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魂:中国不怕
军事战略学专家张民将军写就中国式亮剑《中国不怕》
中国最火热的军事时政热点书
中国人做了几代的强国梦,现在这个梦就要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实现了。但是,强国必须强军,强国必须以“中国不怕”作为精神支柱。军力是国家意志力、凝聚力、创新力、决策力、经济力、科技力和战斗力的综合体现,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有机结合。
随着美国把战略重点移到亚洲,中美之间的摩擦和较量不可避免。面对美国的“C型包围”。
我们既要正视面临的战争威胁,应该唤起国人对内忧外患的警觉,增强国人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要充分肯定中国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客观评估中美两国的实力和战略态势,防止对形势特别是对强大对手的描述有失偏颇而带来过多的恐惧与悲观,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发扬“不怕”的传统,让尚武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既有对现实的客观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既有战略评估,也有感性表达;眼光独到,论理充分。是一部现实针对性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作品。
面对国防安全新威胁,如何应对大国角力的无声较量,中国军人发出最强音---中国不怕!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警世之作,这是一部眼光独到的犀利之作!作者的军人胆识与战略学专家的学识,使这部著作成为激情与理性高度统一的优秀作品。
读懂时局,非此莫属!
重量级军事专家罗援少将、徐光裕少将作序推荐!
Contents
引言
说“中国不怕”绝非无的放矢 / 001
怕与不怕是个老课题 / 003
我们有不怕强敌的光辉历史 / 007
第一章 战争危机逼近了中国?
1.对“C形包围”不必大惊小怪 / 012
2.“崩溃论”该收场了——第三只眼看中国 / 018
3.中国真的会被“肢解”吗? / 023
4.美国肢解了苏联? / 027
5.战争离中国到底有多远? / 032
6.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 039
7.美国为什么害怕“没有敌人” / 047
第二章 中国和美国不是简单的谁怕谁的问题
8.怕与不怕的道理 / 054
9.想起了毛泽东讲不怕鬼的故事 / 058
10.美国为什么不敢出兵? / 061
11.美国为什么敢出兵? / 069
12.美国给中国出了个难题 / 074
13.艰难的抉择 / 081
14.骁勇善战者胜 / 090
15.休想在中国面前耍花招 / 098
16.美国低估中国的力量,陷入战争泥潭 / 102
17.究竟谁怕原子弹? / 106
18.讨价还价 / 112
19.美国人撞了墙也得回头 / 117
20.无理搅三分,图穷匕首见 / 122
21.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127
22.他们也是怕打的 / 133
23.中国不是好惹的 / 140
第三章 反反复复的中美关系
24.打破坚冰 / 153
25.解开难解的扣子 / 159
26.路还长着呢! / 164
27.时好时坏、不好不坏的中美关系 / 171
第四章 敢于迎接任何挑战
28.中国从来不怕世界上的任何强权 / 179
29.中国不怕强强联合 / 183
30.短暂的友谊 / 189
31.认敌为友不光彩 / 193
32.他们重演“斯科比”历史 / 197
33.争取和,不怕打 / 201
34.自讨没趣的赫尔利 / 205
35.真假两手 / 210
36.奉陪到底 / 215
第五章 消除恐美症
37.首先要解决“怕”的问题 / 222
38.敌人一时的嚣张,反而表明他们很虚弱 / 226
39.慷慨承诺的背后 / 234
40.微妙的不平等关系 / 237
41.洋“郎中”的药方不灵 / 242
42.激化的矛盾 / 248
43.美国人按自己的利益行事 / 254
44.气将绝,心不死 / 259
45.外国势力被赶出中国大陆 / 262
第六章 台海局势的背后
46.台海风云变幻莫测 / 273
47.镜子里的“猪八戒” / 276
48.他们既挑衅又害怕 / 280
49.被抛弃者的悲哀 / 283
50.机遇一再丧失 / 286
51.历史留下的一个大问号 / 294
第七章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52.“新月形包围”不灵 / 302
53.不怕“逐步升级战略” / 306
54.不怕美国恫吓 / 310
55.兵出友谊关,中美两国打了一场心照不宣的对抗战 / 315
第八章 中国、美国究竟谁在威胁谁?
