向客户索要一些过期的杂志,通过杂志上呈现出的相关出版信息,主动联系出版社,将出版的同类最新期刊、杂志做成卡片,也就是现在的企业宣传画册、DM单等广告,再向这些客户推销最新的杂志。就这样,巴菲特的顾客越来越多,经过巴菲特手送出去的报纸、杂志、期刊都像滚雪球一样,数量迅速暴增。在报童的大军中,巴菲特绝对是佼佼者。
中学的时候,因父亲霍德华工作调动,他也不情愿地转学到华盛顿爱丽斯·迪尔中学读书,又是一个新环境,巴菲特不是适应能力不强,而是他相比之下更喜欢熟悉的事物,新生的一切对于巴菲特来说都充斥着烦恼与失落。
此时的巴菲特学习成绩很差,这主要与巴菲特自身因素有关:他从内心深处反感一切陌生的东西,他总是莫名其妙地焦躁、不安和窝火,他还不停地幻想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或者说做着白日梦,他的所有兴趣仅限于课堂上勾勒莫名其妙的表格——比如,巴菲特会将股票走势图带到课堂上,他还拒绝老师的劝慰和辅导……幼年时期巴菲特“乖宝宝”的形象俨然不复存在了,老师眼里,他固执、懒惰、粗鲁得没有丝毫优点。
能和巴菲特说上贴心话的只有两个比他更糟糕的“问题学生”,这也就助长了他调皮捣蛋的作风恶劣地发展下去。要知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老师还是整个社会风气中最值得骄傲和敬仰的职业,没有几个学生能够颠覆这个形象,可想而知,巴菲特得糟糕到什么样子。“我的情况很快变坏,我的父母绝望了,他们绝望了。”巴菲特回忆,他只在一门课上表现优异,那就是打字。
巴菲特打字速度超级快,那时候没有Internet,连微机也没有,但巴菲特就读的爱丽斯·迪尔中学在华盛顿算是非常不错的学校了,所以每一个学生都会配一台手动打字机。每次老师布置完任务之后,巴菲特总是在别人还没有做足准备工作时就已经完成了任务,巴菲特结束打字的同时,很自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焦急和恐慌,巴菲特速度越快,其他人就越慌乱。巴菲特在打字课上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
即便远离奥马哈之后的生活再无聊,巴菲特也绝对不会放弃任何赚钱的机会。巴菲特找到了一份报童的工作,这样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却跟“业绩”直接挂钩的职业,意味着巴菲特送的越多赚的也就越多。
巴菲特送报的第一条线路就是每天早上在他住所的附近派送《华盛顿邮报》。这份报纸的性质有点类似于中国各个省市的日报或晚报,及时性新闻为主要内容,尤其在那个媒介还不算发达的年代,《华盛顿邮报》成为更多市民的精神食粮,这就使得巴菲特的工作量始终徘徊在“超负荷”的边缘。巴菲特曾回忆说:“第一年,房子都隔得太远,我不是特别喜欢这样。你每天都得送,包括圣诞节。在圣诞节早上,全家都必须等到我送完报纸。当我生病的时候,我母亲就帮我送,但钱还是归我。我房间里有很多罐子,里面都是50美分和25美分的钱币。”在美国,圣诞节如同中国的农历新年一样受到重视,如果连这么重要的节日都没有“休息”,并且付出得到的回报又非常少的话,显然这份工作不能够满足巴菲特“要变得非常富有”的梦想。
于是,巴菲特又开辟了第二条送报线路——每天下午相对固定的时间派送《明星时报》。这是一份当时非常主流的一份媒体报纸,只有那些华盛顿的贵族家庭才配拥有的“阅读特权”。这样,巴菲特就很自然地跟贵族们有了交流,也就更激励他去实现变得富有的终极梦想。
不久之后,巴菲特又开发出了第三条送报线路,这条线路的开通,成为巴菲特跻身上层社会、结交上流人群的捷径。巴菲特游说负责分派路线的“领导”,请求将只有成年人才可以派送的威彻斯特地区交给他来负责,这显然是很难实现的事情,因为巴菲特只有十三、四岁,是很难与上流人群产生共鸣的。虽然一份小小的送报工作不足以证明这个职业的高度,但良好的沟通是促成工作与客户和谐发展下去的根本因素。
