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友谊源远流长,非洲国家和民众对中国有普遍良好的形象认识。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进程中,非洲大陆是中国树立自身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舞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相关机构开始关注非洲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历史上非洲人是如何认识中国的?今天的非洲人和非洲媒体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而中国又应如何有效提升国家形象对非洲的投射能力,进而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地位并增强中国的国际政治号召力?《非洲的中国形象》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总序
前言
第一章丝绸与瓷器的国家
第一节丝绸之国——秦汉时期中非间接交流
第二节瓷器之国——唐宋时期中非交流的巨大发展
第三节伊本·白图游历的中国
第四节郑和船队与非洲
第五节青花碎瓷:留在非洲的记忆
第二章劳工与商贩的国度
第一节华人移民与契约华工
第二节适应能力极强的商人
第三节勇于抗争的斗士
第四节多面的华人形象
第三章当代中国形象之一: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的外交形象
第一节“中国是你们的亲骨肉”
精美的丝绸传达给西方人中华繁盛的信息,也令西方对中国丝绸的需求不断增大。然而,从张骞通西域始,直到东汉晚期,西亚北非发生了巨大变化。罗马人不断东侵。公元前30年,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终于被罗马人消灭,安息也屡次被罗马击败。著名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由于兵燹连年,再加上自然条件的恶劣,常遭阻断,难以畅达。
当时汉代中国和罗马(大秦)东西两个大国之间隔着安息。为了打通中国和大秦之l司的交通线,公元97年(东汉和帝永元九年),西域都护班
超遣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出使大秦是史籍上有记载的中国派遣使节直赴北非的第二次尝试,而甘英是历史上第一个试图探险开辟欧亚非交流的开拓者。可惜甘英只到达波斯湾头(安息属国条支所在地),其此行最终目的地之一,可能是亚历山大里亚。此时,亚历山大里亚已历四百年而不衰,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工商业大城市,其商业在古代世界已居首位,成为欧亚非三洲的主要商品集散地。甘英在波斯湾头被安息西界船人所阻不是偶然的事件。它说明丝绸之路作为亚非两洲的动脉并不是一条坦途。多少年来,安息商人因害怕影响其经营丝绸中介贸易的巨大利益,一直不愿汉与大秦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