56.新“中国威胁论” / 324
57.天有不测风云 / 328
58.真相大白 / 333
59.中国的“六大核心利益”不容侵犯 / 336
后 记 / 341
战争离中国到底有多远?
对于战争危险的判断,关系到国家安危,不可不察也。有无战争危险,要看大势,既要看引起战争爆发的因素,也要看到制约战争的因素,不可被眼花缭乱的外部环境所迷惑。首先,要看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理论没有过时,只有在政治走投无路时,才会用战争解决问题。现在,中美两国在政治上有许多矛盾,但并没有走进死胡同。再看经济,中美两国的经济互相依存,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和则两利,战则俱伤,这非常重要,美国不可能为经济问题和中国开战;他们也不会为别国因个别无人小岛引起的军事冲突而与中国开战。还要看双方军力,美国的战力全球第一,但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已经正在逐步缩小,特别是中国有战略核武器,美国不敢轻易动手。
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战争危险的判断,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对战争的正确判断,最基本的着眼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争是否会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或在短时间内即将发生;二是战争在可预见的未来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会不会发生。对于这两种可能性,无论是哪一种,如果不慎做出错误判断,都会给国家造成损失,甚至灾难。
换句话说,假如战争即将爆发,而做出不会很快爆发的错误判断,就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蒙受惨重的损失;反之,假如战争不会在短时间内爆发,而做出即将爆发的错误判断,因此,急忙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战争准备,就会使国家正常的生产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同样会蒙受损失。
二战时,苏联对德国的进攻、美国对日本的进攻,都因为对敌人即将发动的进攻做了否定的判断,结果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给国家造成重大灾难。
20世纪50年代,对于美国入侵朝鲜的战争,中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及时在中朝边境部署军队,从各方面进行了紧急战备。当美国和韩国军队打到鸭绿江边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及时、突然出兵,完全出乎美国的预料,美军和韩军被打得蒙头转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获得三次战役的重大胜利。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一直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误判大战迫在眉睫,因此,使国家长期处于临战状态,连年大搞战备,全国到处深挖洞,大搞全民皆兵,大搞三线建设,在深远山区建设了许多一般性的军工厂,制造了大量步枪、手榴弹、炸药等武器弹药,动用了大量国家资源(但那时客观上确因中国遭到美国、苏联、印度和中国台湾蒋介石的严重威胁和战争挑衅,出于无奈而不得不如此)。
后来,邓小平发觉问题严重,他组织一些专家学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且到几个主要国家进行实地考查,专家们得出战争可以避免的结论后,向中央政治局作了全面汇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央军委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对于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对国防战略和国家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最后,由邓小平及时拍板,做出判断:大战在短时间内打不起来,在可预见的未来,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不会面临战争危险,可以争取到较长的和平时间。因而决定,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实行战略性转变,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移到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上来。
据此,党中央及时做出抉择,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四个现代化”建设(即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
正是由于那时做出了战争离中国尚远的正确判断,使全国的工作重点从战备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才有了后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总量接连翻了几番,跃居世界第二。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对战争危险的判断有多么重要。
由此,也可以看出,对战争危险作出准确的判断,是一件极不容易的大事,它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
现实是历史的发展,未来又是现实的发展。因此,应将历史、现实和未来,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既要看到战争爆发的诸多因素,也要看到制约战争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预见,预测未来战争可能在什么条件下发生。
人类自古至今,从有战争以来,就有引起战争和制约战争的两种因素同时存在。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制约战争的因素日益增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间隔了20年,而二战结束后至今已近70年,没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就是因为制约大战的因素在不断增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诸多方面。
