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目前国内外村上春树文学研究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尝试结合宏观与微观视角,分析村上文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在梳理后现代语境中村上春树的成长及整体创作的基础上,将其重要作品放到村上文学的整体脉络中,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揭示村上小说在思想内容上的后现代特征以及艺术手法上的突破。
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创作,村上春树小说的后现代特征与艺术突破,自我的形象化与他者化,历史的桥梁化与隐喻化。
中国“70后”的村上春树论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村上文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本书的目的及研究方法第一章 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创作 第一节 村上春树的成长与日本后现代语境的形成 一、爱读书的关西少年 二、经营爵士乐酒吧的青年 第二节 作家村上春树 一、洗练的“都市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创作 二、从“不介入”到“介入”——第二个十年的创作 三、寻求责任与拯救——进入新千年的创作 第三节 翻译家村上春树 一、作为爱好的翻译 二、翻译与创作 小结第二章 村上春树小说的后现代特征与艺术突破 第一节 村上小说的后现代特征 一、对现代性的反思 二、书写历史的欲望 三、自我主题的承继 第二节 村上小说对日本现代文学的叙事变革 一、二分法与日本现代文学的叙事传统 二、“话语”的叙事变革 三、“故事”的叙事变革 小结第三章 自我的形象化与他者化 第一节 在形象中探寻自我——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一、从“失败之作”到探寻自我的鸿篇巨制 二、自我认识的多元化 三、自我形象化的延伸 第二节 向他者投射自我——论《挪
第一章 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创作 在研究村上春树的作品时,日本的后现代语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村上文学不但折射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整体氛围,而且具备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本质性特点。日本后现代语境的形成以及发展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化形成的一般特点和自身的特殊性。村上春树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日本后现代语境的形成期,而在其开始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日本则进入了由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后现代文化成熟期。因此,梳理村上春树的青少年经历以及整体创作可以看出这一文化背景与村上春树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本章还将考察村上春树的翻译活动,从而探讨文化越境带给村上春树创作上的影响。 第一节 村上春树的成长与日本后现代语境的形成 一、爱读书的关西少年 村上春树生于1949年1月12日,属于日本战后大量出生的一代。这一代人在日本被称为“团块世代”。“团块”在日语中原本是很多东西聚集在一起之意,“世代”则是一代人的日语说法。1947年至1949年日本出现婴儿潮。由于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在日本当今社会中所占比例最大,故而出现了“团块世代”的称谓。有趣的是村上春树小说的主人公也多与村上一样属于战后大量出生的一代。例如《且听风吟》中的主人公“我”生于1948年12月24日,另一重要人物“鼠”则出生于1948年9月。 《挪威的森林》中的“我”生于1949年11月,直子的生日则在1949年的4月。《海边的卡夫卡》中,虽然主人公成了一个15岁的少年,但他的父亲田村浩一则有“五十?岁”,推算起来在年龄上也是与村上春树大体相仿的。尽管村上曾表示自己不喜欢以实际生活经历作为创作的素材,但在村上文学中,很多人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村上本人的影子。日本学者小森阳一在《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中认为:《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对田村浩一的文本处理代表了作者对战后大量出生这代人的自我攻击意识。在小森看来,属于战后大量出生的一代人主导了战后的民主运动,他们“本应该朝着否定父辈的象征性弑父方向发展,在这里却发生了一个颠倒现象”。日本学者所提出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不但涉及了文本解读、还牵扯到日本这一特定语境中文学与文化、文学与历史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不过,就村上春树作品中很多人物的年龄设定来讲,村上的确有意无意地将他们这一代人所应承载的精神责任在小说中体现了出来。正如小森所分析的那样:战后大量出生的这一代人中,精英阶层在大学时代参加了被称为“全共斗”的学生运动。而当所谓“政治季节”终结后,他们又纷纷进入日本大型企业,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增长,促使社会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的核心力量。尽管在个人经历上村上春树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但作为这代人中的一员,他的很多问题意识是可以溯源至日本后现代语境形成以及成熟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