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社会空间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前迅速变化、转型与发展的背景下。在我国藏区,城镇社会空间结构长久以来受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等环境影响而呈现出特定的结构与特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批特色旅游小城镇相继涌现,其社会空间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不同于中东部地区旅游小城镇的社会空间变化。探讨这些旅游小城镇社会空间对于促进旅游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重点描绘了旅游开发前的郎木寺,主要包括:(1)因宗教而兴起的城镇;(2)郎木寺的日常生活;(3)郎木寺社会空间解读。第二篇重点分析了郎木寺是如何被游客、利益群体、政府发现的,并逐渐成为藏区知名旅游名镇,包括:(1)被游客发现:旅游崛起;(2)被利益群体发现:业缘关系增强;(3)被政府发现:政策支持。第三篇重点阐述旅游开发以来郎木寺社会空间演化以及针对社会空间的理论化总结、思考,包括:(1)社会关系的演变;(2)社会空间的演变;(3)总结与思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在旅游业日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背景下,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藏区是我国绚丽多彩、独特非凡的自然与文化地域单元,其雄壮的山河湖泊、神秘的藏传佛教、厚重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俗风情深受广大海内外游客的青睐,这使得藏区成为当前旅游的热点区域。但同时,藏区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显而易见,即城镇化动力普遍不足,工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由于生态价值、功能极为显著,很多区域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旅游不可避免地成为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撑产业,被寄予了较多的发展期望和愿景。越来越多的藏区城镇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事实也证明了旅游业对藏区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如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等。然而,以农牧经济为基础的藏区城镇相较于汉区城镇而言,其社会结构更为简单、文化更具封闭性、抗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更弱,因此,藏区又是一个社会文化及生态极为脆弱的地区。旅游开发后,大量游客不断进入藏区,导致其社会空间结构迅速变化,这已成为当前藏区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一类必然的、显著的同时也是亟须关注的发展现象,解析社会空间结构变化对于实现藏区城镇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巍,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旅游景区设计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甘肃省旅游局项目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及甘肃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成果奖等二奖2项。
刘润,2009年获安徽师范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西北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地理学、文化与旅游规划,在《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核心期刊发文1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现象导人:藏区旅游的不断兴起1
第二节 问题提出:城镇可持续发展状况4
第三节 学术关照:藏区小城镇现有研究5
一、社会空间概念的辨析5
二、城镇社会空间研究7
三、藏区的相关研究11
第四节 主要理论基础18
一、文化生态学:社会空间演变的文化环境18
二、旅游凝视:社会空间演变的旅游驱动19
三、空间生产:社会空间演变的空间政治20
四、城 市意象:“他者”眼中的社会空间22
第五节研究思路与案例23
一、研究思路23
二、研究案例24
第二章 郎木寺镇的基本概况26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26
一、独特的地理区位26
二、典型的高原环境28
三、隐秘的山林格局29
四、藏式的乡土景观31
第二节 历史文化环境32
一、神奇的历史传说32
二、多元的民族文化33
三、厚重的宗教文化34
四、丰富的旅游资源36
五、历史沿革与行政管理38
第三节 社会经济生活41
一、社会生活41
二、经济生活48
第三章 因寺院而兴起的城镇53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传人53
一、藏传佛教的起源与发展53
二、郎木寺院的形成与发展59
第二节 郎木寺的形成与发展64
一、游牧时期的郎木寺64
二、寺院诞生后的郎木寺65
三、旅游发展时期的郎木寺72
第四章 郎木寺镇的社会空间解读78
第一节 藏族的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78
一、空间观念的辨析78
二、四方形与曼陀罗图式79
三、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84
四、色彩中的空间观念84
五、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实践87
