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类地行星构造地质学(第2版)》系统介绍了地球与类地行星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及不同尺度构造的空间格局和时间标志及其形成条件。全书融汇了超微构造、显微构造、中小构造、区域构造、大地构造、比较行星构造等多门教材的核心内容。以及几何构造学、年代构造学和成因构造学及应用构造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了构造地质学新的教学体系。该书既保留了狭义构造学以岩石变形为主的基本内容,又新增添了构造组合、大地构造、类地行星构造、构造年代、构造机制、构造环境、微观构造、构造物理、构造化学、构造运动、构造动力和构造预测等内容,以有限的篇幅使读者对于地球与类地行星的构造从微观到宏观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地球与类地行星构造地质学(第2版)》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矿产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和工程地质、地震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等方面大学生、研究生、广大科技人员和地学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
《地球与类地行星构造地质学(第2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总序
第二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版前言
绪论
第一篇 构造组分
第一章 褶皱
第一节 褶皱要素
第二节 褶皱几何形态
第三节 褶皱类型
第二章 面理
第一节 劈理特征
第二节 劈理分类
第三章 线理
第一节 小型线理
第二节 大型线理
第四章 节理
第一节 原生节理
第二节 构造节理
第五章 断层
第一节 断层概述
第二节 断层的断距和位移
第三节 断层分类
第四节 断层标志
第五节 断层效应
第六章 韧性剪切带
第一节 剪切带
第二节 韧性剪切带的构造特征
第三节 韧性剪切带的剪切指向标志
第四节 区域韧性剪切带的类型
第二篇 构造组合
第七章 相同构造要素的组合
第一节 褶皱的组合形式
第二节 节理的组合形式
第三节 正断层的组合形式
第四节 逆断层的组合形式
第五节 平移断层的组合形式
第六节 韧性剪切带的组合形式
第八章 不同构造要素的组合
第一节 拉张伸展构造
第二节 挤压缩短构造
第三节 走向滑动构造和旋扭转动构造
第四节 垂直构造
第五节 倾向滑动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
第六节 同一构造应力场伴生构造基本组合方式
第三篇 大地构造
第九章 板块构造基本特征
第一节 板块构造含义
第二节 板块构造边界
第三节 板块构造划分
第十章 大陆边缘
第一节 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
第二节 海沟俯冲带
第三节 岛弧
第十一章 俯冲带和碰撞带及造山带
第一节 俯冲带
第二节 碰撞带
第三节 B型俯冲与A型俯冲
第十二章 板内构造
第一节 热点及运移轨迹
第二节 大陆裂谷
第三节 陆内断陷盆地和古大陆高原
第四节 陆内造山带
第十三章 板块构造演化
第一节 大洋演化和威尔逊旋回
第二节 裂谷演化
第三节 被动大陆边缘演化
第四节 大陆增生
第四篇 类地行星构造
第十四章 冲击构造
第一节 冲击作用
第二节 冲击坑类型
第三节 冲击坑的形成过程
第四节 地球的冲击构造
第五节 类地行星和卫星的冲击构造
第十五章 火山构造
第一节 地球的火山构造
第二节 类地行星和卫星的火山构造
第十六章 类地行星和卫星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第一节 月球的褶皱断裂
第二节 水星、金星、火星的褶皱断裂
第三节 其他卫星的褶皱断裂
第十七章 类地行星演化
第一节 月球的演化
第二节 水星的演化
第三节 金星的演化
第四节 火星的演化
第五节 类地行星构造演化差异的原因
第五篇 微观构造与构造预测
第十八章 显微构造和超微构造
第一节 显微构造的晶体组构
第二节 超微构造的位错组构
第三节 超微构造的纳米组构
第十九章 构造物理和构造化学
第一节 构造磁学的磁性组构
第二节 构造声学的震波信息
第三节 构造力学的岩石性能
第四节 构造化学的组分调整
第二十章 构造预测的构造物理方法
第一节 构造物理的声学判别
第二节 断裂控矿性能的物理机制与异常因素
……
第六篇 构造变形机制与构造形成因素
第七篇 构造运动与构造动力
第八篇 构造年代与构造演化
参考文献
已在相关章节论述。这里更强调的是俯冲造山带它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分布时,明显呈现因俯冲作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带、火山活动带与强烈挤压造山带在时一空密切相关的因果关系,相应地在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活动大陆边缘。又因两侧主要特征还有差异而进一步将俯冲作用划分为东侧的智利型和西侧的马利亚纳型。
智利型:以沟一弧形山链组合为特征,形成美洲西缘绵延的科迪勒拉造山带。由于东太平洋的海沟浅,俯冲倾角平缓,广阔的弧后,俯冲带上、下板块紧密耦合,沟一弧形山链整体处于挤压环境,上部板块向海沟方向推进,沿海沟发育构造混杂岩增生楔。
马利亚纳型:以西太平洋沟一弧一盆系为特征,海沟普遍较深,以中~深震源的地震为主,最大震源深度可达670 km,俯冲带倾角较大甚至陡立。弧后处于拉张正断层特征,出现小规模的洋壳为基底的弧后边缘海盆地。俯冲带上部板块的运动方向趋向远离海沟。如西太平洋海域内部洋壳板块对洋壳板块俯冲的马里亚纳沟一弧一盆系,以大陆边缘为基底的日本一琉球一中国台湾一菲律宾沟一弧一盆系。
A型俯冲是发生于大陆岩石圈内部较浅的俯冲。根据地壳变形与地球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