首先,要对世界政治形势作深入的分析:冷战结束后,两大阵营对立局面随之消失,各大国从各自利益出发,拉关系,找伙伴,搞“大国外交”,国际社会的政治调和能力增强,在这种相对安全的世界格局中,美国和中国也基本相互容忍,斗而不破。
现在美国和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有许多矛盾,时常发生摩擦和争端,但是并没有走进死胡同。这些争端主要是我们所关切的核心利益,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经济纠纷问题,等等。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和美国的对立将长期化,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台湾。但由于我们采取了和平发展的方针,台海形势已大为缓和。对军售问题,我们始终坚持反对的立场。美国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把台湾作为一张牌,牵制中国,在其军火集团的压力下,不会停止军售;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坚决反对下,在军售问题上也不得不有所调整,如在售武时间和品种上耍一些花招。
南海问题比较棘手,美国非要把这盆水搅浑,作为它围堵和遏制中国的主要一环。东盟与中国在2002年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一贯主张通过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对话解决问题。但美国则鼓吹把南海问题国际化,闹得满城风雨。当然,东盟各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关键是我们如何把越南和菲律宾的工作做好。既坚持原则,又应该表现必要的灵活性。对于保卫国家主权这个根本原则,不能有丝毫动摇,该硬就硬,有恣意侵犯者,该自卫还击就自卫还击,不能手软。但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要运用高度的智慧和灵活性,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最近,菲律宾和越南相继与中国沟通,包括黄岩岛问题在内,在我国不断努力下,相信可以打开目前的僵持局面。
南海问题虽然复杂难办,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用和平谈判的方法解决争端,就不会使局势失控而爆发战争。一是美国不大可能为南海个别岛屿问题与中国发生大的军事冲突,因为这并非他们的核心利益;二是东盟各国在地缘政治、经济上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不会为这些岛屿的归属问题而轻易与中国彻底翻脸。
至于美国与中国的经济纠纷问题,这些年来中美虽然在汇率、贸易不平衡、反补贴等方面屡屡发生摩擦,有时美国表现很强硬,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还没有发展到爆发贸易战的程度。这是因为,中美两国的经济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尤其是爆发经济危机以后,在美国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不可能因为经济上的一些具体问题与中国闹翻。
经济全球化也是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30年来,世界许多国家从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得到实惠,中国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世界各国从其自身利益考量不会轻易丢掉中国这个大市场。
再从军事方面分析,美国是不会轻易和中国大动干戈、打全面战争的,他们更不敢冒冒失失地挑起核战争。
中国古代就产生了对战争要谨慎的思想,诸如:“有德不可敌”“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强而避之”“稳慎为主”“慎静缓图”等等。这些强调谨慎、稳妥的军事思想,美国人也懂。近些年来,他们虽然轻率地接连发动几场小规模局部战争,那是“雷公打豆腐”,对大国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在武器装备方面,美国是世界顶尖的军事大国,它的武器最先进,但世界上没有对付不了的“绝对武器”。从古代几千年以前的大刀长矛,到现在的飞机、军舰、导弹、核武器,都是可以对付的。
比如美国的航空母舰,过去可以说世界无敌,可是,自从中国开始研制专门对付航母的“东风-21D”型弹道导弹以后,他们就要小心了。又比如,中国的潜水艇不如美国的先进,但是数量多。美国许多人就害怕中国海军用“狼群战术”攻击他们的航空母舰。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解放军在武器装备方面有许多新发展,陆军的主战装备不断有新的发展,海军、空军等武器装备也不断有新的突破。新型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核潜艇、常规动力潜艇,海军轰炸机、歼击机、岸基和舰载反潜机,以及新型舰对舰、舰对空、空对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陆续装备部队,第一艘航母已经服役,众所周知,空军的J-10、J-11、预警机、加油机已经形成较强的战斗力,J-20、J-15、重型运输机、隐形战机已经试飞成功。中国的能够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也在不断发展。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的导弹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战略导弹系列化完成了研制、实验的全过程。1982年10月2日,由核潜艇发射的潜地导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
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的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防的防御能力,这是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说,美国要想发动针对中国的战争,他们不可能没有顾虑。
