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医护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基础》紧密结合医师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新大纲要求,注重卫生职业教育医护专业培养标准、规范与职业准入标准要求,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和医护职业性,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卫生职业教育医护专业学生的医护职业综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医护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基础》内容共计十五章,重点介绍正常人体组成与代谢过程中所需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组成、物质代谢(合成与分解)过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学习目标”“知识链接”“模拟试题”“典型案例”“教学课件”等多样化的教材编排形式,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图文并茂,以增强生物化学基础教与学过程的知识性、启发性、层次性、针对性、适用性、可读性、实用性。同时,简要介绍生物化学及其相关领域内的新进展、新发现、新成果。
《生药学》又名《生药鉴定技术》,为药学类各专业的《生药学》课程教材,也为中药类各专业的《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教材。
本教材与同类教材相比较,尊重学科规律,同样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与同类教材不同之外在于我们根据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理念,对教材的编排作了相当大的改革,使得工学结合更为紧密;教学互动更为具体;知识技能更为实用。特色如下:
1.设置任务驱动模块: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相统一,以任务驱动作为教学动机的引领,以问题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主导,充分激发药学、中药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情志。
2.突出生药品质:在教材的品质评价模块中,着重讨论影响生药品质的因素,并且特别关注影响生药品质的动态因素,为此在教材中设置品质分析栏,如此更能客观地表明:生药鉴定技术在生药的生产、加工、流通与临床应用等领域广为使用。
3.融合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药学理论 生药同于中药,为天然药物;又区别于与中药,是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本教材在现代医药学与传统中医药学的结合与融会方面作了较多的探索,浅显、易懂,使得本教材更具有先进性与可读性。成为指导实际工作中的工具书。
4.生药种类略有变更:删除一些不常用生药,增加一些药用价值高,具有代表性的生药,如红豆杉、绞股蓝等,使得教材更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学为所用。
5.增设“知识链接”栏:“知识链接”的内容包括生药基源变迁、炮制理由、同类区分、发展演变、新药介绍、资源考查等,借以扩展学生视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知识的多样性。
6.邀请药企专家加盟:高职教育的理念之一是“工学结合”,即药学实践界定药学教育的方向、目标与内容;药学教育服务于药学实践。因此本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了全国14所高职院校,17位具有多年教学与药学实践经验,并致力投身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老师和学者参与本教材的编写。我们特请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生药研究室室主任张勉教授,南京中山制药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工濮存海主任担任本教材的主审,他们分别从生药的质量评价和生药的质量监控的角度对本教材作认真审核,并为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不少好的建议与设想,经过大家的努力,使得本教材更具有科学性与服务性。
本教材的总论部分由赵庆年、赵立彥、杨卫丽合编;第六章由孙兴力、王小庆、李炳生、庆兆、高宝英、赵庆年合编;第七章、第十章由杨小梅、赵庆年合编;第八章、第九章汪中华、赵庆年合;第十一章由刘灿仿、穆春旭、刘阿萍合编;第十二章由刘阿萍、赵庆年合编;第十三章由穆春旭、赵庆年合编;第十四章由汪忠波编写;第十五章由汪忠波、彭荣越、赵庆年合编;第十六章由赵成志编写;第十七章由骆航、彭荣越合编。
