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神秘性及其消解——柯林·麦金心灵哲学思想研究
定 价:70 元
丛书名:心灵哲学丛书
- 作者:陈丽著
- 出版时间:2016/9/22
- ISBN:9787030486158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846
- 页码:22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心灵问题是一个亘古弥新的问题。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柯林·麦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思路为我们深化心灵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在他看来,心身关系是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心身关系之谜根源于认知封闭性,而组合范式或“带有似规律映射的组合原子论”(CALM)的思维方式是产生认知封闭性的原因。心灵哲学研究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将关于心灵的本体论问题与认识论问题混为一谈,因此,要摆脱心灵哲学困境、破解意识之谜,就要采取超验自然主义立场,发动一场彻底的概念变革,重构我们的物质和心灵观。
研究麦金的心灵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总体面貌和发展走向,反思国内心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前提和基本预设,加强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与融通。
《心灵哲学丛书 心灵的神秘性及其消解:柯林·麦金心灵哲学思想研究》不仅适合作为科学哲学、心灵哲学及认知科学哲学等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参考书目,而且也适合那些对哲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心灵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心灵可能是世界上人们最为熟悉,也最为神秘的现象了,正所谓“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思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故名心为妙”。在一般人看来,“心”无疑是存在的,然而却不曾有哪个人看到或碰到过它,但若据此就说它不存在,似乎又说不通,因为心不只存在,而且还可将自身放大至无限,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心“并不封闭在各个小我之内,而实存于人与人之间”,它能“感受异地数百千里外,异时数百千年外他人之心以为心”。
人类心灵观念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思维。尽管其形成掺杂有杜撰的成分,其本体论承诺也疑惑重重,但它所承诺的心灵却在后来的哲学和科学中享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例如,迄今为止,它仍是哲学中的一个具有基础性地位的研究对象。正是由于存在心灵,才有了贯穿哲学史始终的“哲学基本问题”。当然它也历经坎坷,始终遭受着两方面的待遇:一方面是建构、遮蔽;另一方面是解构、解蔽。
心灵问题常被称为“世界的纽结”“人自身的宇宙之谜”,是一个千古之谜、世界性的难题。它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睿智之士,为之殚精竭虑、倾注心血,而这反过来又给这个千古之谜不断地穿上新的衣衫,使之青春永驻、历久弥新。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致思取向在心灵的认识方面也会判然有别。例如,西方哲学在科学精神的影响下,更关注心灵的本质、结构、运作机制等“体”的问题,而东方智慧由于更关注入伦道德问题,因而更重视寻觅心灵对“修、齐、治、平”的无穷妙用。但不管是哪一种取向,在破解心灵之谜的征程上仍然任重道远,甚至可以说我们目前对心灵的认识尚处于“前科学”的水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认识和方法犯了某种根本性的错误(如吉尔伯特·赖尔所说的“范畴错误”),未能真正超越二元论,因而对心灵的构想、对心理语言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这样一来,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构心灵的地形学、地貌学、结构论、运动学和动力学。
应该承认,常识和传统哲学确有“本体论暴胀”的偏颇,但若矫枉过正而倒向取消主义则无异于饮鸩止渴。从特定意义上说,心灵既是“体”或“宗”,又是“用”,它不仅存在,还有无穷的妙用。说心是“体”,是因为人们所认识到的世界的相状、色彩等属性,以及世界呈现给人们的各种意义都离不开心,因而心是一切“现象”的本体和基质,是一切价值的载体,也是获得这些价值的价值主体。说心是“用”,是因为人的生活质量好坏、幸福指数高低、能否成为有德之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之所使,正如天台智者所言:“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圣贤。”由此看来,心不仅有哲学本体论和科学心理学意义上的“体”、本质和奥秘,也有人生价值论意义上的“体”和“用”。由于有这样的认识,中国自先秦以降很早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灵哲学”:从内心来挖掘做人的奥秘,揭示“成圣为凡”的内在根据、原理、机制和条件。从内在的方面来说,这是名副其实的心学,可称为“价值性心灵哲学”,而从外在的表现来看,它又是典型的做人的学问——“圣学”。
