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三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本次修订,在基本理论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力求与时俱进,与时俱新,增加了新的章节和内容;精简和改写了部分传统内容;对当代传播研究与实践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作出了更加系统和独到的思考和回应,使教材既保持了优势,又弥补了不足。
本次修订在形式上也力求体现媒体融合的时代特色,在每章开头的“重要概念”和章末“思考题”都设置了二维码,链接了参考答案,以方便学生学习和自测。
《传播学(第三版)》可作为高等学校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社会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教材,也可作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用书。
绪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
二、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
三、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四、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
五、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第四节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二、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
思考题
第一章 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
一、传播学的欧洲渊源
二、美国传播学的孕育
第二节 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
一、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
二、传播学的完善者
第三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一、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二、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第二章 传播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一、传播概念的演变
二、传播的定义
第二节 传播的特点
一、社会性和阶级性
二、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协同性和互动性
五、永恒性和历史性
第三节 传播的分类
一、内向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三、组织传播
四、大众传播
五、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四节 传播的革命
一、语言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革命
三、印刷传播革命
四、电子传播革命
五、网络传播革命
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传播的模式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
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
第六节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
……
第三章 传播者
第四章 传播与信息
第五章 传播与符号
第六章 传播媒介
第七章 传播的谋略
第八章 传播的技巧
第九章 受众
第十章 传播环境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第三版后记
《传播学(第三版)》:
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传播学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取向,主要“聚焦于媒介的运作及其对受众所产生的效应”,“探讨的是大众传播体系的运作和功能。”因此,会有学者将“传播功能”混同于“传播效果”,弄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功能”与“效果”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观照、审视传播活动现象的不同认识。如果是研究者从社会角度和受传者层面来看待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和媒介所释放的能量,则属于“功能”研究;如果是研究者从传播者和媒介自身的角度来认识传播活动所造成的最后结果以及在受众那里所引起的反应,则属于“效果”研究。严格地讲,前者是一种社会研究、向上看的传者研究;后者是一种传播研究、向下看的受众研究。比较而言,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较长,挖掘较深,成果颇丰;而传播功能研究的历史较短,成果较少。这反映了传播学研究中一种实用主义的商业化倾向。但是,随着人的价值和受众地位的提高,以及人文旗帜的高扬和批判主义的兴起,人们会越来越重视传播的功能研究。
传播是一项必须履行一定功能的社会活动,不论是自我的内向传播,还是直接的人际交流,还是借助媒介的大众传播甚至跨国传播。任何一项传播活动都必须具有一种或几种功能,否则就没有进行的必要。尽管某项传播活动,在它开始前公开宣称的功能与其最终实际呈现的功能并不完全相符,有的甚至相距很远,但功能总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在事前充分认识这次(或一系列)活动所应发挥的作用和效能,然后运用全部传播手段或方式去充分地展示和释放这些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功能对将要进行的传播活动的方向性、连续性和整体性起着重要的维护和保证作用。
传播功能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会呈现出多样性。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可见,他早就看到了传播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功能,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功能,受者互相感化、提高的教育功能,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喻功能。古人甚至认为,文字传播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若干世纪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热从研究儿童的传播心理归纳出简单的两项传播功能:社交功能和内传功能。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则认为传播具有工具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