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学科导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介绍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经济学学科导论》尽可能地让读者多了解真实经济世界,尽可能全面地让读者比较性地了解人类有史以来的基本经济学理论和观点。《经济学学科导论》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国家主义政治经济学五大体系的简要述评,以及对经济学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若干基本问题的综合讨论。
《经济学学科导论》是经济学的入门读物,可以作为财经类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参考教材使用。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作者刘明国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教授,与我有多年的师生情谊。我参加过他的硕士研究生入学面试,我旁听过他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他在西南财经大学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我都给他上过课,也是我指导的一个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明国是一个爱钻研、喜较真、善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从不迷信的人,这或许与他的大学理科背景和深厚的哲学素养有关。
我们师徒两人经常讨论问题,很多时候还是激辩,甚至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回想这些情景让我深感欣慰和快乐。明国这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较真性格,不正是学者最宝贵的一种素养吗?学术研究,一是要有求真知的志向,才能不断积累正确的知识,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二是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才不至于深陷泥潭还“助纣为虐”,成为一个有风骨的人;窃以为,这两条是一个纯粹的学者最起码的素质,明国一直按照这个标准努力着。
想当年明国的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还在我们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掀起了一场小风波,缘由只有一个,他在论文中否定了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性假设——等价交换。那是2005年的事情,现在已经过去近十年了。就以那次硕士毕业论文为基础,明国发微探幽、锲而不舍的研究,不仅构建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核心思想,而且焚膏继晷著就了对西方经济学反思的专著:《新经济学原理(微观)——综合、反思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目录
导论1
第一节引子1
第二节中国当代经济学的四个表象2
第三节经济学方法论4
本章附录6
思考与讨论8
第一篇 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第一章 经济学的萌芽10
第一节经济学在中国的萌芽10
第二节经济学在西方的萌芽13
思考与讨论15
第二章 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6
第一节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萌芽16
第二节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发展20
第三节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与没落33
本章附录41
思考与讨论42
第三章 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43
第一节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重商主义43
第二节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发展44
第三节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与解体55
本章附录61
思考与讨论66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67
第一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思想67
第二节列宁的政治经济学思想75
第三节毛泽东的政治经济学思想77
本章附录82
思考与讨论86
第五章 庸俗经济学87
第一节西方新古典经济学88
第二节凯恩斯主义97
第三节西方现代古典主义103
本章附录104
思考与讨论112
第六章 国家主义政治经济学113
第一节德国的国家经济学113
第二节发展经济学117
本章附录119
思考与讨论120
第二篇 经济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七章 经济学的定义、逻辑起点与价值论122
第一节经济学的定义122
第二节经济学的逻辑起点123
第三节价值论:财富的性质与源泉125
本章附录126
思考与讨论127
第八章 微观经济学128
第一节微观主体经济行为规律128
第二节财富的分配133
第三节市场失灵与囚徒困境138
本章附录140
思考与讨论143
第九章 宏观经济学144
第一节失业、价飙与财富的生产144
第二节经济周期148
第三节国际分工贸易与金融149
本章附录152
思考与讨论152
《经济学学科导论》:
五、徐干的人口理论
徐干(公元170~217年),东汉人,著有《中论》20篇,他在《中论》中专辟一篇《民数》以谈论人口问题。徐干认为,掌握一国人口数目是国家(执政者)的根本要务,一切政治经济措施皆需要以人口数目作为基础。
他在《中论》中说:“故民数者,庶事之所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为审民数乎。”①这说的是,人口数目一定要搞准确,因为执政者分配土地、规定税收、筹划军用及官禄、办理劳役和兵役、设立法律规章制度等,都需要将人口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础。
胡寄窗对徐干的人口理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人口是一切政治经济问题的基础这一概念(理论)本身,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未必能清楚地了解,对于一千七、八百年前的思想家更非易事。……不管其内容是如何简单,却在我国历史上开辟了一个专篇谈人口问题的先例。”②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导我们,思考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中国古人所云的“对症下药”。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而言,人口数目无疑是最基本的“实事”和“具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言的基本国情。徐干为我们奠定了今天称之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第一原理。令人遗憾的是,在不同的人口规模条件下,我们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才是合适的理论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六、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日臻成熟
一个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否成熟,其观点是否正确或其理论是否先进,最终都要表现在其财政和金融政策是否有利于国强民富和国泰民安。这是由经济学的致用性决定了的。一个“高深”而又“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却无助于国家强盛和人民的安康,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中国古代能创造出几千年灿烂的精神文明,没有灿烂的物质文明作为基础是不可能的,而物质文明的灿烂是离不开先进的财政和金融政策的,而没有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就不可能有先进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因为一个国家或民众的经济活动,一刻也离不开利益的分配,而财政和金融是执政者调控社会利益分配的两大手段。
在中国古近代以农民自给自足生产为主的、所有制多样化的封建地主经济社会中,财政和金融政策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趋于成熟了,著名的实践家当首推春秋时期的管仲,其后代表性人物有李悝(也有人称李克)、商鞅、桑弘羊和王莽。在这一时期的财政金融政策,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