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上,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与卢卡奇(Georg Lukacs)同样重要, 二者共同冲破了新康德主义的困境, 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但由于布洛赫的思想极其艰深晦涩,在思想史上却一直少有人能深入其思想内部、体会其精神实质。本书试图通过呈现当时的独特思想史背景, 来具体理解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独特内涵。全书以思想史中的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依托布洛赫的一系列早期著作,集中求解布洛赫在其乌托邦思想中是怎样实现从新康德主义到黑格尔主义的跨越的。全书贯穿着两条相互呼应的线索, 一方面是布洛赫在思想上的一步步跨越, 另一方面是他对现代世界的批判的层层深入。书中的具体论证将分三个部分展开, 共约25万字: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布洛赫对于新康德主义道路的超越,并同时阐发他对现代文明的“末世论的危机”的深刻洞见。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布洛赫对于一条全新的黑格尔主义的道路的探索,并同时展开他对于乌托邦道路的具体路径的寻求。第三部分则主要论述布洛赫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构。
导论:为什么要重提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第一章 寻找新的开端
第一节 欧洲文明的危机
第二节 犹太道路与十月革命的道路
第三节 乌托邦道路
第二章 直面“我们的黑暗”
第一节 双重“黑暗”
第二节 货币拜物教与国家拜物教
第三章 续写乌托邦哲学
第一节 乌托邦道路与乌托邦哲学
第二节 新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 关于革命的哲学
第四章 重解历史哲学
第一节 重解死亡问题
第二节 重解“历史的终结”问题
结语:在希望中坚守人本主义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恩斯特·布洛赫访谈(访谈者:米歇尔·洛威(Michael Lowy))
附录二:恩斯特·布洛赫的主要思想历程
2.基督
布洛赫最后又通过明确地揭示存在于我们身上的基督的意义,也明白地说出了乌托邦的末世论的涵义。他首先指出,基督的形象的意义不是以清白之身替人赎罪的形象。替人赎罪的思想来源于近东的异教思想,尤其是近东宗教信仰中有关太阳的传说。这一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根本不同在于:它强调通过赎罪而达到对当前的世界(自然)的恢复和肯定。而布洛赫指出,基督教的精神是追求从这个世界中的救赎。基督的意义在于:在听从爱民良心的呼唤中,走向他人,在对他人的爱中达到普遍的自我一遭遇,达到我们。其次,基督的意义还在于他对于魔鬼的最终胜利。写在基督的被揭开面纱的脸上的秘密就是:他拿回了魔鬼所强占的一切,获得了对魔鬼的胜利。在这里,布洛赫明显地吸收了基督教末世论的思想,在基督教的末世论中,在最后的救赎之前有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也就是说在基督复活之前魔鬼会做最后的挣扎,会把世界的一切尽力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因而基督复活时将会有一场灾难和斗争,通过这场斗争,基督将人从魔鬼手中拯救出来。后来这一思想在基督教的一些异教学说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们把这场灾难更进一步理解为是对整个世界的彻底毁灭,最后的救赎仅仅是精神上的救赎。布洛赫在这里借用基督教末世论的关于基督与魔鬼的最后斗争的说法,是为了说明关于我们的存在的真理只有在末世论的意义上才能充分展开。也就是说,我们对存在的真理的追问将最终使我们超越一切虚假和罪恶,直至最高的完满。第三,基督的意义是末世论的而不是神学的。布洛赫强调对基督的秘密的最后揭示,带来的是上帝之名的圣化,而这圣化是在人的手中完成的。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布洛赫的思想与本雅明的思想的相应和之处。在通往救赎的路上,本雅明和布洛赫都认为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文化的堕落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堕落上,语言由直接性的语言堕落为间接性的,甚至沦为政治的工具,它们二者追求的是对语言的直接性的恢复,而这语言的直接性就体现在上帝之名中。也就是说,在上帝那里,命名本身就意味着达到真理,就意味着使存在呈现。比如说,《圣经》的《创世记》讲,上帝说有了光,于是就有了光,在这里命名和事物本身是直接统一的,名字不是一个任意的符号。而布洛赫在这里所强调的对上帝之名的圣化,就是指人在对上帝之名的呼喊中人自己达到了最后的完满,使得蕴含在我们身上的基督得以呈现。布洛赫强调基督的意义是末世论的而不是神学的,就是说基督不是一个和我们毫无关系的、高高在上的上帝,而是以尚未的形式蕴含在我们之中的。基督的意义只有在我们最终从灾难走向完满时才能在我们的身上得以呈现。在这里,布洛赫以鲜明的方式表明了他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不同之处。他在这里虽然也强调人的存在的超越的维度,但却不像神学那样认为这超越性来源于上帝,最后的救赎在他这里意味着我们自身成为上帝。
到这里,布洛赫就把向内深入的纵向历程全部展开了,从最初的黑暗到在惊奇中关注自身,再到在爱之中进入我们,再到最后通过末世灾难使我们自身成为上帝。在此过程中,布洛赫强调的是乌托邦精神的他者性、内在性和终极性的统一。这个过程是我之进入我们(WE)的过程,也是我们冲破重重阻力、努力实现创造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