在反思中国心灵哲学的历史进程时,我们同样会遇到类似于科学史上的“李约瑟难题”:17世纪以前,中国心灵哲学和中国科学技术一样,远远超过同期的欧洲,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或者说至少有自己的局部优势,但此后,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差距与日俱增。李约瑟也承认,东西方人的智力没多大差别,但为什么伽利略、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来自欧洲,而不是来自中国或印度?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
目录
总序/i
前言/v
第一章 元哲学的审视:心灵哲学的困境及其根源/1
第一节“DIME模型”与心灵哲学的困境/2
第二节超验自然主义/6
第三节心身之谜与认知封闭性/10
第四节组合范式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16
第二章 具身性问题的新解:隐结构与心灵原子论/25
第一节内省的局限性/27
第二节意识隐结构的根据/31
第三节心灵原子论/35
第三章 彻底的概念革命与意识之谜的消解/44
第一节大爆炸与空间概念革命/45
第二节物质与空间/49
第三节意识是物质的一种形式/56
第四节概念革命的途径及其障碍/61
第四章 意识与意向性/64
第一节具身性与意向性/66
第二节内容理论的范围/71
第五章 意向性的“形而上学问题”/78
第一节“存在”的意义/79
第二节意向对象与非存在/89
第三节心理内容的构成/98
第六章 内容的个体化:弱外在主义论题/104
第一节外在主义的创发性阐释/105
第二节外在主义的形而上学意义/109
第三节外在主义的适用范围/113
第四节外在主义的影响/119
第七章 内容的因果作用和实现机制/123
第一节关系性专有功能与内容的因果作用/124
第二节心理模型理论与内容的机制/134
第八章 经验、表征与主观性/149
第一节主观表征的特征/150
第二节主观性规律/155
第三节主观表征的结构/161
第四节主观观点的必然性/166
第五节主观经验与客观表征的关系/174
结语/181
主要参考书目/195
后记/202
《心灵哲学丛书 心灵的神秘性及其消解:柯林·麦金心灵哲学思想研究》:
其次,我们形成大脑的概念是借助于知觉。我们可以观察、触摸、切割及用PET扫描等手段对大脑及其活动进行研究,从而获悉大脑的属性,但这些知觉只能揭示意识状态的神经关联物,而不能认识意识状态本身。意识本身或特定意识状态的属性,并不是可以观察或可以知觉的大脑属性。你可以盯着一个有意识的活体大脑,看它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属性,但你看不到它正在经验什么、它有什么感觉。“意识状态并不是知觉的潜在对象:它们依赖于大脑,但它们是无法从大脑中观察到的。换言之,意识对于关于大脑的知觉来说是本体。”因此,大脑中的有些属性对于知觉必然是封闭的。麦金说:“大脑是一个可知觉的物体,因而可用相应的术语进行设想。但它也是意识的基础,其本质的这个方面是无法为知觉揭示的。换言之,从知觉的角度看,大脑和其他物质性的东西完全一样,但它又明显不同于其他物质性的东西,因为它产生了意识状态。这种不同根本不能从基于知觉的立场来揭示。就知觉而言,大脑不过是另一个物理对象。然而,我们从内省的角度知道它在物理对象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知觉提供的是大脑本质的极其片面的画面。”
如上所述,大脑产生意识是一个客观事实,心身或心脑的关系中必然有~种潜在的统一性。但是,我们是内在地觉知意识、外在地觉知大脑。内省不能给我们有关大脑的知识,尽管意识是大脑的属性。同时,知觉也不能了解意识,尽管意识是由大脑产生的。因此,我们用以认识心灵和大脑的能力就有了一种不可还原的二元性。也就是说,大脑和意识是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按理说我们应该有能力把握这个整体,但现实是我们对心灵必须从内省的角度来理解,而从大脑又被局限于知觉的角度,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要么只能摸到鼻子,要么只能摸到大腿,根本无法认识整个大象。
再次,有些对象是思想对象而非感觉经验,对它们,我们可以通过最佳解释推理而引入理论概念。麦金认为,这种方法对于我们观察不到的物质对象是有效的,但不适合于解决心身问题,因为在特定领域引入理论概念要遵循同质性原则,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对所观察之物作类推扩展而引入理论概念的。例如,在引入分子概念时,我们是以宏观对象的知觉表征为范例,并设想同一类的尺度更小的对象。但我们不能用心理概念来解释物理现象,也不能用物理概念来解释心理现象。那么,由于我们知觉大脑所得到的数据不包含任何意识的东西,我们解释这些数据所需的理论属性也就不会包括意识。因此,如果P在知觉上是本体性的,它对于基于知觉的解释推理就也是本体性的。总之,不论在知觉上还是概念上,内省和知觉都不能让我们理解心脑之间的联系,“这两种能力对于它们的对象肯定给我们提供了一幅片面而扭曲的画面,因而不能揭示潜在的心脑的统一性。认知的封闭性产生于这一事实,即这种片面性是这两种理解模式所固有的。我们没有办法对内省和知觉作出修正或扩展,以便它们能超越目前的局限性”。要解决心身问题,我们需要另外一种能力,需要我们掌握我们目前不掌握的概念。但由于受制于与知觉和内省相联系的概念能力,我们根本无法解决概念二元论问题。麦金说:“我们的‘现象世界’(康德语)是由我们内省与知觉的理解模式,以及与这些能力相符合的概念塑造的,我们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进入一个全新的概念图景,但这种离开是心身问题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牢记:我们的概念只是人类的构造,受生物学限制,是有限的存在者的偶然的工具,没有什么能保证它们能到达创造了我们的宇宙的每个角落。”
当然,认知封闭性有绝对和相对之别。就一个问题来说,如果任何可能的心灵都不能解决它,它就是绝对认知封闭的,而如果有某种心灵原则上能够解决它而其他心灵不能解决它,那么它就是相对认知封闭的。大多数问题都只是相对认知封闭的,如狗和猫不会做算术题,但人类的心灵可以。那么,心身问题究竟是绝对认知封闭的还是相对认知封闭的?麦金认为,这取决于我们对“形成概念的心灵”的认识。如果我们认为有的心灵形成大脑和意识概念并不依赖于知觉和内省,那么就存在能解决心身问题的心灵,因而这个问题是相对认知封闭的;如果我们认为一切概念的形成都与知觉和内省密不可分,那么就不可能有能解决心身问题的心灵,从而这个问题就是绝对认知封闭的。至于心身问题的认知封闭性究竟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目前至少还是悬而未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