谁会想到,这位“领导”居然同意了他的请求,而巴菲特就幸运地得到了这个良好的机遇。在巴菲特的新客户中,有美国参议员、上校、高级法院的法官,还有包括来自得克萨斯州的负责指挥陆军妇女军团的奥维塔·卡尔普·霍比太太和物价管理局办公室的负责人里奥·汉德森在内的美国上流砥柱。能够给这些名门望族送报,巴菲特可谓一口吃了一个大胖子,这笔大业务让巴菲特得到的不仅仅是薪酬上的“增肥”,更有对整个巴菲特家族不可估量的未来指引性作用。
因为第三条线路的开辟,巴菲特不得不放弃在春谷地区派送《华盛顿邮报》的第一条线路工作,显然,让这个视钱如命的小伙子割断一条赚钱渠道是极其痛苦的事情,但巴菲特懂得,有时候“割舍”是为了不久的将来更多的“获取”。
对于一个成熟的送报工巴菲特来说,第三条线路的送报工作还是挺有难度的,他必须瞬间强大才能足以应对复杂的逻辑和挑战。
巴菲特变得更忙碌了,他都没有时间吃早饭,这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在健康和赚钱同时作为利益存在的时候,巴菲特一定会选择赚钱,亦或者说,金钱与其他各类因素并存之时,巴菲特看到的也只有“金钱”,仿佛这一生,赚钱才是巴菲特的宿命。
威彻斯特地区范围很大,巴菲特负责的五个区域中,有四个相邻,一个较分散。这就要求巴菲特每天必须早早起床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派送范围分散且路途遥远,巴菲特必须乘坐公交车去完成派送工作。他每天花费3美分购买公交车通票,他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购买公交车通票的人,足以证明少年巴菲特的勤奋,虽然这份勤奋的功臣是“赚钱的愿望”。
巴菲特的这份坚持,居然成为了乘客们和公交车司机的“生物钟”,倘若有一天巴菲特没有成为持有NO1公交车通票的乘客,司机都会习惯性地搜索一番,像是看不到巴菲特就不是开早班车的节奏。在繁忙的第三条送报线路工作状态下,巴菲特还不忘为自己找零碎的思考时间,他还找到了一个简约时尚的工作效率“加时器”。巴菲特把复杂、无聊、重复性高的送报工作变成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完成攻略,他要求自己跟自己竞赛。
“你看,在那段时间,报纸会比以前薄一点点,因为新闻用纸实行配给供应。36页的报纸,其大小、厚度正好。我拿着一捆报纸站在门廊的一端,抽出一份,把它叠平,然后把它卷成圆筒形。接着,我会在腿上拍打拍打报纸,用手腕把报纸旋个圈,让它沿着门廊滑行。我可以让报纸滑出50英尺,甚至是100英尺。这有点考验技术,因为公寓的门离门廊的距离不一样。我一开始会送距离最远的。不过,这个手法可以让报纸停在离门只有几英寸的地方。有时,门口还有牛奶瓶,这就让事情更有趣了。”巴菲特说。
很多人都经历过长时间做一件事情,又有几人会将无聊转换成更大的兴趣爱好?恐怕多数会选择放弃,少年巴菲特没有放弃,因为他喜欢赚钱、攒钱,即便只是一个报童,他也要将自己的财富滚成一个大大的雪球。
巴菲特在送报的同时,顺便还给客户推销台历赚“外快”,这样的多重推销员身份现在已经不算新鲜了,不过,能将生意做大做强的却没有几个比得上巴菲特,包括那些年长于巴菲特的老送报员们。
巴菲特有自己的一套秘诀,他会向客户索要一些过期的杂志,通过杂志上呈现出的相关出版信息,主动联系出版社,将出版的同类最新期刊、杂志做成卡片,也就是现在的企业宣传画册、DM单等广告,再向这些客户推销最新的杂志。就这样,巴菲特的顾客越来越多,经过巴菲特手送出去的报纸、杂志、期刊都像滚雪球一样,数量迅速暴增。在报童的大军中,巴菲特绝对是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