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行走,以及行走中的文字洋溢着的那种心性,让你明白这时候的她是快乐而放松的,她的好奇心和感受力在这个人生的他乡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文字中有许多有趣的细节,让你如亲临其境,感受到泰国民众的普通生活,感受到泰国文化的瑰丽灿烂。
《遇见你,在佛的国》:
“他们在伦敦出生,从小就生活在西方的环境里,我不能强迫他们。父亲走后,我坚持每年清明节给他烧纸钱。女儿问我,爸爸,你相信公公真的收得到吗?”他的话里突然有了轻轻地自嘲和叹息。
“那你相信吗?”话一出口便发现自己跑题。但我控制不住好奇心。在泰国,我见过太多华裔,吃中餐,看大戏,甚至打麻将,却几乎没人会讲流利的中文。可是眼前的他不仅中文流利,而且对于中国民俗了如指掌。想想看,他曾在英国生活了21年。
“我也不知道。”他老实地摇摇头:“我曾经去过福建祖籍的家族寺庙,看到了~整面墙的族谱。我想父亲是希望李家的子子孙孙得以延续吧。现在他不在了,烧纸钱是活人心里的一点安慰。”
“你说他不在了,那为什么他在的时候,你没有回马来?”我接着问。我猜,他那样一个已经在西方被“洗脑”的人仍然记得烧纸钱,应该还有文化之外的因素。
他仍1日笑笑,给了一个我始料未及的超长答案。
“祖母是传统的中国女人。祖父走后,就一直独自撑着家庭。父亲家里兄弟姐妹多,家里穷,养不活那么多儿女,只好把小姑送人。后来小姑还回来过好几次,可是祖母不理她,说她是给出去的女儿,不能再回来。甚至给小姑的旧衣服,都会把纽扣剪掉,意指小姑已经不是家里人,祖母弥留之际,小姑问她,可曾后悔把她送人。祖母说,我也没有办法,大家都说你不祥。我不知道小姑有没有受到刺激。她后来到英国念护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鬼话连篇的家乡。
“小姑不肯回来,可是在英国时她对我很照顾。我也曾犹豫要不要学小姑,要不要回马来。父亲患癌症的时候,我问他,爸,你要不要我回来。他说:‘你若不回来,我少了一个儿子,我们的国家少了一个医生。可是人生是你自己的。你回来是为你自己,不是为我。’我知道我不会回来。那时候我正在考后一张医学文凭,多年奋斗在此一役,我不可能放弃。父亲在我回英国两周后离开。我顺利拿到了那张文凭。可是我不知道,父亲在‘那边’会不会原谅我。”
一个家庭跨越三个国家的故事。我有些失神,甚至忘了自己要采访。我相信他也是。
“刚到英国的时候,听不懂英文,吃不惯西餐。妈妈在中国新年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要我记得给自己煮点好吃的。可是洋人同学不喜欢我在宿舍煮香肠,把我的电饭锅一脚踹倒。我就在心里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考学,不能让洋人看扁。我记得刚拿到剑桥通知书时,没人相信我。我所在的北爱尔兰的这所寄宿学校之前还从未有人上过剑桥。”
他创造了奇迹。这之后奇迹还将接二连三。在离开英国时,时年36岁的他拥有七张医学文凭,包括剑桥大学医学学士和硕士、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泌尿外科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泌尿外科学士、欧洲外科医院泌尿科院士。爱看《Times》,喜欢喝咖啡和下午茶,在英国已经有了一儿一女的他却自奉为道家的信仰者,还把自己在英国21年的经历和回马来后做医生的故事写成了两本中文书。
这是怎样一个跨越的人生。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写这两《遇见你,在佛的国》。我想我是要给父亲一个交代。去英国后,我给父亲寄过很多礼物。可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他喜欢不喜欢。写这《遇见你,在佛的国》的时候,父亲已经走了。但它才是我真的想给他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