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2版)/“十二五”高等院校系列规划教材》结构严谨,内容新颖,主要内容包括:管理概论、管理思想及其演变、组织环境分析、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创新和综合案例分析共十二章。可用作高等职业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及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学生的教材,且适用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作为培训教材。”
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一节 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三节 管理者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案例分析:管理是一门艺术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及其演变
第一节 古典管理思想
第二节 行为管理思想
第三节 定量管理思想
第四节 系统和权变管理思想
第五节 现代管理理论发展新趋势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案例分析:UPS:效率的执著追求者
第三章 组织环境分析
第一节 组织环境分析的意义
第二节 组织环境的构成
第三节 组织环境特征的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案例分析:捷运公司的兴衰
第四章 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概述
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
第三节 决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决策的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案例分析:东方贸易公司
第五章 计划
第一节 计划的概述
第二节 计划的层次体系
第三节 计划编制的程序与方法
第四节 目标管理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案例分析:某机床厂的目标管理
第六章 组织
第一节 组织工作概述
第二节 组织结构设计
第三节 组织关系
第四节 人员配备
第五节 组织文化
第六节 组织变革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案例分析: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第七章 领导
第一节 领导概述
第二节 领导者与领导集体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
第四节 领导理论
第五节 领导艺术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案例分析:哪种领导类型最有效
第八章 激励
第一节 激励概述
第二节 激励理论
第三节 激励实务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案例分析:案例1赵副厂长该怎么办
案例2善留人才,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第九章 沟通
第一节 沟通的概述
第二节 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如何克服
第三节 冲突管理
第四节 谈判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案例分析:苏联人与美国人的较量
第十章 控制
第一节 控制的概述
第二节 控制的过程
第三节 控制的方法
第四节 有效控制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案例分析:经济学院的教学过程控制
第十一章 创新
第一节 创新概述
第二节 创新的过程与内容
第三节 技术创新
第四节 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案例分析:案例1整合资源、不断创新的索尼公司
案例2海信空调:自主创新锻造品牌竞争力
第十二章 综合案例分析
案例一 比尔·盖茨是如何有效组织管理微软的
案例二 通用电气的管理创新
案例三 邯郸钢铁公司的目标成本管理
阅读材料:海尔的综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第一节激励概述
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有句这样的名言——“企业经营归根结底是经营人”。可见,组织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下属的有效激励。
一、激励的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讲,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不断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循环的动态过程。简言之,激励就是在工作中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是对人的一种刺激,是促进和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激励的过程就是管理者引导并促进工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管理目标行为的过程。每一个人都需要激励,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推动力或吸引力,转化为自身的动力,使个人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有效达成组织的目标。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激励这一概念。
(1)激励是一个过程。人的很多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完成的。对人的行为的激励,实质上就是通过采用能满足人需要的诱因条件,引起行为动机,从而推动人采取相应的行为,以实现目标,然后再根据人们新的需要设置诱因,如此循环往复。
(2)激励过程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各种管理措施,应与被激励者的需要、理想、价值观和责任感等内在的因素相吻合,才能产生较强的合力,从而激发和强化工作动机,否则不会产生激励作用。
(3)激励具有时效性。每一种激励手段的作用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度,超过时限就会失效。因此,激励不能一劳永逸,需要持续进行。
小资料:员工被激励的程度与其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实践证明,经过激励的工作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其工作效果大不相同,激励能够使员工充分发挥其能力,实现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对员工激励的研究发现,在计时工资制下,一个人若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就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高。由此他得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这就是说,在个体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成绩的大小取决于激励程度的高低。激励程度越高,工作绩效越大;反之,激励程度越低,工作绩效就越小。
二、需要、动机、行为与激励
激励是对人的激发和鼓励。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根据人的需要进行良性刺激,使其产生组织期望的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因此,认识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是有效激励的前提。
1.需要
人的需要,特别是未满足的需要是产生行为动机的前提。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也是人对某个目标产生的欲望。
人的需是是多种多样的,按照需要的起源,可分为天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天然性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如:衣、食、住、行。它反映了人对延续和发展自己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在社会生产与交往过程中,人在天然性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如:对知识的需要,对尊重的需要,对追求理想的需要等等。按照对象的不同,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主要包括前述的天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以及物质文化用品的需要;精神需要是人对智力、道德、审美等发展条件需要的反映,属于对观念对象的需要。
2.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源,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人们往往容易混淆需要与动机这两个概念,两者是有区别的。首先,在概念上有区别。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人们产生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例如,人在沙漠中行走,口渴难忍,于是产生了强烈的饮水需要。但如果周围没有水源,他不能产生饮水的行为动机,只有他发现水源时,才会促使自己走向水源。其次,动机与目的是有区别的。目的是人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有些时候,人们的行为目的相同,而动机却大不相同。有些时候,动机相同而达到的目的却有所不同。
3.行为
行为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动作的总称。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内因与外因。内因是根本,起决定作用;外因是条件,对行为起着加速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当人受到某种刺激后产生一定需要。而动机和行为则受人个体的内在因素和所处的客观条件的影响,甚至受到包括个体对客观条件的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同样的需要,产生的行为可能截然不同。例如,每个人都有对物质的需要,但人们追求满足这些需要所采取的行为却存在很大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