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老舍,我们马上想到的可能是《骆驼祥子》《茶馆》,其实老舍散文的文学、文化价值丝毫不逊色于他的小说和话剧。老舍散文内容丰富,优美而不乏标识性的幽默,与他的小说不同,通过这些毫无遮掩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我们能够更近的去接触一个真实的老舍。
如果说湘西属于沈从文,上海属于张爱玲,那么北京和济南就应当属于老舍。老舍散文中有不少描写北京和济南生活景致的名篇,相信很多人还都记得小学课本中那篇《济南的冬天》。作为一个注重实际生活体验的人,老舍散文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平易近人的市井味道,也许这也是今天的我们喜欢老舍散文的一个原因吧。
这本书最漂亮的还不仅仅是老舍的文章,还有老树画画的插图,雅致纯美的勾勒出来民国味道,和老舍的文章融在一起,值得慢慢欣赏品味。
老舍先生最与众不同的作品选,独辟蹊径的老舍自传味文集,篇篇经典,字字感触,满盛老舍一生的人间烟火。
老树画画倾情绘图,水墨再现民国书生情致,图文并茂描摹老舍生活情怀。
随书附赠珍藏版老树印信明信片,一页唯美,满纸深情。
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生活的年代,但可以选择自己心灵的走向——老舍先生文如其人,一生无愧一个真正的生活者。
第一辑 一杯人间烟火
我的母亲
我的理想家庭
婆婆话
有了小孩以后
文艺副产品
家书一封
勤俭持家
搬家
“住”的梦
新年醉话
第二辑 所谓生活,大致如此
小型的复活
落花生
观画记
割盲肠记
多鼠斋杂谈
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
英国人
我的几个房东
英国人与猫狗
东方学院
第三辑 半生师友半生缘
宗月大师
哭白涤洲
四位先生
给茅盾兄祝寿
敬悼许地山先生
一点点认识
傅抱石先生的画
白石夫子千古
梅兰芳同志千古
第四辑 走过许多的路,行过许多的桥
番表
还想着它
滇行短记
春来忆广州
大明湖之春
五月的青岛
可爱的成都
北京的春节
一些印象(节选)
趵突泉的欣赏
第五辑 悲观主义者的幽默精神
又是一年芳草绿
读书
讨论
取钱
抬头见喜
昼寝的风潮
不远千里而来
当幽默变成油抹
第六辑 却是八方风雨
生日
旧诗与贫血
自述
五四之夜
八方风雨
这一年的笔
第七辑 老牛破车
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
我怎样写《赵子日》
我怎样写《二马》
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
我怎样写《大明湖》
我怎样写《猫城记》
我怎样写《离婚》
我怎样写《牛天赐传》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
我的母亲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警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人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里,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的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立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实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铜活久以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他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他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他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于改掉的。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