我们编写团队的全体成员在为期半年的紧张编写过程中精诚合作、百倍努力,对全国主要生药产区,生药种植(饲养)基地,生药集散地,炮制、制药企业,营销部门,医院等药学实践环节作了多方面调研;收集多种资料;核实多种数据、图表;反复修改、推敲,才完成本教材。鉴于我们水平有限和编写时间仓促,本书错误与不妥在所难免,敬请各院校师生、药学同行们在教学与使用的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在此我们对各参编院校、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在此我们要深深地感谢我们编写时,参考并选用的有关书籍和文献图片与数据的著作者;在此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职高专业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姚文兵教授对本教材“工学结合”的立意给予的指导与肯定。
王懿,男,高级讲师,甘肃省酒泉卫生学校资深教学骨干。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药与生药学
第二节 生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生药学的萌芽时期
二、近代生药学时期
三、现代生药学时期
第二章 生药的命名
第一节 生药的命名
第二节 生药拉丁名的命名
第三章 生药的品质
第一节 生药的品种与品质
一、物种与生药的品质
二、种质与生药的品质
第二节 生药的生产与品质
一、生药的产地与品质
二、道地药材与品质
三、生药生产与品质
第三节 生药的采收、加工和贮藏与品质
一、生药的采收
二、生药的产地加工
三、生药的贮藏
第三节 生药的炮制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目的
三、中药炮制技术
四、炮制对生药品质的影响
第四节 生药的流通与品质
一、我国生药流通现状
二、中药材专业市场
三、中药材专业市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四章 生药的鉴定
第一节 生药鉴别的依据
一、国家药品标准
二、地方标准
第二节 常用生药鉴定技术
一、生药的来源鉴定技术
二、性状鉴定技术
三、显微鉴定技术
四、理化鉴别技术
第三节 生药鉴定的内容
一、真实性鉴定
二、安全性检测
三、品质优良度评价
第四节 生药鉴别的程序
一、检品登记
二、取样
三、鉴定
四、鉴定记录及鉴定报告书
第五章 生药资源
第一节 我国生药资源概况
一、我国生药资源概况
二、我国中药资源区域的划分与生药分布特点
第二节 生药资源开发利用
一、生药资源开发层次
二、生药资源开发途径
三、生药资源开发的领域
第三节 生药资源的保护
一、生药资源保护的意义
二、生药资源保护的对象
三、生药资源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四、生药资源保护策略各论
第六章 根及根茎类生药
第一节 根与根茎类生药鉴定技术
一、根类生药
二、根茎类生药
三、根与根茎类生药显微鉴别技术
第二节 根与根茎类生药的鉴定
狗脊
绵马贯众
骨碎补
细辛
大黄
何首乌
虎杖
牛膝
川牛膝
川乌
附子
黄连
白芍
防己
延胡索
板蓝根
黄芪
甘草
葛根
苦参
远志
人参
西洋参
三七
白芷
当归
独活
羌活
前胡
川芎
防风
柴胡
龙胆
秦艽
白薇
白前
紫草
丹参
黄芩
玄参
地黄
胡黄连
巴戟天
天花粉
桔梗
党参
南沙参
苍术
白术
木香
泽泻
香附
天南星
半夏
石菖蒲
川贝母
浙贝母
黄精
玉竹
麦冬
天冬
知母
山药
莪术
姜黄
郁金
天麻
白及
第七章 茎木类生药
第一节 茎木类生药鉴定技术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二节 茎木类生药的鉴定
大血藤
鸡血藤
苏木
降香
沉香
通草
钩藤
第八章 皮类生药
第一节 皮类生药鉴定技术
一、性状鉴别
二、显微鉴别
第二节 皮类生药的鉴定
红豆杉
桑白皮
牡丹皮
厚朴
肉桂
杜仲
黄柏
秦皮
五加皮
第九章 叶类生药
第一节 叶类生药鉴定技术
一、性状鉴别
二、显微鉴别
第二节 叶类生药的鉴定
银杏叶
大青叶
枇杷叶
番泻叶
罗布麻叶
紫苏叶
艾叶
第十章 花类生药
第一节 花类生药鉴定技术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二节 花类生药的鉴定
辛夷
芫花
丁香
洋金花
金银花
红花
菊花
款冬花
西红花
第十一章 果实与种子类生药
第一节 果实与种子类生药鉴定技术
一、性状鉴别
二、显微鉴别
三、理化鉴别
第二节 果实与种子类生药的鉴定
火麻仁
五味子
芥子
木瓜
山楂
苦杏仁
决明子
补骨脂
枳壳
陈皮
吴茱萸
巴豆
酸枣仁
小茴香
山茱萸
连翘
马钱子
枸杞子
栀子
车前子
薏苡仁
槟榔
砂仁
豆蔻
第十二章 全草类生药
第一节 全草类生药鉴定技术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二节 全草类生药的鉴定
麻黄
金钱草
贯叶金丝桃
广藿香
荆芥
益母草
薄荷
肉苁蓉
穿心莲
绞股蓝
茵陈
青蒿
石斛
第十三章 藻、菌、地衣类生药
第一节 藻、菌、地衣类生药鉴定技术
一、藻类生药
二、菌类
三、地衣类
第二节 藻、菌、地衣类生药的鉴定
螺旋藻
昆布
海藻
冬虫夏草
灵芝
茯苓
猪苓
马勃
松萝
第十四章 其他类生药
第一节 其他类生药鉴定技术
第二节 其他类生药的鉴定
苏合香
乳香
没药
阿魏
血竭
海金沙
青黛
五倍子
芦荟
第十五章 动物类生药
第一节 动物类生药的鉴定技术
一、动物类生药的概述
二、动物的命名与分类
三、动物类生药的鉴定技术
第二节 动物类生药的鉴定
地龙
水蛭
石决明
珍珠
牡蛎
全蝎
斑蝥
蜂蜜
蛤蚧
蟾酥
麝香
鹿茸
阿胶
牛黄
羚羊角
第十六章 矿物类生药
第一节 矿物类生药鉴定技术
一、矿物类生药的分类
二、矿物的基本性质
三、矿物类生药鉴定技术
第二节 常用矿物类生药的鉴定
朱砂
雄黄
赭石
信石
炉甘石
滑石
石膏
芒硝
硫黄
龙骨
第十七章 成药的鉴定
第一节 成药鉴定技术
一、定性鉴别
二、定量鉴别
三、检查
第二节 成药鉴定举例
牛黄解毒片
六味地黄丸
复方丹参滴丸
小柴胡颗粒剂
银杏叶片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
附录
练习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