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9 元
丛书名:21世纪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
- 作者:主编黄晨
- 出版时间:2016/5/1
- ISBN:9787111524328
-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U-023
- 页码:37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2
- 开本:16K
本书系统介绍了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环境、建筑热湿环境、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最后介绍了建筑环境的综合控制与评价。全书以各环境形成的机理、特性、评价为主线,通过图文并茂、工程应用、例题分析论述建筑环境学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引入新理念、新标准对建筑环境予以分析和评价。最后讨论并介绍了建筑环境的综合控制目标、评价、分析方法和案例。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教材《建筑环境学》阐述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同时也越来越体现了“建筑环境学”是建筑环境工程设计的基础,随着建筑环境设计健康、舒适、节能、环保多元目标理念的逐步形成,“建筑环境学”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自第1版出版以来,《建筑环境学》得到了业内许多同行、读者的充分肯定,并对教材相关内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建议。总结第1版使用情况,结合新时期建筑环境增添的新内涵、新任务,在编写团队各位作者的努力下,完成了教材《建筑环境学》第2版的修订工作。
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修改有:
1)教材引用的关键数据、图表尽可能提供文献引述。
2)更换教材中已作废的标准,采纳当前现行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
3)增加适应目前建筑环境发展的新内容,删除与本教材教学目标偏离较大的内容。
4)纠正第1版教材中的错误。
第2版修改编写工作基本由第1版编写团队完成,在原编写团队基础上,新增加了嘉兴学院阳季春,上海理工大学孙婵娟、高翔翔和王昕四位老师。此外,上海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对教材所涉及文献的查找和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同济大学龙惟定、范存养两位教授对第2版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限于编者经验和水平,教材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建筑环境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并已作为专业重组后反映学科专业特色的重要基础课程。
建筑环境科学或人工环境科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立足点,建筑环境学则是建筑环境科学或人工环境科学的集中体现。人类对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追求是从自然环境逐渐地转变到改变自然环境直至创造人工环境的过程。而近二十年来,出现了诸如“病态建筑综合症”等,人们对室内环境的抱怨和批评增加,使得人们开始追求人工环境中的自然环境。这一螺旋式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对本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环保与节能的总体趋势下,创造更接近于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而培养学生掌握新时代建筑环境的内涵,分析、评价、控制建筑环境的方法,树立良好的绿色环保和生态的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本课程的重要任务。
本书在引入建筑环境概念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环境、建筑热湿环境、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最后介绍了建筑环境的综合控制与评价。掌握建筑环境的形成、环境特性的影响因素、主客观环境的分析和评价方法,是学习建筑环境学的关键。为此,全书以各环境形成的机理、特性、评价为主线阐述各环境知识点,以实际工程的应用、通俗易懂的例题分析、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写作指导思想,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建筑环境变化的客观规律,领悟控制建筑环境的关键,从而达到掌握各环境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目的。本书各章节后均配有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以便自学和实践。本书的课时安排建议为48~56学时,部分章节中标有“*”号的内容,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区别于现有同类教材,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通过绪论阐述建筑环境学与建筑学科、环境学科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理解重组后专业的内涵,了解本专业、本课程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在阐述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时,注重工程应用的可操作性,力图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能够运用教材提供的原理、方法指导实际建筑或工程实践。
3)在“实际建筑自然通风”中,系统介绍了多开口建筑在热压、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量的计算方法。
4)在“建筑热湿环境”中,引入了新的室内热湿环境舒适性评价的理念,并对其定量评价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5)本书拓展了与建筑环境相关领域的知识,如地质、水环境等,在声光环境中扩展了与建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增加学生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方面的了解。
6)本书最后介绍了适用于建筑环境的综合评价的方法,提出了在评价建筑环境的同时还应对由此给自然环境带来的负荷加以评估的新理念。
全书共分7章。第1章由上海理工大学黄晨、嘉兴学院罗义英负责编写;第2章由罗义英、黄晨负责编写;第3章由浙江理工大学姜坪负责编写;第4章由黄晨负责编写,第5章由嘉兴学院罗义英、平顶山工学院杨秀芹负责编写;第6章由杨秀芹、罗义英负责编写;第7章由同济大学刘燕敏负责编写。全书由黄晨统稿。
