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执行是教育政策的核心环节。如何确保教育政策有效落实,避免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是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的重点议题之一。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以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为剖析样本,以博弈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构建了一个包括政策执行者、政策制定者及政策目标群体在内的总体博弈分析框架,并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中的三方博弈互动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以制度体系创新为突破口,以促进各方利益整合与优化为落脚点,构建了促使各利益主体从非合作博弈转向合作博弈的政策执行保障机制,为减少或缓解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预防或治理政策执行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改进方案。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适合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学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等参阅。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教育政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制定、执行、评估、调整与反馈等若干逻辑阶段。政策执行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是政府实践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教育政策研究关注的热点议题。利益博弈是学术界研究教育政策问题的重要视角之一。从本质来看,教育政策既是特定教育利益的确认形式,同时也是对教育利益进行调整与分配的重要工具。教育政策所体现意志的背后,实际反映的是多方利益主体进行利益博弈,最终达到的某种博弈均衡态势。洞悉利益主体构成,分析利益博弈形式,形成利益整合方案,是研究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命题。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涉及目标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及其他相关群体,彼此之间为追寻自身利益的在博弈赛局中与其他利益主体进行竞争或合作。如果不能了解利益与政策执行,以及利益群体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就无法深刻揭示教育政策执行的内在机理。如果不进行深入的利益剖析,我们将很难找出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症结及对策。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大事件,也是社会公众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一政策在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系列突出的问题,破坏了政策执行的正常秩序,降低了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在损伤政策目标群体利益的同时,也透支了政府公信力。鉴于这一政策的重要影响,本书以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作为剖析样本,对这一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及博弈机理进行深入解析,以期为分析教育政策执行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思路。
姚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工作期间,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2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课题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高教探索》等主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近20篇学术论文,参与编撰教育专著2部、译著1部。
目录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序i
前言iii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选题缘起2
第二节核心概念6
第三节研究目的与意义9
第四节编写过程11
第二章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的回顾与反思19
第一节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产生的动因20
第二节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的主要历程23
第三节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问题的产生30
第三章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与利益博弈分析35
第一节教育政策的利益分配本质36
第二节农村教育调整政策利益主体与利益诉求40
第三节政策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的分析框架51
第四章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主体与制定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59
第一节政府的利益二重悖论与央地博弈的产生60
第二节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的主体与结构61
第三节自由裁量权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扩张64
第四节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中的博弈表现69
第五节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的建模分析81
第五章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的利益博弈8
第一节利益关系与利益集团88
第二节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与目标群体的博弈表现92
第三节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与目标群体博弈建模分析100
第六章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107
第一节政策执行主体非合作博弈分析的基础模型108
第二节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集体行动困境”111
第三节“紧跟”与“效仿”:横向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114
第四节“竞争”与“合谋”:纵向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122
第五节“竞争”与“协同”:地方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博弈126
第七章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博弈困境的制度归因131
第一节制度供给与政策执行博弈132
第二节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博弈困境的制度134
第三节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博弈优化的可能性151
第八章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保障机制的构建157
第一节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保障机制的目标定位158
第二节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保障机制选择的基本原则162
第三节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保障机制构建的策略选择166
结语183
参考文献185
附录197
索引201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一、农村教育布局调整
从形式上看,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涉及的是农村学校在何处办学的问题。这种调整并非一个短期突变的过程,而是随着人口变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渐进的运行特征(范先佐,2006)。而从内涵上看,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布局的主要内涵包括打破现有的学校布局结构,进行跨行政区划办学;将部分规模较小的学校或年级加以合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办学质量”(周芬芬,2008)。实际上,“布局”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全面规划与安排,“调整”则指重新配置以适应新情况、新要求。布局调整可以理解为根据新情况和新要求,对某一事物进行全面的重新规划。对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即可以理解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变化,对农村地区分散、生源较少的学校或教学点进行适当的集中,对一定区域内的中小学布局网点进行再规划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农村中小学校的撤销或合并,而从内涵上看,是对教育资源的再配置和优化,以提高教育效益。从现实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从未停止过。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以农村初中和高中学校为重点,集中撤并了一些规模较小的“麻雀型”学校,对农村教育的资源进行了初步整合。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改革发展的决定》将对农村教育合理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自此,全国大范围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开始推进,至今已十余年,深刻改变了农村教育的格局,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所指称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与相关政策,是限定于自2001年以后的这一次全国大范围的学校布局调整范畴之内。
二、政策执行
要分析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执行的概念,有必要首先对一般性的教育政策执行概念加以分析。对于教育政策执行概念的理解,总的来看,包括两类观点。一种观点主要从横向空间分布要素对教育政策执行进行解读,如袁振国(2001)将教育政策执行界定为“政策执行者根据特定的指示与要求,为落实政策目标、获得具体成效,持续采取积极行动的过程”;这类观点实际上根据教育政策的要素构成,将政策执行这一概念分解为政策文本内容、政策落实者、行动策略、环境因素等要素。另一种观点则按照纵向时间来界定概念,如孙绵涛(1997)将教育政策执行理解为“教育行政机构及其成员,根据预定的目标与要求,将教育政策加以贯彻、推进和全面落实的过程”。胡春梅(2005)则认为,“教育政策执行是执行者将政策目标、理念及具体内容转化为一系列具体实际活动的过程”。这类概念揭示了教育政策执行完整的活动过程,包括前期准备、组织与协调、评价、反馈与调节等阶段。
以上两类概念对理解教育政策执行内涵有一定的启发。但从本质上看,以上两类观点尚囿于传统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框架之中,将教育政策执行理解为发挥各种功能的特定阶段。实际上,教育政策作为某种具备特殊意义的活动,首先体现为一种关于教育的政治措施,是关于教育权力与利益的具体呈现。政策执行作为教育政策活动的子环节,是对教育权力和利益的一种分配与调整(蔡春,2010)。如果教育政策本质上是调节教育利益关系,分配教育利益的过程,那么教育政策执行则是构建理念与现实的唯一途径,各种政策策略与利益分配需要教育政策执行来完成。既然教育政策是一种利益关系和权力的具体体现,那么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将围绕教育利益及权力进行各种博弈。教育政策执行的具体过程,实际上也是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基于一定利益关系形成的合作网络,再运用各种手段对其他利益群体施加影响,以促使自身教育利益获取或增加的过程。这一执行过程并非简单地分为若干步骤或几个阶段,而是置于由多个利益主体参与的博弈空间之内完成。因此,对教育政策执行概念加以界定时,不仅要注意“功能”与“过程”,也要兼顾利益与博弈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