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心汇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现存于世的珍稀手稿,将王国维本人亲手删改后的64则《人间词话》原本及剔除掉的49则删稿完整呈现。并增加了“补遗·眉批、跋语”,精心收录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尤其增加了详尽介绍诗词出处的两则附录,让读者轻松愉悦地读懂王国维的著作。
1.领略诗词之美,提升人生境界。一代国学巨匠的传世经典之作,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
★近代中国享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中国词话、词话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注释译文详解,清扫阅读障碍。
★弥缺补遗,由精华本升级为全本。
2.《人间词话》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书提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中国二十世纪的诗词美学经典,深受鲁迅、胡适、梁启超、陈寅恪、朱光潜推崇的国学大师。
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文学批评;开发灵性,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
——翻译家 傅雷
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精到。
——美学家 朱光潜
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知名学者 王攸欣
我考入中学后,母亲为我买了一部《词学小丛书》,其中附有一卷《人间词话》,《词学小丛书》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作者和作品,我当然极为欣喜,然而使我觉得更为感动和受用的,却是那薄薄的一卷《人间词话》。
——知名学者 叶嘉莹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文学家、美学家、哲学家、古文字学家。曾赴日本留学,并担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职,著有《人间词话》等3部著作。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避居日本。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担任教授。1927年6月,王国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叁】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
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意境又可以分为有我的意境和无我的意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意境。
有我的意境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带有自我情思,所以外界事物都会显现出“我”的色彩。
无我的意境事从事物的角度来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后分不清哪个是我,哪个是事物。
古人作词,写“有我之境”的占多数,但是他们未必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在于豪迈杰出之人能够自我培养。
【评析】
在这则词话,王国维进一步阐释“意境说”。他认为,词人在观察事物,表达感情时有两种方法,一是有我之境,二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以我观物”这个我是一个现实的有意志的人,王国维曾把它称作“欲之我”。这个“我”在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种情绪,一种具有鲜明倾向与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但自然物本身的自在性同那个“欲之我”是相对立的。
在这当中,主体的思欲与意志使其对自然的审美本身可能也是反自然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宁静又会吸引主体暂时与“欲之我”分离,如同叔本华在论及西方诗时所说的:“欲望(以个人利害为目的)和眼前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由动之静时得之”的“有我之境”。
【肆】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
【原文】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译文】
要想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想写“有我之境”,词人必须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因此,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评析】
这则词话从动静关系中来区别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将其纳入到西方优美、宏壮的风格类型之中,王国维中西融合的美学思想在此则词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话中的动、静,是就观物时的感情状态而言的,“静”是指感情平和,没有很大起伏,此时词人的心境平静宛如一物;“动”是指感情激烈,不仅指引着作者的审美倾向,而且将物性也淹没在这种激越的情感之中。
在静的观物状态下,我与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利害冲突,故物与我之间等闲相待,呈现出优美的风格;在动的观物状态下,我与物之间则具有强烈的利害关系,故物与我之间彼此不对等,“我”的强势障蔽了“物”的本性,就形成了宏壮的风格,这是王国维的基本思路。
不过王国维并不是简单地处理两种观物方式。因为,无论作者表达怎样的境界,都必须先让自己处于一种静思状态,这样才有可能清晰的构思出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予以准确表达。所以,在表现无我之境时,固然是“静”中得之;不过在表现有我之境时,也同样要在“静”中得之。
所以,王国维特别说明有我之境是“由动之静”时得之,就在于强调虽然表达内容、形成境界各有不同,而在创作的虚静心理机制上,其实是相似的。有我之境也同样要在动荡的心理渐趋安静时,才能再度审视情感的特性,才能将“以我观物”的过程和心理完整地描述出来。
由此可见,心情平淡,物我两忘,行之于笔端的,一定是纡徐平缓,清雅淡宕,表现出世的超脱。精神贯注,感情冲荡,行之于笔端的,一定是激昂深切,骇心震目,表现入世的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