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一共十三篇。十三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内容博大精深,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部署作战的理论,其中既有对战争规律的总结,又有对具体军事谋略的阐释。历代兵家对这部伟大的兵书都极为推崇,并且屡屡用于实战。在现代社会中,《孙子兵法》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斗争的范围,在政治、外交、商业竞争、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大放异彩。
本书除了完整展现《孙子兵法》原典并进行现代文全译外,还从中精选出百余条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三个角度进行阐释和论述,且在每个观点的后面都附有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其中既有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战例、历史事件,也有“世界五百强”的经典案例、成长故事,读后颇能受益。
“国学今读”六大特色
1)种类丰富,经典选粹。精选最受读者欢迎的16部经典,兼顾儒道、兵法、历史、地理、修身处世、蒙学几大方面。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2)插图精美,紧贴内容。适应“读图时代”的读者期待,国学经典与名家绘画相配, 如明清和民国时期名家国画、线描古画(如孔子圣迹图、二十四孝图等)、明清时期古本《山海经》绘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3)注解适度,最接地气。原文译文对照,无古文基础亦可入门。注释尽量简短, 不做学术探讨,以大众读懂为宜。
4)贴近当下,生动讲述。结合当下生活,加入与当代生活有关的故事和案例,以活泼亲切的方式讲述经典智慧。让经典更加平易近人。
5)名校博士,精心审订。遴选了一支由北大、清华、人大中文、哲学系博士生组成的加工、审订团队,有效保障了丛书的质量。
6)环保工艺,舒适阅读。带纹特种纸封面和过油工艺,独特的黄胶纸内文,典雅,环保,大大提升了阅读舒适度。
典藏本书的四大理由
重要历史地位:被人们尊奉为“百世谈兵之祖”“兵经”“兵学圣典”。
简明通俗易读:设置章节导读、现代文全译、阐释与应用等板块。
目录
计篇第一
导读 / 2
兵者,国之大事 / 4
经之以五事 / 7
主孰有道 / 10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 13
兵者,诡道也 / 16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 21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25
作战篇第二
导读 / 30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 32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 35
智将务食于敌 / 38
杀敌者,怒也 / 40
兵贵胜,不贵久 / 43
谋攻篇第三
导读 / 48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5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54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 57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 60
夫将者,国之辅也 / 63
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 65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68
形篇第四
导读 / 72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 74
不可胜者,守也 / 77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 80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 83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 / 86
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 89
势篇第五
导读 / 92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 94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 97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 100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 103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 106
形之,敌必从之 / 108
择人而任势 / 111
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 114
虚实篇第六
导读 / 118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 121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 124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 126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 129
攻其所必救 / 132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 135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 137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 140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 143
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 146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 149
军争篇第七
导读 / 152
后人发,先人至 / 154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 157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 160
兵以诈立,以利动 / 162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 / 165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 167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 170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 172
用兵之法,穷寇勿迫 / 175
九变篇第八
导读 / 178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 180
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 182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 185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 187
将有五危 / 189
行军篇第九
导读 / 194
半济而击之,利 / 197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 199
谨复索之 / 202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 204
兵非益多也 / 207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 209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 / 212
地形篇第十
导读 / 216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 219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 / 221
支形者,令敌半出而击之 / 224
此六者,败之道也 / 226
地形者,兵之助也 / 229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 231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 / 234
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 236
知地知天,胜乃不穷 / 238
九地篇第十一
导读 / 242
衢地则合交 / 247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 250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 253
深入则专 / 256
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 258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 260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 263
登高而去其梯 / 265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 / 267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270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 272
火攻篇第十二
导读 / 276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 278
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 280
