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顾炎武的励志佳作,系统阐述了他在政治、经济、政事等方面的观点,始终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这些作品质朴方正,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也构建了对未来的美好蓝图,表现了顾炎武高洁的品行和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无论从是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枉活百岁。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我们想为励志者提供心灵的营养,有如心灵鸡汤那样鲜美;有如粗茶淡饭却为生命所需。无论直接或间接,我们定会从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中收获一份惊喜。
郡县论一001
\\t
\\t郡县论五004
\\t
\\t郡县论七006
\\t
\\t天下安治在于人民乐业008
\\t
\\t天下之患在于贫010
\\t
\\t为士何必营求功名012
\\t
\\t生员论上014
\\t
\\t生员论中017
\\t
\\t生员论下020
\\t
\\t音学五书后序023
\\t
\\t初刻日知录自序026
\\t
\\t营平二州史事序028
\\t
\\t钞书自序031
\\t
\\t《广宋遗民录》序036
\\t
\\t西安府儒学碑目序040
\\t
\\t程正夫诗序043
\\t
\\t莱州任氏族谱序046
\\t
\\t劳山图志序050
\\t
\\t吕氏千字文序053
\\t
\\t与友人论学书056
\\t
\\t与友人论门人书062
\\t
\\t与友人辞祝书065
\\t
\\t病起与蓟门当事书067
\\t
\\t与史馆诸君书069
\\t
\\t
\\t071与公肃甥书之二
\\t
\\t073答原一公肃两甥书
\\t
\\t077与人书二十五
\\t
\\t079与叶庵书
\\t
\\t081与李星来书
\\t
\\t083答李紫澜书
\\t
\\t086与李中孚书
\\t
\\t088与彦和甥书
\\t
\\t090与施愚山书
\\t
\\t092答汪苕文书
\\t
\\t094答俞右吉书
\\t
\\t096答曾庭闻书
\\t
\\t098复陈蔼公书
\\t
\\t100答李子德
\\t
\\t102与潘次耕书
\\t
\\t105答潘次耕
\\t
\\t107与李中孚书
\\t
\\t109与三侄书
\\t
\\t111与周籀书
\\t
\\t113与人书一
\\t
\\t115与人书三
\\t
\\t117与人书六
\\t
\\t119与人书十
\\t
\\t121与人书十八
\\t
\\t123与人书二十
\\t
\\t124与人书二十三
\\t
\\t125拽梯郎君祠记
\\t
\\t128杨氏祠堂记
\\t
\\t131华阴王氏宗祠记
\\t裴村记134
\\t
\\t复庵记138
\\t
\\t汝州知州钱君行状141
\\t
\\t吴同初行状143
\\t
\\t歙王君墓志铭146
\\t
\\t山阳王君墓志铭149
\\t
\\t富平李君墓志铭152
\\t
\\t顾与治诗序155
\\t
\\t方月斯诗草序157
\\t
\\t天下郡国利病书序159
\\t
\\t肇域志序161
\\t
\\t广师163
\\t
\\t答友人论学书166
\\t
\\t答徐甥公肃书169
\\t
\\t与杨雪臣173
\\t
\\t与潘次耕176
\\t
\\t三朝纪事阙文序178
\\t
\\t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铭182
\\t
\\t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王君墓志铭188
\\t
\\t常熟陈君墓志铭191
\\t
\\t从叔父穆庵府君行状195
\\t
\\t先妣王硕人行状198
\\t
\\t与潘次耕札之一205
\\t
\\t与潘次耕札之二207
\\t
\\t与任钧衡210
\\t
\\t与陆桴亭札212
\\t
\\t记与孝感熊先生语214
\\t
\\t答人书216
\\t
\\t与原一公肃两甥218
\\t
\\t
\\t221书杨彝、万寿祺等《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
\\t
\\t223蒋山佣都督吴公死事略
\\t
\\t226与黄太冲书
\\t
\\t229覆智栗书
\\t
\\t231军制论
\\t
\\t235田功论
\\t
\\t238与人札
\\t
\\t240致归元恭札
\\t
\\t243朝闻道夕死可矣
\\t
\\t245予一以贯之
\\t
\\t248为不顺于父母
\\t
\\t250求其放心
\\t
\\t252法制
\\t
\\t257人材
\\t
\\t2
郡县论一
\\t【题解】
\\t《郡县论》是顾炎武反思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名篇,体现了作者关心家国天下的情怀。郡县制与封建制的优劣比较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贾谊《治安策》、柳宗元《封建论》等均对此问题展开论述。顾炎武作为明末儒生,既明晓封建之弊端,又深知郡县之专失;此文以历史的角度既分析了郡县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必然性,又分析了郡县制度发展到明末的必然结果——民生日贫、中国日弱。顾炎武给出的“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对策是顾氏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体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但顾氏忽视了一个可能的结果,这种主观的制度设计也可能将郡县制的弊端与封建制的弊端结合,引起更为糟糕的结果。本文为顾炎武所作《郡县论一》
\\t【选文】
\\t知封建①之所以变而为郡县②,则知郡县之敝③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④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t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⑤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t何则?封建之失,其专⑥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⑦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⑧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⑨,设之督抚⑩,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11 ,以得代为幸○12 ,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t
\\t传世励志经典
\\t
\\t
\\t生当常怀四海心——
\\t
\\t
\\t
\\t率○13 此不变,虽千百年,而吾知其与乱同事,日甚一日者矣。然则尊令长之秩○14 ,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15 之奖,行辟属○16 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17 。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亭林文集·卷之一》)
\\t【注释】
\\t①封建:封邦建国,君王把爵位、土地分赐宗族或功臣,使之在各地建立邦国、护卫君王。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西周制度健全,春秋战国时损毁,秦废封建制。
\\t②郡县:郡和县的并称,两级行政级别划分方法;周代末期形成,秦实行郡县制,汉后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后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级别。
\\t③敝:衰败。
\\t④圣人:圣君。
\\t⑤仍:因袭。
\\t⑥专:专制、专权。
\\t⑦胙:音zuò,赏赐。
\\t⑧科条:法令条文。文簿,文册簿籍。
\\t⑨监司:监察辖区官吏的官员。
\\t⑩督抚:总督和巡抚,地方行政长官。
\\t○11凛凛:恐惧。救过之不给:补救过失都来不及。
\\t○12得代:可得继任。幸:幸运。
\\t○13率:循。
\\t○14令长: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令长泛指县令。秩:级别。
\\t○15世官:世代承袭的官职。
\\t○16辟属:征聘、委任属吏。
\\t○17振:古同“赈”,救济。
\\t郡县论五
\\t【题解】
\\t公私关系是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合理协调公利与私利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制度和政治家直面的现实问题。传统政治思想家多主张牺牲私利以保全公利,顾炎武则认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承认私利存在的自然性,并以此作为政治治理的理论基础。顾炎武的公私观固然有其弊端,比如政治权力自然属“公”,不可能被君王或官员私有,但其承认合理私利的存在,并以此作为政治制度设计和政治生活实践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