本书由同济大学龙惟定教授、范存养教授主审。在整个编写过程中,龙惟定教授在本书框架和体系、编写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指导,并对全书进行了详细的审阅;同济大学范存养教授无私地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在教材的后期写作中,给予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并认真审阅了书稿的全文,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在此,对两位教授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彦启森教授、吴元炜教授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本书参考了大量的教材、标准、科技书籍与文献,引用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图表、例题,同时也汇集了编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在此谨向有关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对编写组成员的成功合作表示祝贺。最后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编写的人士、研究生表示真挚的谢意。
由于“建筑环境学”是本专业一门新的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涉及面广、体系新,加之编者学识和经验有限,书中可能存在错误、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将发现的纰漏、错误以及建议及时反馈给编者,以完善本书,提高本书的质量,编者不胜感谢。
编者
序一
序二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绪论1
1·1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1
1·2建筑环境学的作用与地位2
1·2·1建筑环境学在环境学中的
地位与作用2
1·2·2建筑环境学在建筑领域中的
地位与作用4
1·3建筑环境设计目标发展过程与趋势6
1·3·1建筑环境设计目标发展的
演绎过程6
1·3·2病态建筑综合征7
1·3·3建筑能耗与气候变化8
1·4建筑环境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1
1·4·1建筑环境学相关知识点11
1·4·2建筑环境主要关注点12
1·4·3建筑环境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13
1·4·4建筑环境学研究方法13
习题与思考题14
参考文献14
第2章建筑外环境15
2·1建筑外环境中的太阳辐射15
2·1·1地球绕日运行基本知识15
2·1·2太阳位置的表示方法19
2·1·3太阳辐射能与日照20
2·1·4日照间距24
2·1·5垂直面日影计算*26
2·2建筑外环境中的气候环境27
2·2·1室外气象参数28
2·2·2城市气候35
2·2·3我国的气候环境44
2·2·4供暖通风空调设计中室外空气
参数的选用51
2·3建筑外环境中的其他环境*53
2·3·1土壤环境53
2·3·2建筑水环境57
2·3·3电磁环境58
2·3·4核污染环境60
2·4植被对建筑外环境的影响*62
2·4·1城市植被的概念和特点62
2·4·2植被对建筑外环境的作用63
习题与思考题65
参考文献65
第3章室内空气环境67
3·1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67
3·1·1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67
3·1·2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对
人体的危害69
3·2室内空气品质标准及其评价方法81
3·2·1室内空气品质定义及其沿革81
3·2·2室内空气品质标准82
3·2·3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85
3·3民用建筑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方法87
3·3·1室内污染源的控制88
3·3·2化学和生物控制方法89
3·3·3空气净化设备90
3·4通风换气控制方法93
3·4·1通风稀释方程与通风量的确定94
3·4·2自然通风原理100
3·4·3实际建筑自然通风*104
3·4·4有组织的自然通风109
3·4·5气流组织评价方法114
3·4·6室内气流的定量分析方法*116
3·4·7空调系统的应对措施119
习题与思考题122
参考文献123
第4章建筑热湿环境125
4·1影响室内热环境的物理因素126
4·1·1太阳辐射与室外空气综合温度126
4·1·2非透明体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133
4·1·3半透明体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146
4·2房间冷负荷的形成及其计算
方法概述151
4·2·1得热与负荷的基本概念151
4·2·2稳定计算方法154
4·2·3非透明体围护结构冷负荷及
谐波反应法154
建筑环境学第2版目录4·2·4半透明体围护结构得热与负荷及
其节能方法158
4·2·5冷负荷系数法与室内负荷170
4·2·6通风渗透负荷176
4·3室内湿环境的形成179
4·3·1室内湿源及其散湿量180
4·3·2墙体传湿及计算181
4·3·3围护结构结露及其防治182
4·4热湿环境中的人体生理学和
心理学基础186
4·4·1热湿环境中的人体生理学基础186
4·4·2热湿环境中的人体心理学基础190
4·4·3人体热平衡方程以及热舒
适性描述193
4·5人对热湿环境的评价198
4·5·1PMV-PPD指标及其影响因素198
4·5·2空调房间引起局部热不舒适的
主要因素205
4·5·3其他稳态热舒适性综合
评价方法208
4·5·4动态热湿环境及其评价方法213
4·5·5过热、过冷热湿环境及其
评价方法216
4·6室内热环境对人员工作效率的
影响219
习题与思考题221
参考文献223
第5章建筑声环境225
5·1声音的基本概念及特性225
5·1·1声音的基本特性225
5·1·2声音的度量229
5·1·3声音的传播特性232
5·1·4室内声学特性235
5·2人的听觉特征及其对环境
噪声的反应240
5·2·1人耳的听觉特性240
5·2·2室内环境噪声的特征242
5·2·3噪声的危害243
5·2·4环境噪声的评价245
5·3建筑环境降噪方法252
5·3·1环境噪声控制的基本方法252
5·3·2噪声控制的主要途径252
5·3·3吸声减噪255
5·3·4建筑隔声降噪259
5·4室内环境降噪工程方法261
5·4·1隔振与减振降噪261
5·4·2消声降噪263
5·4·3通风、空调系统的噪声控制264
习题与思考题270
参考文献271
第6章建筑光环境273
6·1光与颜色的基本知识273
6·1·1光学基本知识273
6·1·2材料的光学特性279
6·1·3颜色的基本概念284
6·2视觉环境290
6·2·1人眼的视觉特征290
6·2·2视觉功效294
6·2·3照明对视觉的影响295
6·3天然光环境295
6·3·1光气候与采光标准295
6·3·2采光窗和天然光环境299
6·3·3天然光环境设计基础304
6·4人工光环境307
6·4·1人工光源307
6·4·2照明灯具311
6·4·3照明方式和照明种类317
6·4·4人工光环境质量及其评价标准318
6·4·5室内工作照明设计基础322
6·4·6人工照明的节能措施326
习题与思考题328
参考文献329
第7章建筑环境的综合控制与评价331
7·1建筑环境的综合控制目标331
7·1·1医药工业332
7·1·2纺织工业332
7·1·3电子工业333
7·2建筑环境的综合评价335
7·2·1建筑环境评价的分类335
7·2·2建筑环境的评价方法335
7·2·3建筑环境评价要素及
其评价方法339
7·2·4建筑环境的节能评价标准342
7·3建筑环境的综合分析342
7·3·1建筑物的环境影响因素342
7·3·2室内环境品质对人的综合作用343
7·3·3建筑内环境对建筑外环境的
反作用344
7·3·4建筑环境评价的数据分析346
习题与思考题348
参考文献348
附录349
附录A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349
附录B民用建筑室内照度标准值351
附录C工业建筑通用房间一般照明照度
标准值354
附录D民用建筑环境的主观评价356
附录E建筑环境的客观评价360
附录F某建筑环境评价案例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