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是私人事务,而实际上社会需求和保护产生极端矛盾。为了平衡其开发和保护,《基于敏感度分级的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保障体系研究》立足个人信息的基础理论,分析其敏感属性和价值属性,建立了个人信息分级的理论。针对现有的保护体系,将分级理论贯穿个人信息生命周期,通过立法、市场和技术等环境要素协调,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息保障性开发利用的安全环境。
刘雅琦,1983年生,女,湖北武汉人。2012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等。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公共部门掌握着巨量个人信息
0.1.2 个人信息社会需求与法律保护的矛盾
0.1.3 建立平衡的开发与保护环境是现实的要求
0.1.4 保障体系建设是完善个人信息开发利用制度的基础
0.2 研究意义
0.2.1 促进公共部门拥有的个人信息的开发利用
0.2.2 保障开发利用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
0.2.3 有利于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事业的发展
0.3 相关术语
0.3.1 公共部门信息
0.3.2 个人信息
0.3.3 个人信息的开发利用
0.3.4 信息分级
0.3.5 信息敏感度
0.4 研究内容
0.5 创新点
1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1.1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际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1.3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开发利用社会保障实践
1.2 国内外研究趋势
1.3 本研究设计与过程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过程
1.3.3 研究方法
2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开发与保护需求分析
2.1 个人信息开发利用的调查与实施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的对象
2.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2.1.4 调查与统计方法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对个人信息利用的现状
2.2.2 对个人信息开发和保护的需求
2.2.3 对敏感度分级保护制度的需求
2.3 现状与障碍分析
3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敏感度属性实证研究
3.1 公共部门管理个人信息结构体系研究
3.1.1 公共部门管理公民个人信息内容
3.1.2 公共部门中公民个人信息结构体系
3.2 公共部门中个人信息属性
3.2.1 公共部门中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
3.2.2 公共部门中个人信息的个体识别属性
3.2.3 公共部门中个人信息的隐私属性
3.2.4 公共部门中个人信息的价值属性
3.3 公共部门中个人信息的敏感度分析
3.3.1 公共部门中个人信息的总体敏感度分析
3.3.2 公共部门中个人信息的分类敏感度分析
4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敏感度分级体系模型
4.1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分级体系模型
4.2 公共部门中个人信息分级相关理论基础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灰色系统理论
4.3 公共部门个1人信息分级指标的选择与设定
4.3.1 公共部门中个人信息价值属性分级指标分析
4.3.2 公共部门中个人信息敏感属性分级指标分析
4.4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分级体系权重的确定
4.4.1 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设计与实施
4.4.2 权重结果分析
4.5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属性分级理论和方法
4.5.1 个人信息价值属性分级方法
4.5.2 基于隐私度和个体识别能力的个人信息敏感属性分级方法
5 个人信息开发利用的敏感度分级保障的法律环境
5.1 国外的立法模式
5.1.1 欧盟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保障立法模式
5.1.2 美国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保障立法模式
5.1.3 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保障立法模式比较
5.1.4 国外个人信息开发利用立法模式对中国的借鉴
5.2 个人信息开发利用敏感度分级保障环境要素协调
5.2.1 规范公共部门信息授权管理
5.2.2 设立公共部门信息监督管理机构
5.2.3 平衡私人信息利用中的利益关系
5.2.4 完善个人信息滥用中的救济措施
5.3 中国特色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分级体系的建设
5.3.1 中国特色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优势
5.3.2 中国特色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步骤
5.3.3 基于分级体系的中国特色法律价值定量评估
6 个人信息开发利用的培育市场环境保障
6.1 个人信息市场的机能
6.1.1 个人信息市场的划分
6.1.2 个人信息市场的特征与功能
6.1.3 个人信息市场机制
6.2 个人信息市场的收益计算
6.2.1 个人信息的市场需求
6.2.2 个人信息价值测度理论
6.3 个人信息市场的定价计算
6.3.1 个人信息的定价影响
6.3.2 个人信息商品分级定价策略
7 个人信息开发利用敏感度分级保障的技术分析
7.1 公共部门管理个人信息开发利用技术保障模型
7.1.1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采集技术保障
7.1.2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管理技术保障
7.1.3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发布技术保障
7.1.4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开发利用技术保障
7.2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数据共享网络平台
7.2.1 基于元数据的公共部门个人信息数据共享网络平台模型
7.2.2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元数据控制
7.2.3 基于元数据的异构个人信息数据整合方案
7.3 公共部门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中的信息加密技术研究
7.3.1 基于混沌的多点信息加密系统模型
7.3.2 公共部门内部信息系统网络中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
7.3.3 公共部门内部信息系统网络加解密方案
8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基于敏感度分级的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保障体系研究》:
通过上述这类信息,笔者依然可以找到公民唯一的个人。但是这种识别能力却弱于前一类。这是由于公民产生这类信息具备一定的实效性,虽然不同的手机号码可能都对应着单一的公民,但是公民拥有这些号码的时期可能不同。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公民的部分手机号码可能已经不再使用。因此他人或者其他机构在使用部分信息对公民身份进行识别时,可能是无效的。
(3)与个人身份具备满射属性的个人信息。
对于公共部门所掌握的大部分身份信息,都属于公民身份的一个状态信息,这种状态描述了社会中不同群体公民的一定属性特征,如性别、年龄等。因此,不同的公民可能具有相同的这类属性。基于之前所描述的映射的定义,这部分个人信息的集合与公民的个人身份之间存在的映射关系是满射。
通过上述这类信息,笔者仅能识别出一个群体,而无法识别出个人。因此,在三类映射的个人信息中,这一部分的信息的个人识别能力是最弱的。但是这一类个人信息的识别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这类信息所描述群体的大小。如性别所描述的群体,包含了社会中近一半的公民个体数量,识别能力最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