纵观中美关系,风风雨雨,好好坏坏,时好时坏,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任何一方都不情愿走得很远。中美关系正常化30多年来,美国历届总统,无论是共和党人当选,还是民主党人当选,虽然,在选举时往往猛烈攻击中国,态度强硬,但当他们进入白宫后,就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今后,无论哪一位总统上台,也脱离不了这个规律。
这就告诉我们,对于战争有无现实性的危险,专家学者们可以从理论上提出这样那样的看法,但应当结合历史和现实的全面分析研究才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美国的军事战略几经调整,20世纪50年代初期推行“遏制战略”,50年代中后期改为“大规模报复战略”,60年代改行“灵活反应战略”,70年代改为“现实威慑战略”,80年代以来又先后推行“新灵活反应战略”“核与常规战略”“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略”等等。
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是影响其军事战略调整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军事战略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柱,也是其历届政府施政纲领的重要内容。因而,每当美国的对外政策有所调整,或者新总统当选,政府领导人更迭的时候,其军事战略也会随之出现变动。美国军事战略的几次大调整,都是在新总统上任不久进行的。
世界政治走向、军事格局变化,特别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是美国制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二战后,世界经历过的几次战略格局的变化,都对美国军事战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例如,美国根据欧洲和亚洲战略格局的变化,其军事战略由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改变为打“一个半战争”的战略,就是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关。
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新式武器的出现,也直接影响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在这个超级大国看来,新式武器和技术装备,是实现其军事战略目标的决定性手段,特别是战略武器系统,对于军事战略具有直接的作用。因而,他们常常利用某种新型武器装备的垄断或领先的有利条件,及时调整其军事战略,以便充分发挥此种武器装备在战略上的作用。譬如,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就是利用它当时垄断了核武器的有利地位提出的。
美国不断大力发展新的军事技术,不断研制新的武器装备,如各类隐形飞机、新型导弹核潜艇、无人驾驶飞机,等等,同时,不断提出新的军事理论,制定新的军事战略,作为其称霸世界的手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中国有了导弹核武器,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使霸权主义者不敢轻易对中国发动战争。
别看近些年来,美国在战争问题上表现得轻率、浮躁,说打就打,毫不迟疑,那是对付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的塔利班这样弱小的对手。美国人也懂得,“老头吃柿子,专拣软的捏”。而像对伊朗这样的中等国家,美国就慎之又慎了;对拥有核武器的中国,他们就更得另眼看待了。
在战争问题上,美国人不傻,他们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历次大小战争中,总是表现得十分精明,他们是知道深浅的,绝不轻易盲目地往深水里跳。如,前不久法国和英国带头空袭利比亚,美国就没有打头阵。至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犯了错误,但是当他们发觉对其不利时,很快就停战撤军。
中国有了核武器后,美国就更加谨慎了。
美国的核战略理论认为,在双方的核力量达到“确保相互摧毁”的程度时,单靠使用核武器已经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任何轻举妄动都会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即使先发制人也不能避免遭到核报复。
因此,主张把核武器作为常规战争的“盾”,在必要时使用核武器作为一种威胁手段,避免打全面核战争和有限核战争。
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赫尔曼
?康恩提出的战争升级理论。他把从武装冲突到全面核大战分成6个门槛和44个阶梯,其中最后一个门槛就是“核门槛”,战争跨过这个门槛就是核战争了。
后来,美国又把战争按强度进行了分类,区分为低强度战争、中强度战争和高强度战争。低强度战争,主要指对付恐怖主义威胁而进行的战争行动。这种战争一开始可能只是所谓“反恐怖战争”,进而,可能演变为以游击战和反游击战为主体的非正规战争或低强度战争。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小规模的常规战争。
中强度战争,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这种战争的主要标志是,目标有限而又不使用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在这种战争中,小规模的常规战争,可能一开始就占主要地位。因此,中强度战争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很快结束。然而,一旦战争规模扩大,也可能进一步发展升级为高强度战争。
高强度战争,一开始可能是大规模常规战争,其中也包括低、中强度战争的各种战争样式。一旦使用战术核武器,这种战争有可能演变为战区核战争。如果进一步升级,使用战略核武器,则可能演变成核大战。
美国军方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爆发低强度战争的可能性最大,也最为频繁。因此,他们把低强度战争作为重点。
同时,美国政府认为,中、高强度的战争,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命运和最高利益,因此,要慎之又慎,能够避免就尽可能避免。如,美国政府面对棘手的伊朗核问题,虽然多次威胁武力解决,但至今不敢下手;并且严格管束以色列不要随便动手,以防止自己被卷进去。
通过上述对美国军事战略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不可能对中国发动那种“大屠杀、大哄抢”的高强度战争,更不敢轻率地跨越核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