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青春不迷茫:北京大学送给青少年的最好礼物谨以此书,献给世间努力追逐梦想的人!不要感到失落,即便有很多不如意;不要感到迷茫,即便前路布满荆棘;只要梦想还在,困难都会过去,一切都来得及……
定 价:29.8 元
- 作者:黄轶
- 出版时间:2014/7/1
- ISBN:9787516407837
- 出 版 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848.4
- 页码:255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大32开
北大好比一种精神力量,以深刻隽永的厚度培育出一代代的精英领袖,它也像是一部沉淀着中国近代史的活词典,在这里,你能找到有关“青春”的代名词——
不迷茫,不乏力,睿智、创新、颠覆权威…..
本书聚焦北大历史上影响中国、激励人心的北大人,看看他们如何化苦难为辉煌,从失败走向成功。
希望,这本书能助你走出迷茫的困局,面迎全新的人生。
1、北京大学送给青少年的最好礼物;
2、前段时间有一本《哈佛的青春不迷茫》非常畅销,目前市场还未有跟风书,所以我们这一本《北大的青春不迷茫》算是在其基础之上,做了一个国内顶尖大学的励志版,因此有畅销潜质!
3、书中故事全与北大有关,非常励志、十分轻松,适合青少年阅读。加之暑期即将来临,是一个适合这类书籍销售的好时机。
你远不是最好的,只是在变得“更好”的路上
北大箴言:
插上“两个翅膀”:一个叫理想,一个叫毅力。如果一个人有了这“两个翅膀”,他就能飞得高,飞得远。——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能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尤其是青年人,一时的成就便会让他们陷入虚荣,甘于现状。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有的人能考上最好的大学,胜任优秀的工作,赚取高额的报酬?为什么有的人能成为划时代的象征人物,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标杆和偶像,成为名利双收的典范?
我可以告诉你,这些你眼中羡慕过的人,他们并非一蹴而就,他们也曾经平凡无奇。他们之所以成功,源于对现实的不满足,源于努力向上,追求更好生活的信念。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倡导者,1917年,他“暴得大名”,以27岁的年轻身份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并充分发挥了自己“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优势,推进了北大教学的一系列改革,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文化界的重要领军人物,将北大打造成名符其实的文化阵地。
不过,胡适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要做到旧学邃密,新知深沉,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自幼勤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三岁便入读家塾读书学字。他在家沉浸学习了9年旧学,白天在家塾跟先生学习,晚上回家秉烛夜读,将各种经典名著,历史传记,甚至古人的笔记小说都通读了一遍。
13岁的时候,胡适只身前往上海求学。上海是充满魅力的城市,但是纷扰的大上海丝毫无损胡适专注学习的决心,他总是比别人勤用功,总是比别人花心思。当时算术、英文、物理和化学等科目是新兴课程,尚未得到广大学子的充分重视,可是胡适就有这份心,他全力以赴,将所有新兴课程学懂、学透,最终于1910年成功考取了留美官费生,先后入读康奈尔大学农科及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部,最终在杜威教授的指导下,顺利通过博士学位毕业考试,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生。
如果,胡适的个人经历是草根奋斗史,那么我们就错了。胡适出身商人世家,并非贫寒孩子,纵然父亲早逝,但放诸当时仍属大户人家。胡适之所以如此用功,并非源自生活需要,也非草根阶层“咸鱼翻身”的期望,更多的是他对自我的追求,对社会变革的企盼。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懈努力,勇于突破,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深刻影子。
不过,胡适虽然“满身刀子,把把锋利”,可是时代弄潮,造物弄人,先后经历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的胡适,虽然曾经掌舵北大,可是风骨执著的性格让他不容于当局,他最终选择离开大陆,远赴美国,只留下一句“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的诀别之言。
\\t或者,胡适之于北大是一个遗憾,使后人无不感慨“错过了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不过,胡适的精神犹在,北大依旧以寒梅傲雪的姿态一路向前,成为培育莘莘学子的重要摇篮,成为广大年轻人心中的梦想。
最近,刮起了“站着上北大”的旋风,全因这位站着保安岗,成功读上北大的“励志哥”甘相伟为梦想站岗的拼搏和努力。
甘相伟出身普通农村家庭,早在高中时期就立志考上北京大学,他阅读各种和北大有关的图书,心里深深植根着“上北大”的坚定信念。然而,命运弄人,高考那天,他失败了,“上北大”的梦想未能实现,只是以普通成绩考上了一所大专。
毕业后,甘相伟在广东一家公司从事法律顾问工作。虽然说与北大擦肩而过,可是当个法律顾问好歹也是个白领,按理说应该很满意,人生路线也应该顺理成章地朝着这个白领的方向走下去。
可是,北大的召唤似乎时常穿破他的梦境遇境,他始终眷恋着北大,他不甘于将人生止步在普通专科学历,于是他毅然辞掉了广东的白领工作,闯进北大,当了一名保安。
什么,当保安?!
