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诞生》作者王宏甲是当代最著名的报告文学家之一,他的《无极之路》《智慧风暴》《中国新教育风暴》一经出版即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品曾先后获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中国新教育风暴》被中央电视台拍成30集电视片,对中国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 《让自己诞生》是王宏甲的第一部散文。文怀沙先生曾说,宏甲的作品总能“让故事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温度。”
打开你自己,你将发现,你的优雅,你的从容,你的光华与嘹亮,就住在你的内部,打开你自己,让自己出来,你会发现,这就是让自己诞生的激动人心的体验。
自序
把白的说成白的
我的老师
为自己画一个姑娘
1969年的白菜
“失踪”的狗
你统治了我的一生
歌声启蒙(又题《纪念邓丽君》)
难忘的一声“爸爸”
生命因认识而精彩
爱使痛苦光辉
贝壳里的涛声
千万个男女生下了你
让悲伤开出花来
打开你自己
在地图上旅游
西西里听歌
我看拿破仑
尼罗河上的婚礼
从海顿到施特劳斯
站在经济发展的平台上看世界文学
西班牙往事
奥斯维辛静悄悄
百年北大
纪念陈春先
附《关于救助陈春先的建议》
纪念失败的企业家
重读孔乙己
周克玉将军
文怀沙先生
说巫
商周论
楚秦论
孔子论
接受平凡
俗是家园
融者为龙
宽恕
贝壳里的涛声
拉萨,这高高的太阳城。我站在一片阔地听树叶,知道是秋天了。我已经走过夏天。在昆仑山与淘金者共饮,在黑帐篷前听藏女高歌。牛粪火燃出草色青青的滋味,亮丽的歌声似彩虹如鞭梢放牧我远行的心……我想我该记下难忘的藏歌,不料却被另一种歌声夺去情思。
天涯孤旅中我行程万里,与他们相逢,纯属偶然。他们是解放军军乐团。每当国家庆典,庄严的国歌就由他们奏响。当天安门前的演奏在世界屋脊的祖国边关凛然开放,我知道我们许多人都不同以往地饱享了作为儿子的风光。那是在缺氧的高地,我该对他们用“半口气”吹出的一流音乐印象深深,我该对一个个女演员唱着唱着就置身于官兵中间,以一人之手去握许多手印象深深。但是,我仍被另一种歌声夺去情思。
“你想听什么歌,你就说。”是军乐团团长的声音。
是高高的哨所,哨所里只有一个兵。我不是因为有人将“只为一个兵唱”而动容。那兵端枪站立着,似乎也没有动容。
“待会儿演出,你看不到。”团长姓齐,又说,“我们的郭春梅,是专门来为你演唱的。”战士仍然没啥反应。
“你的老家在哪儿?”是那位叫郭春梅的女演员走到了战士身边。
战士却低下头。
“你说在哪儿?”再问,到底听出他是说“四川”。
郭春梅讲出一支川歌,“你熟吗?”
战士摇摇头。郭春梅又报出《十五的月亮》《望星空》,“你想听哪一首?”然后她说:“好吧,我唱《望星空》。”这是战士的选择,虽然声音小到只有春梅才听见。
歌声就要响起来了。齐团长忽然说:“你转过身来,看着她唱。”因为战士的身子仍立在岗位,朝边境那边。
战士依然未动。齐团长又说:“你看她现在脸上带着笑容,其实她刚刚爬到这么高的地方,反应得可厉害。你应该高高兴兴的。”团长的话并不夸张。可以说,就像多年前电影里那些争着要去炸雕堡的战士,说“我去”的女歌唱演员不止郭春梅一人。仅仅因为那时刻团长巡逻似的目光停在小郭脸上,说“小郭的脸色看上去还有点笑容”。
是的,到这儿,脸色还有点像笑的样子,并不容易。这个高地叫乃堆拉,海拔4400米。这是中锡边境,铁丝网那边却是印度兵。驻守在这儿的某部,前身是铁道游击队。郭春梅因此曾兴奋地告诉那儿的官兵:“我是山东人!”然而当年奔驰在铁道线上的英雄的后人,如今坚守在连汽车也不容易开上去的地方。军乐团成员是坐着大卡车上去的。当男演奏家也被高山反应和路转峰旋的几百个急弯折腾得倒胃翻肠禁不住呕吐,你以为他们体验到的仅仅是自己的艰苦吗?
“来,你面对着她,看着她唱。”团长动手去“搬”那战士。团长为啥要有这动作?团长叫齐景全,我不知这姓名对他指挥全团有过什么影响,不知那时团长是否觉得这样侧身低头听唱,景色实在不够齐全,但我知道,这里的景色,不仅仅是路险山高严寒缺氧。你无法奢想在那些海拔四五千米的军事高地有一个芳林嫂,战士们不但长年看不见一个女人,还看不见一片树叶。当了几年兵下山去探亲,有人看见树抱住就哭。假如你觉得我这样记述未免把我们的战士讲得太脆弱了,那你一定缺少母亲的胸怀,连父亲的背影也不配有。
歌声就要响了,战士仍低着头。齐团长很像是着急了,再一次说:“你抬头看她,你再不看就没有机会了!”
我蓦然感到团长这话惊心动魄,感到这话几乎是一句经典。
歌声响了。“夜朦朦,望星空”,可是,才开声,歌声中就响出满池烟雨般的声音……这是什么,是唱歌吗?你从前是这样唱的吗?
为什么我竞能舍下那么恢弘那么振奋人心的军乐演奏来独钟一位女性的歌声……因她有什么突出事迹吗,因她唱得特别好吗?我无法回答。在这遥远的地方,我在聆听一支歌,一支还没有标题的歌,艺术的完成,原本就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共同的事情。我像是第一次发现,欣赏者有可能不动声色地以更加不凡的力量,反过来操纵——或说拨动——表演者的心弦。
歌声继续,涛声依旧。歌声中我还想起了另一支演出队,也是想起那里的女演员。我知道西藏军区文工团的女演员曾带着“能上几个就上几个”的决心,上到了海拔5000多米的查果拉。在那连苍鹰都不去盘旋的天空下,你将不只是感受荒寂,你将体验恐惧,甚则幻觉自己变成一根弃在荒原的骨头。有人鼻血流下来……不让她上,她用棉花堵紧原本格外需要空气的鼻孔,说我演的是哑剧小品,然后热血一口口往喉咙里咽……这是我在高原寻访而得的故事,像不像神话?发生在乃堆拉的故事却是我亲眼所见,眼前仍唱着歌的郭春梅,事实上到现在也没有把头发梳理好,尽管她头上还戴着军帽。
我不能不继续写下,我看到她们下车伊始,几乎都是裹着棉大衣由男演奏家们半搀扶着,向山寨似的营门走来。那营门上插满了战士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弄来的青枝绿叶,布置得好似过年过节。只是还算不上“结彩”,全是绿叶。为了这一场演出,你不知战士登高涉远费了多少功夫。你看一眼就想哭。掌声下雨般爆响,那是乃堆拉全体官兵在雨中列队夹道欢迎。那时刻天上真下着细雨。这是一天可以感受四季的地方,忽风忽雪忽烈日忽冰雹。这里的细雨刮在脸上,绝不是内地唱着“毛毛雨”的滋味。那时刻郭春梅也像她面前的这位战士——半低着头(也许觉得自己形象狼狈),走过那一列长长的掌声。但是,毕竟走来了,军乐团强大阵容中仅有的几位女歌唱演员都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