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突出常见病与多发病的介绍,强调疾病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以每章前的学习要点诠释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学习重点,章节内设立重点提示,提醒或诠释课程的学习要点、难点及学习技巧,章末以讨论与思考巩固知识点。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第1章绪论(1)
一、病理学基础的概念与任务(1)
二、病理学基础的内容(1)
三、病理学基础在医学中的地位(1)
四、病理学基础的研究方法(2)
五、学习病理学基础的指导思想(3)
第2章疾病概论(4)
第一节健康和疾病的概念(4)
一、健康的概念(4)
二、疾病的概念(5)
第二节引起疾病的常见病因(5)
一、外界致病因素(5)
二、机体内部因素(6)
三、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6)
第三节疾病的过程及转归(7)
一、疾病的分期(7)
二、脑死亡(8)
第3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9)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9)
一、萎缩(10)
二、肥大(11)
三、增生(11)
四、化生(12)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2)
一、可逆性损伤(12)
二、不可逆性损伤(14)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16)
一、再生(16)
二、纤维性修复(17)
第四节创伤愈合(18)
一、分型(18)
二、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18)
第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0)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20)
一、充血(21)
二、淤血(21)
第二节出血(23)
一、出血的类型(23)
二、出血的原因(23)
三、病理变化(24)
四、后果(24)
第三节血栓形成(25)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5)
二、血栓类型及形成过程(26)
三、血栓的结局(27)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28)
第四节栓塞(28)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28)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29)
第五节梗死(31)
一、梗死的原因(31)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31)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33)
第5章水肿(34)
第一节水肿的发生机制(34)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34)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36)
第二节常见水肿的类型(37)
一、心性水肿(37)
二、肝性水肿(38)
三、肾性水肿(38)
四、肺水肿(39)
五、脑水肿(39)
第三节水肿对机体的影响(40)
一、水肿的有利效应(40)
二、水肿的有害效应(40)
第6章炎症(41)
第一节炎症概述(41)
一、炎症的概念(41)
二、炎症的原因(41)
第二节炎症介质(42)
第三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2)
一、变质(42)
二、渗出(43)
三、增生(47)
第四节炎症的临床表现(47)
一、局部表现(47)
二、全身反应(47)
第五节炎症的类型(48)
一、急性炎症(48)
二、慢性炎症(50)
第六节炎症的结局(51)
一、痊愈(51)
二、迁延不愈(51)
三、蔓延扩散(51)
第7章肿瘤(53)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53)
第二节肿瘤的生物学特性(54)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54)
二、肿瘤的异型性(55)
三、肿瘤的生长(56)
四、肿瘤的扩散(56)
五、肿瘤的复发(58)
六、肿瘤的代谢特点(58)
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58)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58)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58)
第四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59)
第五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60)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60)
二、肿瘤的分类(60)
第六节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61)
一、癌前病变(61)
二、非典型增生(62)
三、原位癌(62)
四、早期浸润癌(62)
第七节各类组织常见肿瘤(62)
一、上皮组织肿瘤(62)
二、间叶组织肿瘤(64)
三、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66)
第八节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67)
一、肿瘤的病因(67)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68)
第8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70)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70)
一、高渗性脱水(70)
二、低渗性脱水(72)
三、等渗性脱水(74)
第二节钾代谢障碍(75)
一、低钾血症(75)
二、高钾血症(77)
第9章发热(79)
第一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80)
一、发热的原因(80)
二、发热的机制(80)
第二节发热的时相(81)
一、体温上升期(82)
二、高热持续期(82)
三、体温下降期(83)
第三节发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83)
一、机体的代谢变化(83)
二、机体的功能变化(84)
第四节发热的防治原则(85)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85)
二、一般性发热的处理(85)
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85)
四、适宜的解热措施(86)
五、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病人的护理(86)
第10章休克(88)
第一节休克的病因和分类(88)
一、按病因分类(88)
二、按始动环节分类(89)
第二节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生机制(90)
一、微循环缺血期(休克初期)(91)
二、微循环淤血期(休克中期)(93)
三、微循环凝血期(休克晚期)(95)
第三节休克时细胞代谢与功能改变(96)
一、细胞代谢障碍及细胞损伤(96)
二、重要器官功能变化(96)
第四节休克时防治原则(97)
一、病因防治(97)
二、治疗原则(97)
第11章缺氧(99)
第一节缺氧的概念(99)
第二节常用的血氧指标(99)
一、血氧分压(99)
二、血氧容量(99)
三、血氧含量(100)
四、血氧饱和度(100)
五、动 ̄静脉血氧含量差(100)
第三节缺氧的类型(100)
一、低张性缺氧(100)
二、血液性缺氧(101)
三、循环性缺氧(101)
四、组织性缺氧(102)
第四节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103)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103)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103)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104)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104)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104)
第五节缺氧的防护(105)
一、观察病情(105)
