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自有政党以来,历经数代学者的努力,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政党理论。本书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西方政党学说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意义,介绍了包括博林布鲁克、休谟、伯克、奥斯特罗果尔斯基、米歇尔斯、谢茨施耐德、迪韦尔热、唐斯、李普塞特和罗坎、萨托利、卡茨和梅尔、布隆戴尔等人在内的西方学者的政治思想,并进行了简要评价。全书对于了解西方政党理论的演变及政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t
\\t
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分析西方政党学说研究的理论专著,逐一介绍了研究西方政党学说的世界著名学者,扎实地填补了中国西方政党学说史的研究空白,力求为中国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鲜资源。
西方政党学说史导论政党是现代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政治学研究和探讨的中心课题。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政党研究给予了足够重视,形成了丰富的政党学说。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性著作有:奥斯特罗果尔斯基的《民主政治与政党组织》(1902)、罗伯特·米歇尔斯的《政党》该书中译本为任军锋等译:《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911)、谢茨施耐德的《政党政府》(1942)、莫里斯·迪韦尔热的《政党》(1951)、约瑟夫·拉帕隆巴拉和迈伦·韦纳主编的《政党与政治发展》(1966)、西摩·马丁·李普塞特和施泰因·罗坎主编的《政党体制与选民结盟》(1967)、乔范尼·萨托利的《政党与政党制度》(1976)、利昂·爱泼斯坦的《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党》(1980)、克劳斯·冯·贝梅的《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党》(1985)、彼特·梅尔主编的《西欧政党制度》(1990)、马丁·瓦滕伯格的《美国政党的衰落》(1998)、戴维·布劳顿和马克·多诺万主编的《变化中的西欧政党制度》(1999)、让·布隆戴尔和毛里齐奥·科塔主编的《政党与政府》(1996)和《政党政府的性质》(2000)、罗塞尔·达尔顿和马丁·瓦滕伯格的《没有拥护者的政党》(2000)、理查德·卡茨和威廉·克罗蒂主编的《政党政治手册》(2006)等。此外,西方学者还创办了《政党政治》和《西欧政治》两份主要研究政党问题的刊物。本书的目的,在于对西方政党学说进行概括、提炼,并予以简要评价,以期形成对西方政党学说的总体把握。西方政党学说,是指西方学者对政党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规则、发展趋势等的理论化认识,是关于西方政党的系统的理论观点和体系。西方的政党学说,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日益成为一门有自己特定研究内容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科学。系统梳理和总结西方政党学说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读者加深对西方政党思想的了解,把握西方政党政治发展演变的规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一、西方政党学说史的分期西方政党学说同西方政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对西方政党发展的理论概括和阐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政党学说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据此,可以将西方政党学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一)20世纪以前的西方政党学说在西方,政党的产生和被接受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20世纪以前,甚至在19世纪所谓“近代意义的政党”出现以前,西方已经有学者对早期的宗派和党派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党派的作用、党派与派别的关系等方面。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政党学著作包括:博林布鲁克的《党派论》、《一个爱国君主的观念》、《乔治一世即位时政党情况》;休谟的《党派概论》、《论政党的联合》、《论大不列颠的政党》;伯克的《论当前不满情绪的根源》;麦迪逊等人的《联邦党人文集》等。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还比较零散和肤浅,政治学界对政党的研究还不够重视。综括而言,以上所列举的著作大体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政党现象的认知,是政党学的起步之作。(二)20世纪上半期的西方政党学说20世纪上半叶,是人类多灾多难的50年,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遭受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和德、日、意法西斯的蹂躏。这一时期,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大众社会的来临,迫使资本主义面临改革的需求和压力。在这一背景下,西方政党学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政党与民主的关系上,或者说,政党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问题上。这一阶段,奥斯特罗果尔斯基、米歇尔斯、谢茨施耐德、马克思·韦伯以及詹姆斯·布赖斯等人,将政党问题作为西方政治学首要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