不修其攻者凶 / 283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 285
用间篇第十三
导读 / 290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 / 292
用间有五 / 295
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 298
反间可得而用也 / 301
参考文献 / 304
计篇第一
导读
开篇之“计篇”,是对《孙子兵法》的全面总结。孙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五事”和“七计”。它从军事谋略全局的高度论述了作战的基本要领。
孙武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强调了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开战之前的谋划。这其中蕴含着对关系社稷安危的战争问题必须谨慎处之,以及没有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不能随意兴师开战的慎战思想。
他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即“五事”——“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和“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只有在对这些条件进行认真研究、考核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才有可能预测和判断战争的胜负。
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则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则注定要失败。为了取得战争的优势与主动,他还提出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强调以灵活机动、快速多变、欺敌误敌的战法来打击、消灭敌人。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安危的领域,也是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不可以不深入考察研究的。
因此,军事家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敌我双方形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使得他们能够为君而死,为君而生,而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用兵时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气候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所谓将领,就是说将帅是否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治军严明。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系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情况进行充分比较,来求得对战争形势的认识:敌我双方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兵众更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君主权衡利害采纳我的方略,于是就会造成一种有利的态势,这是有助于实现军事目的的外部条件。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攻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打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打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暴躁易怒,
就要挑逗起他的怒气;敌人谨慎,就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团结,就设法离间他们。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不能事先传授的。
开战之前,在庙堂之上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获得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获得胜利的条件缺乏。所以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不用说那些战前根本就不进行谋划的了。我根据战争双方的战前谋划来观察,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兵者,国之大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阐释与应用
军事谋略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来讲,战争都是事关国家命运安危的一件大事,所以一定要对战争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开战之前一定要慎重研究整个事态的发展,对战争的全局以及战争胜负给国家带来的影响,作一个全局性的预见。
历史上,不重视战争而招致国破家亡的事例屡见不鲜。战国末年,在改革中逐渐崛起的秦国,开始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统一战争。秦国大军东进,开始兼并诸侯各国。小国弱国,被它一扫而空。可是,当时位居山东、国力较为强大的齐国为何也未逃脱被兼并的厄运?原来,当时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田建在位,他不修战事,荒于朝政。齐王田建年少时,国事取决于齐襄王后。齐襄王后对中原的兼并战争置若罔闻,只知道奉行“谨事秦,与诸侯信”的外交策略,而不做充分的战争准备,她以为这样就可以安国保民。后来齐襄王后去世,齐王田建当政,可是他当政后仍然浑浑噩噩度日,依然奉行先王后的政策。朝中谋臣劝告齐王田建加强武备,援助赵国,抵御强秦。可是他并没有采纳,直到秦国陆续吞并各国,扫除入主山东的门户“赵国”时,齐王田建才开始在西部边境设防,断绝与秦国的往来,收编韩、赵、魏、燕、楚等国的流亡部队,企图抗御强秦,可惜为时已晚。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 )秦国大军避开齐国的西部防线,从齐国防御最薄弱的北面——燕国南部进攻,直抵齐国都城临淄。齐王田建被擒,齐国灭亡。后来齐王田建饿死在流放地。
齐国的灭亡,虽然是战国末年统一战争大势所趋的必然结果,但它如此不堪一击,则与齐王田建长期不修战事,安于现状、苟且偷安的政治心理分不开。在秦国不断发动的强大攻势面前,田建竟然把关系到国家生死安危的“国之大事”完全置于脑后,最终落得个“国破,人亡,山河易主”的悲剧。
商战谋略
商场如战场。当今世界,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区域经济也日益集团化,所以国家、地区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愈演愈烈,这种竞争的残酷性绝不亚于一场战争。对于国家来讲,当然要重视发展经济,而对于企业来讲,一定要重视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的方式以及管理手段。这些都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日本的索尼(SONY )公司,几乎无人不晓,很多人都以拥有索尼的电子产品为荣。其实索尼公司最初并不是生产电子产品的,它的发展历程也曾历经坎坷。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曾经研制过计算尺,研制过电饭锅,还曾研制过高尔夫球等其他日用品,然而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井深大意识到了危机,他认识到只有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才能挽救自己的企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开发一种全新的产品——把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结合起来的磁带录音机。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学习和工作,1949 年底他们终于研制出日本第一台G 型录音机。由于G 型录音机实用性不强,不久他们又研制出较为实用的H 型录音机,这种录音机受到了日本中小学校、政府机关以及家庭的欢迎。H 型录音机的研制成功为索尼开创事业奠定了基础。1955 年,索尼公司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这种收音机当年销售额就达到250 万美元。
纵观索尼公司的发展历程,其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索尼的创始人井深大重视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时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而且不断推陈出新,才使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政谋略
“兵者,国之大事”,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就是指政治、政务,对于统治者来讲,如果不重视政治、权谋,不理政务就会导致国家的覆亡。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平时纵情诗酒,沉溺声色,疏于政务,对战争及国家大事一窍不通。不但如此,他还不识将才,轻易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杀害了自己手下能征善战的大将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军压境之时,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光着身子自缚请降,落得个“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惨下场。而这一山河易主的千古之恨,至今让人深思,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