二、对症治疗(105)
第12章常见疾病(107)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疾病(107)
一、动脉粥样硬化(107)
二、原发性高血压(111)
三、心力衰竭(114)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119)
一、慢性支气管炎(119)
二、肺炎(122)
三、呼吸衰竭(126)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131)
一、消化性溃疡(131)
二、病毒性肝炎(133)
三、肝硬化(137)
四、肝性脑病(141)
第四节泌尿系统疾病(143)
一、肾小球肾炎(144)
二、肾盂肾炎(147)
三、肾功能衰竭(149)
第五节传染病(154)
一、结核病(154)
二、细菌性痢疾(159)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60)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161)
五、艾滋病(163)
实验指导(165)
实验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165)
实验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66)
实验3炎症(166)
实验4肿瘤(167)
实验5心血管系统疾病(168)
实验6呼吸系统疾病(169)
实验7消化系统疾病(170)
实验8泌尿系统疾病(170)
实验9传染病(171)
《病理学基础》数字化辅助教学资料(173)
《病理学基础(修订版 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使用)》:
二、机体内部因素
机体内部因素即内因,有些内因可直接引起疾病,另有一些内因如机体的防御功能降低和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增强等可作为条件而促进疾病发生。
1.免疫性因素当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时,可导致疾病发生;机体免疫功能严重不足或缺乏时,可引起免疫缺陷病;异常的免疫反应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组织损伤,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
2.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对疾病的发生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有关,乳腺癌的发生与卵巢激素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长期偏高有关。
3.遗传性因素某些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引起遗传性疾病;二是由于机体某种遗传上的缺陷,使后代的生理、代谢具有易于发生某种疾病的倾向,即后代获得对某种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并在一定环境因素作用下,机体发生相应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4.先天性因素是指能够损害正在发育的胚胎和胎儿的有害因素,并非遗传物质的改变。如妊娠早期患风疹时,风疹病毒可损害胚胎而引起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孕妇吸烟、酗酒使胎儿畸形发生率升高等。
5.心理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起重要作用,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关系密切。积极、乐观、坚强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树立与疾病做斗争的坚强信念,可促进疾病康复,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反之,消极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在肿瘤普查中发现,心理因素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6.年龄、性别因素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也不同,常可作为条件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40岁以上的人群癌的发病率较高;胆石症、癔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女性多于男性;胃癌则男性多于女性。
三、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
自然环境包括季节、气候、气温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既可影响外界致病因素,又可影响人体的功能状态和抵抗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活、劳动、卫生条件等,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对探索和实施增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社会措施,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疾病的过程及转归
一、疾病的分期
疾病发生以后主要遵循以下基本规律: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因果转化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及局部与整体相互影响4个方面,这些规律决定着疾病的过程和转归。根据疾病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一般大致分为4期。
(一)潜伏期
指病因作用于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如致病作用过强可以没有潜伏期。
(二)前驱期
指症状开始出现到发生典型症状前的阶段。此期开始出现一般性的不适,如疲乏、头痛和轻度体温升高等,尚无特征性临床症状或体征。患者通常会自行用药,可使病情贻误。
(三)症状明显期
指出现疾病典型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的阶段。此期表现为前驱期所出现的症状进一步加剧,同时出现罹患疾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最重要时期。
(四)转归期
是疾病的终结阶段,有以下3种情况。
1.完全恢复健康即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各系统器官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正常,机体自稳调节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工作劳动能力完全恢复。
2.不完全恢复健康是指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已消失.但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未完全恢复正常,而是通过代偿反应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可遗留某些病理状态或后遗症。如风湿性心瓣膜炎治愈后心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等。截肢或器官切除治疗后的状态也属于不完全恢复健康。
3.死亡
死亡是指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种。前者较为少见,它是由于机体各器官自然老化所致,又称老死或自然死亡。病理性死亡是由于各种严重疾病或损伤所造成的死亡。至今人们一直沿用心跳和呼吸停止,反射消失作为判定死亡的标志。传统上把死亡视为一个过程并分为以下3个阶段。
(1)濒死期:指死亡前出现的垂危阶段。此时,机体各系统功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深度抑制,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反射迟钝或减弱,血压降低,心跳和呼吸微弱,各种功能活动变得愈来愈弱。
(2)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是心跳和呼吸停止,反射消失。此时延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但组织细胞仍进行着微弱的代谢活动,生命活动并没有真正结束,如采取恰当的抢救措施,尚有可能复苏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