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世界上经济繁荣的奇迹和社会稳定的奇景,检视这些成果和思考可持续发展时,容易被漠视的是由优良人文素质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内涵及精神底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当然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科技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军事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等等,然而,更为根本和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现代优良的人文素质,善于把握价值、善于创新思维、善于实现发展、善于关爱他人、善于合作共事、善于服务社会,由此才能创造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相符合、新生事物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发展力度与基本秩序相照应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军事和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提升公民的人文素质,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教育改革的主题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课题。本课题正是基于此背景,针对此问题,采用科学调查方法,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工具,选定评价指标,创制指数模型,对中国公民的人文素质现状作以总体描述和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归纳、总结、比较,探究其问题成因,厘清其影响程度,从而为提高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提出总体战略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
全文共分十六章,按照逻辑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基础理论,包括导论和第一章至第五章。导论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价值、内容、调查方法、依据等进行总体介绍。第一章对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概念、特征、特点及其维度等进行界定和梳理,使不同层次读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对人文素质有总体了解,并能掌握其本质内涵。第二章对调查中采用的方法、标准、类别等进行界定和说明。如对群体的概念、特点、标准和类别进行界定,对经济、地理和行政区域划分标准进行说明。第三章建立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从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和结构等方面对其进行理论介绍,并从评价标准的确定和功能模块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应用说明。第四章建立了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指数。第五章对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进行指数评价。
——实证分析,包括第六章至第十四章。第六章从性别、年龄、工龄、学历、群体、地区六个方面对中国公民的人文素质作总体分析。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则分别从以上六个方面进行道德、法律、文史哲、科学、审美、环保等六个维度的具体分析,进而对每一维度进行水平概括。第十三章分析了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总体状况的成因,对群体间人文素质差异原因进行了比较。第十四章从人力资源、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民主法治事业、社会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影响和效应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从宏观到微观、总体到具体、一般到特殊对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挖掘、探因、反思。
——对策建议,包括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第十五章从战略思路层面提出了加强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建设的基本思路,明确了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措施。第十六章从具体对策角度,在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创新活动载体、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开发整合文化资源、着力政府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建设的具体对策。
课题对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并对获取的数据作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据此强调提高人文素质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得失利弊和经验教训,为提高和优化公民人文素质,构建公民人文素质拓展保障机制提出了制度安排、内容设置、方法创新、模式探索的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措施。
本书共分16个章节,主要采用科学调查方法,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工具,选定评价指标,创制指数模型,对中国公民的人文素质现状作以总体描述和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归纳、总结、比较,探究其问题成因,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概念、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指数体系、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总体分析、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的道德维度分析、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的审美维度分析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概念
第一节 人文概念及其扩展形态
第二节 人文素质概念及其特征
第三节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概念特点及其维度
第二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
第一节 按群体分层调查
第二节 按地区分层调查
第三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第二节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第四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指数体系
第一节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指数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人文素质发展指数的计算
第三节 人文素质发展指数体系的构成
第五章 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指数体系综合评价
第一节 不同群体人文素质发展指标和指数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不同地区人文素质评价指标和发展指数的总体评价
第六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总体分析
第一节 按性别构成所作的人文素质发展总体分析
第二节 按年龄构成所作的人文素质发展总体分析
第三节 按工龄构成的人文素质发展总体分析
第四节 按学历构成的人文素质总体分析
第五节 按群体构成所作的人文素质总体分析
第六节 按地区构成所作的人文素质总体分析
第七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的道德维度分析
第一节 按性别构成的道德维度分析
第二节 按年龄构成的道德维度分析
第三节 按工龄构成的道德维度分析
第四节 按学历构成的道德维度分析
第五节 按群体构成的道德维度分析
第六节 按区域构成的道德维度分析
第七节 中国公民道德素质水平概括分析
第八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的法律维度分析
第一节 按性别构成的法律维度分析
第二节 按年龄构成的法律维度分析
第三节 按工龄构成的法律维度分析
第四节 按学历构成的法律维度分析
第五节 按群体构成的法律维度分析
第六节 按区域构成的法律维度分析
第七节 中国公民法律素质水平概括分析
第九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的文史哲维度分析
第一节 按性别构成的文史哲维度分析
第二节 按年龄构成的文史哲维度分析
第三节 按工龄构成的文史哲维度分析
第四节 按学历构成的文史哲维度分析
第五节 按群体构成的文史哲维度分析
第六节 按区域构成的文史哲维度分析
第七节 中国公民文史哲素质水平概括分析
第十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的科学维度分析
第一节 按性别构成的科学维度分析
第二节 按年龄构成的科学维度分析
第三节 按工龄构成的科学维度分析
第四节 按学历构成的科学维度分析
第五节 按群体构成的科学维度分析
第六节 按区域构成的科学维度分析
第七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概括分析
第十一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的审美维度分析
第一节 按性别构成的审美维度分析
第二节 按年龄构成的审美维度分析
第三节 按工龄构成的审美维度分析
第四节 按学历构成的审美维度分析
第五节 按群体构成的审美维度分析
第六节 按区域构成的审美维度分析
第七节 中国公民审美素质水平概括分析
第十二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的环保维度分析
第一节 按性别构成的环保维度分析
第二节 按年龄构成的环保维度分析
第三节 按工龄构成的环保维度分析
第四节 按学历构成的环保维度分析
第五节 按群体构成的环保维度分析
第六节 按区域构成的环保维度分析
第七节 中国公民环保素质水平概括分析
第十三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成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公民人文素质总体状况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我国公民职业群体人文素质差异的成因
第十四章 我国公民人文素质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公民人文素质的人力资源效应
第二节 我国公民人文素质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第三节 我国公民人文素质对民主法治事业的影响
第四节 我国公民人文素质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影响
第十五章 加强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加强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建设的总体目标
第二节 加强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加强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建设的主要抓手
第十六章 加强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建设的具体对策
第一节 加强公民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第二节 创新公民人文素质建设活动载体
第三节 发挥并规范网络及其他媒体的作用
第四节 开发整合公民人文素质建设所需文化资源
第五节 着力加强政府工作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概念
第一节 人文概念及其扩展形态
一、人文概念
人文在客观上通常是指人在适应、改变、创造自然、社会和思维中形成的人类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在哲学、文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艺术学范畴的概括和表达中,区别于由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范畴反映的自然现象。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我国古代典籍,要么指诗书礼乐等,如《易·贲》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要么指人事,如《后汉书·公孙瓒传论》曰:“舍诸天运,征乎人文。”今天,随着社会与自然的深层互动越来越活跃,人文已经从起初仅仅用来表述人的社会生存方式或者人与人关系的单意词,发展成为涵盖人类所有发展活动的内容、过程、关系、方式、成果、效应,揭示人们生存、生息、生产、生活、生命的社会形态和自然形态的复合词。
二、人文命题
人文概念的观念形态,是被许许多多中外思想家用来检视人的价值地位的认识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