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时代和生活的缩影。本书通过画家蔡兵自己的绘画作品,自叙几十年艺术的生活点滴,生动讲述创作的背景、作品的故事,深刻反映艺术、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再现艺术家50多年的艺术生命。
前言(单国霖)
\\t
\\t上海——1943
\\t上海南京路
\\t日出印象
\\t夕阳红
\\t老街
\\t城市
\\t乡村小学
\\t乡村牧歌
\\t小船
\\t添绿
\\t老屋
\\t
\\t牧羊女
\\t平湖秋色
\\t艳阳天
\\t外婆桥
\\t海疆战歌
\\t水乡情怀
\\t石窟
\\t故乡的回忆
\\t流光溢彩
\\t奔向2000年
\\t纽约的街封面
\\t边寨古城
\\t
\\t会战
\\t庭院
\\t姊妹们
\\t云南小景
\\t分秒必争
\\t浦江在沸腾
\\t先驱——鲁迅像
\\t……
中国绘画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土壤中,沉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动,封建体制的崩渍,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中国画遭遇到巨大的挑战。自陈独秀发出“要改良中国画”的口号以来,对中国画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从未停止过。改革浪潮波澜迭起,中国画的新姿异貌纷呈。而今世界已进入后工业社会时代,从信息到媒介到传播方式,从生产方式到生活状态,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一切又促使当代文化艺术包括中国画在内,面临着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的新课题。
\\t蔡兵先生从艺五十余年,致力于中国画、版画、油画、连环画等画种的创作;他在上海美术家协会长期驻会工作,有机会了解当今画坛的创作动态,曾应邀访问采风和举办画展,到过近三十个国家,足迹遍及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有缘观摩大量西方、日本的各时代画家名作,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交流切磋,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领略和了解世界艺术的历史和现代艺术潮流。多画种的创作经验、对画坛现状的把握、亲受世界艺术的感染,为蔡兵探索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推力。
\\t怀抱着艺术当随时代的使命感,蔡兵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勤奋地、艰辛地探求着创新的道路。他曾自述:“我坚信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绘画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家应有时代的超前意识。”积淀深厚的传统中国画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有着自成体系的理论宗旨和美学观念,有着一整套成熟的技法表现语汇,如何突破和创新,确实是摆在抱有创新志向的画家面前的一个难题。
\\t蔡兵有敏锐的超前意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创作理念、主题选择、技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画的创新首先要使作品具有时代性。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他说:“我的现代艺术创造性绘画,始终以自然风采为主题,在感受万物的生机,在艺术形式上的敏感和坚执形式上的创造信念。”他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与传统的山水画有着截然不同的空间结构和造型形象,在他的笔下,既有都市的街道小巷、民居河流,也有宏伟的高楼大厦、通衢大道、高架桥梁,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南浦大桥等都曾被摄入画面。甚至绘写迪斯科乐队等都市生活。农村题材广及古镇老街、水乡溪河、农舍山村、海湾渔港、草原大漠等各种风光。他的许多国外写生风景画,也充满了颇有地方特色的异国情调。就视觉形象而言,他的作品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倾注着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体现了他的艺术强烈的时代性。
\\t然而,蔡兵的风景画既非是照相式的客观再现,也不是概念式笔墨语汇的组合,而是“借艺术之笔点画万物,提升灵性。”他对绘画传统的继承并非技术性的,而更多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中国传统文人画强调以画抒情,宋·米友仁就说:“画之为说,亦心画也。”清·石涛谓“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蔡兵深深领悟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宗旨,认为,“我创作的现代中国画,把握人文情怀”,“将个人情感倾注到自己的每幅作品中去,使艺术创造出崭新的无穷魅力”。
\\t蔡兵在创新历程中,提出“新中国画”的概念,并在艺术形式的变革中明确“融艺术”的探索方向。他自述:“作品中寻找更适合我的表现方法,首先是时代感,要具有生命力;用我独特的艺术创作元素,在形式上、技法上富有感染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自视现代中国画的创作是‘融艺术’的独特个性绘画。”蔡兵的“融”概念包含着交融、融合、融和的多重含义。
\\t蔡兵融艺术的表现方法之一,是将传统中国画的意蕴表现与现代艺术的视觉感融和起来。他的风景画依然保持着传统中国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