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资源(以下简称“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遗传资源是以物种为单元的遗传多样性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但是,长期以来,遗传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定价方法缺乏、投资渠道单一,是遗传资源保护的主要障碍。为此,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遗传资源经济监测评估方法与工具研究”(项目编号:2012BACOIB01)和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绿色发展机制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09039)的资助下,我们开展了典型珍稀濒危动植物遗传资源定价体系研究、遗传资源保护成本效益监测研究、遗传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地位研究,以及基于遗传资源价值的管理工具研究,构建了遗传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并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完善了该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遗传资源价值理论和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研究:对遗传资源的定义进行了辨析,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对象的内涵和范畴,阐述了遗传资源的类型、特点、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了遗传资源的价值与保护的意义、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类型,对遗传资源的价值内涵进行了深入思考,讨论了实现遗传资源价值的进展、条件、途径和作用,对各类评估方法的应用对象及核心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数据需求、适用性及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2)典型珍稀濒危动植物遗传资源定价体系研究:提出了典型珍稀濒危动植物遗传资源定价的原则和工作程序要求,对典型珍稀濒危动植物遗传资源基准价格进行了界定,将典型动植物遗传资源分成4种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影响因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基准价格定价方法。针对4类物种资源,采用条件价值法,通过在南京市预调查(557份问卷)、安徽安庆调查(486份问卷)、江苏无锡调查(441份问卷)估计了各类资源基准价格的影响因子及参数,确定了30种典型物种相应的价格影响因子的参数值、区间值等,并据此对选取的典型物种进行了基准价格核算。
(3)遗传资源保护的成本效益研究:构建了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框架,确定了遗传资源保护成本评估的方法工具,从确定条件下的价值和不确定条件下的价值、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等不同角度对于自然保护区的遗传资源价值构成进行解析,并针对不同价值类型,确定了基于自然保护区的遗传资源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4)遗传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地位研究:从城市、产业园区和特色遗传资源产业三个尺度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分别构建了不同区域尺度的遗传资源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评价指标体系。以泰州市为例,评估了遗传资源,特别是银杏资源及其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以南京市为例,评估了遗传资源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各领域、典型园区的贡献。
《生物遗传资源价值评估及案例研究》:
1.1.4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在遗传资源相关研究中,经常涉及生物资源、基因资源、遗传材料和遗传资源等几种概念,但用法并不完全一致,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生物”比“遗传”的含义广,因为其不要求含有遗传功能单位。
(2)“资源”比“材料”的含义广,因为其要求具有实际或潜在的价值。
(3)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的区别不是很明确,但生物资源的概念范围比遗传资源更广,是遗传材料和遗传资源两个概念的融合,遗传资源更强调生物的经济属性。
(4)在很多场合,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概念都是等同的,这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也能看出。《物种多样性公约》中第1条和第15条使用的是“遗传资源”,而在第10条中使用“生物资源”。
《生物遗传资源价值评估及案例研究》认为,无论哪种界定,只要反映出了遗传资源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就可以采用。
《生物遗传资源价值评估及案例研究》参考《生物遗传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技术导则》,将生物遗传资源界定为广义遗传资源,即“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价值)的,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材料,包含物种及种以下的分类单元(亚种、变种、变型、品种、品系、类型),包括个体、器官、组织、细胞、染色体、DNA片段和基因等多种形态”,并简称为“遗传资源”。此定义以遗传功能单位为核心,并包含了遗传信息的各级载体,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更具有操作性,也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以及管理。
1.2遗传资源的类型
遗传资源可分为植物遗传资源、动物遗传资源和微生物遗传资源三大类(薛达元,2004),其中,植物遗传资源包括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栽培农作物种质资源、野生和栽培经济林木遗传资源、野生和栽培药材与花卉植物遗传资源;动物遗传资源包括野生经济动物资源、家养动物遗传资源和渔业生物遗传资源;微生物遗传资源包括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林业微生物菌种资源、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医学和药用微生物菌种资源、兽医微生物菌种资源、普通微生物菌种资源,以及大量栽培食用菌种资源等。
1.3遗传资源的特点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没有设定产权的遗传资源被认为是属于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提供的一种生产要素。自然资源所具有的可开发性、系统性、地域差异性等特点,遗传资源也有。除此之外,遗传资源还有一些其他自然资源所没有的特点,在人类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综合而言,遗传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复合性。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遗传资源不仅仅表现为可见的、有形的物,如动、植物体,或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细菌或受精卵等,遗传资源更具价值的部分是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遗传材料存在的意义是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又必须以遗传材料为物质载体(王可利,2013)。
(2)再生性。遗传资源属于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相比,生物资源可以通过自然更新或人工繁殖来使其数量和质量得到恢复。
(3)有限性。遗传资源虽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其再生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有些动植物自然繁殖率低,加上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灾害,当种群个体减少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威胁到该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其遗传基因就有丧失的危险。
(4)有用性。该特征是遗传资源使用价值的体现。遗传资源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在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还是在农业、林业、医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内,遗传资源都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
(5)地域性。生物和非生物不同,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特定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又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物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就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就目前遗传资源的分布而言,发展中国家分布的遗传资源较为丰富,而发达国家的遗传资源相对缺乏。因而,在遗传资源的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成为遗传资源的输出者,而发达国家则因为较高的科技水平和领先的开发利用意识成为遗传资源的开发者。
(6)未知性。对于很多遗传基因,人们还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价值;即使现在已经发现、开发的生物资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价值,如银杏、红豆杉等。生物科技水平是决定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