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以鲜明的个性跃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使294卷的《资治通鉴》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令人忘而却步,与普通读者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使历史变得亲近了许多。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是该书最大的特点。该书在还原历史现场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以现代意识对当时制定政策的策略、用人的方法、战争中敌我双方的用兵战术和心理揣摩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尤其对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专制、权力人格、政治斗争以及政治手段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具有以往所没有的另一种认识。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解读历史反观当下,因为历史的经验也昭示着卓越的管理智慧。本书的文笔兼具尖锐辛辣和轻松幽默的风格,读起来有生动之感,让人重温了文史不分家的传统。
本书是复原历史现场,解读权术、权谋和权力的一部大书。翻开《资治通鉴》,除了阴谋,就是杀伐,怎样排除异己,怎样消灭敌人,用鲜血写成的经验教训历历在目。本书用今人的视角、生活体验及现实发生的事例,重新解读《资治通鉴》,教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掌握人生最简易的方法。
375.心有千千结
376.抓大事
377.皇帝动口也动手
378.为什么热衷于大规模迫害
379.合格皇帝
380.“正确评价”汉明帝
381.“马列主义老太太”
382.大国禀赋
383.时代楷模
384.士大夫的两个战场
385.皇帝折腾和文人相斫
386.童工皇帝
387.窦氏灭亡弹指间
388.邓后两次易储
389.政权师权一把撸
390.美丽皇后邓绥
391.三年守孝
392.矫激
393.老樊名高实枇糠
394.皇帝眼里无忠奸
395.“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396.跋扈将军
397.书生幼稚病
398.贵族共和立新君
399.丧气
400.皇帝和太监的交情
401.亢奋情绪蔓延
402.皇帝也需要表扬
403.段子引发的一场灾难
404.以崇高的名义
405.党锢之祸
406.政府退化为黑社会
407.小人得罪不起
408.王道和法治不相兼容
409.大动乱肇始
4lO.中央权威大涣散
411.奸雄出世
41 2.地方权重
413.设计内乱
414.何进揽权
41 5.邀请武人干预
41 6.曹操的“一狱吏足矣”
41 7.引刀横揖袁本初
418.盟主坚定地掣肘盟军的行动
419.割据开始
420.脐脂自照不须灯
421.蔡邕为什么同情董卓
422.强权之下的文人媚骨
423.王允的历史机遇
424.阴沟翻船
425.一言兆乱
426.收复失地的合法性
427.乱世乱作为
428.战争中的人质问题
429.第一吕布
430.让徐州给替死鬼
431.迎奉汉献帝的利弊分析
432.道德强迫症
433.“白马义从”今安在
434.献帝这只羊
435.挟天子先令袁绍
436.不争议
437.孔融让梨
438.屯田策
439.袁术称帝
440.杀与不杀
441.着手破曹意踌躇
442.曹袁庙算
443.“景升父子皆豚犬”
444.贻误战机
445.许攸给曹操一个机会
446.继父兄余烈
447.“袁强曹弱”细追问
447(补).鲁肃版“隆中对”
448.中年焦虑症
449.底线
450.取死有道
451.地方治理
452.乱世的思想者
453.奔袭乌桓
454.隆中对,说的对不对
455.歌以咏志,咏的是什么志
456.刘备“掩护难民”
457.鲁肃的战略构想
458.曹操错误的起点
459.初出茅庐
460.看看谁和孤保持一致
461.周瑜的计较
462.冬天里的一把火
463.战后格局
464.让做官的装穷没坏处
465.剖白心迹
466.周瑜的火车
467.“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
468.反西凉
469.“守二代”刘璋
470.解除心理障碍的特效药
471.“善处人父子之间”
472.苟或反曹案大起底
473.益州重组
474.悲凉一问
475.再说宽严
476.耗不起了
477.崔琰案
478.魏其不昌乎
479.魏其已衰矣
480.成都一片雾迷离
481.成都一片雾迷离(续)
482.关公之骄是刘备惯出来的
483.关公崇拜是国人搞出来的
484.天命
485.说曹操
一种,但相信这不是主流。主流是“士大夫多染污者”,因为士风矫激的原因,并不是知识分子整体上陷入被边缘化的境地,也不是大家整体上受到了强权的迫害,而恰恰相反,是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和当权者、和升天的鸡犬们一起成为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士大夫多染污者”。正是在这种污染的环境里,才让少数人,少数得不到分赃机会的小文人愤气冲天,也才让更少数的胸怀社会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文人变得矫然不群,意气相激,甚至会轻言生死,表现出一种殉道者的亢奋。理想主义是在蝇营狗苟的土壤里生长的。
士风矫激,表面上看是对抗朝廷的,起码是不合作的,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这就和上梁山的造反派一样,有的是真的和官家过不去,有的则是借造反之名求招安之实。
不造反官家不理你,不矫激官家也不知道你。
有位仁兄叫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最初是怎么成名海内的,没有介绍。后来,先是州郡首长,后是朝廷公卿,不停地邀请他进入公务员队伍,这位哥哥就是不答应,要说,这位哥哥定力真强。直到皇帝专门备上大礼邀请,他还是找借口不行动,最后皇帝下诏严厉责问当地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