亲朋好友都觉得这样的决定不可理喻,可是他却说:“我甘愿为心中的梦想站岗。”
生活在燕园,扑鼻而来的是北大的学术气息,他努力起来便更加来劲了,除了日常的保安站岗,一有时间,他就会溜进课堂去“蹭课”,听各大名师的讲座,将图书馆里面的藏书贪婪地翻阅,“潜伏”一年之后,他继续自己拼死劲努力的性格特点,参加了当年的成人高考,以高出北大成人教育中心中文系本科招录分数线60多分的成绩,成为了堂堂正正的北大学子,开始了他半工读的旅程。
甘相伟用自己的执著、信念和努力,做出了不平凡的决定,收获了不平凡的成果,全因他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也全凭一颗“不甘如此”的心。
\\t可见,无论是胡适这样的时代大师,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平凡分子,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努力。努力让他们从一个平凡无奇的人,变成了被人敬仰的成功者。他们明明已经很好,可是永不自负,永不甘心,不断努力,不断尝试,追求更好的自己。
所以,“努力”是一种是我们通向成功路上的最大催化剂,是一种常态,不要孤注一掷地等待机会的到来,今日的努力和积累才是殊死一搏的最大本钱。因为现在的远不是最好的,你只是在走向更好的路上。
【北大行动指南】:
1、与其有空赏花对月,不如实际低头学习。
很多人都会觉得北大学子很幸福,北大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古朴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地方,但是它那么吸引人,可不是为了让学生们用来赏花对月的,而纯粹是为他们制造一个舒适的学习平台。可以说,北大学子可以将校园内外的空间利用个透彻;找个娴静的角落,潜心学习,独立思考,不流入纷纷扰扰的步调中。这是北大学子在“努力”这个范畴所创立出来的实际方法论。
2、“死读书”,不如“读书死”
“死读书”在我们的观念中是傻子的行为,当一枚书虫似乎已经发展到略带贬义的程度了,可是北大学子对于读书的执念却从不改变。他们读书,努力读书,甚至到了很多人眼中“死读”的程度,可是这种死读不是对于知识的生硬应用,而是强调读书的量。书读多了,也许会出现不会应用的情况,可是书读少了,那应用起来就会更难,所以北大学子对于读书的努力是执著的,他们不允许自己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3、与其停步不前,不如多走一步试试看
很多人会觉得考上了北大,已经是最高的学府,最好的成绩。可是当你进入了北大才会发现,当所有优秀的学子进入了这所大学之后,这个大学的魔力就会出现发酵,它会让你看到更好的前方,它会告诉你,你还可以走得更远。所以北大学子不会将北大看成重点,而是会将北大看成平台,默默努力,提升自己的资本,只为在这个平台上跳得更高。
【北大思考题】:
据传,这是北京大学用来测试学生的一道脑筋急转弯:一次测试中,人们站在刚好一千米高的悬崖上将一个鸡蛋往下扔,这枚鸡蛋下落了刚好一千米之后,鸡蛋居然没有摔碎,而这个悬崖底下是成堆儿的石头。提问,为什么鸡蛋没有碎呢?
答案:
其实,虽然悬崖是一千米,鸡蛋也下落了一千米,但扔鸡蛋的人有自己的身高呀,他站着把鸡蛋扔下去,这起码得占了一米多,所以说,鸡蛋刚好下落到1000米处时没碎,因为它还没有落地,而到了1001米时自然就会“粉身碎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