六、空间实践中的伦理观念90
第二节 藏区城镇的一般社会空间结构91
一、自然环境因素与城镇社会空间91
二、历史文化与城镇社会空间94
第三节 郎木寺镇社会空间结构与特征104
一、自然因素下的杜会空间104
二、文化因素下的社会空间104
第四节 郎木寺镇的建筑空间116
一、藏区建筑空间主要特征117
二、郎木寺镇建筑空间及其特征118
第五章 被游客发现:旅游崛起130
第一节 从地名到品牌的转变130
一、传教士的故事130
二、“墙内开花墙外香”132
三、“东方瑞士”133
第二节 旅游市场结构与特征133
一、游客属性133
二、客源市场134
三、出游目的135
四、旅游行为136
第三节 游客对郎木寺旅游的认知138
一、旅游魅力的认知138
二、乡土景观环境认知141
第六章 被利益群体发现:业缘关系增强144
第一节 传统的业缘关系144
一、以畜牧业为中心的职业144
二、传统职业特征145
第二节 旅游介入下的业缘关系145
一、内部利益群体145
二、外部利益群体150
第三节 居民对郎木寺旅游的认知151
一、经济发展方面152
二、社区生活方面153
三、社会文化方面154
四、意象空间方面155
第七章 被政府发现:政策支持164
第一节 国家宏观政策164
一、西部大开发164
二、生态环境保护164
三、支持藏区发展167
四、支持旅游发展168
第二节 地方政府政策168
一、甘肃藏区发展168
二、生态环境保护169
三、旅游发展政策与行动171
四、规划文本中的郎木寺173
第八章 社会关系的演变183
第一节 内外关系演变183
一、游客与僧侣的关系183
二、游客与居民的关系184
三、游客与商家的关系185
第二节 内部关系演变186
一、僧侣之间的关系186
二、居民之间的关系187
三、商家之间的关系188
第三节 交互关系演变188
一、僧侣与居民的关系188
二、僧侣与商家的关系189
三、居民与商家的关系189
第四节 社会关系网络190
第五节 行为空间分析191
一、游客的行为空间192
二、僧侣的行为空间199
三、居民的行为空间2()0
四、商家的行为空间201
第九章 三层空间的演变204
第一节 宗教空间演变204
一、宗教空间的旅游开发204
二、宗教空间的商业扩张206
第二节 商业空间演变207
一、商业空间的扩张与更替207
二、商业空间的装饰210
第三节 民居空间演变214
一、民居空间的扩张与退缩214
二、民居空间的功能转变214
第四节 三层空间演变过程与相互关系215
一、旅游开发初期:社会空间有序统215
二、深化开发阶段:社会空间分化裂变216
三、成熟开发阶段:旅游空间独立出现216
四、三层空间演变差异218
第五节 演变机制分析218
一、空间利益视角218
二、供需平衡视角220
第十章 社会空间演变的思考与应对223
第一节 社会空间“消逝”223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223
二、空间特色模糊缺失224
三、传统文化的淡化225
四、传统经济基础的崩溃226
五、生态与社会环境问题227
第二节 社会空间“整合”228
一、基于意向空间的整合228
二、基于意境设计的整合230
三、基于空间秩序的整合232
四、基于空间管制的整合234
参考文献239
《藏区旅游小城镇社会空间结构与演化》:
旅游产业的光环效应和替代效应会导致其示范效应的形成,即旅游产业凭借其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优势在西部民族地区逐渐成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他低产值产业的发展。当旅游业被当作一项经济产业在民族地区进行全面布局并付诸发展实践时,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尺度内,旅游业发展的功利性与社会发展的长远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不容置疑,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与竞争力是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旅游产业在保护和弘扬地方性的同时,也因其消费性、大众性而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地方性、原生性。这种负面效应与可持续发展将如何平衡?更为关键的是,旅游业的过激发展会诱导目的地以游客的满意度为参照进行重新生产、分配与交换。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可能产生的(如物价上涨、环境污染、社会关系恶化、文化变异等)负面影响也正逐渐显现。
以丽江为例,近年来其旅游发展迅速,先后荣获“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市之一”“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等几十项殊荣。但是,目前已出现了过度商业化、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等现象。据调查显示,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极大冲击,现在的纳西族孩子学母语积极性不高,而开始学四川话和昆明话;传统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也正面临庸俗化侵蚀,这些现状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当下的旅游目的地必将逐渐失去其独特的魅力。商业化气息浓郁,地方面临着社会分异加剧、社会秩序混乱、传统文化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考验,这些似乎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后其社会的必然响应。因此,民族地区旅游业面临着如何实现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伦理价值)等的多重统一协调发展,这也涉及旅游产业自身及旅游目的地的双重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旅游需求角度来看,旅游发展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旅游需求代表着市场话语权,地方表征着独特的地域文脉与精神。旅游开发后,多种类型的旅游需求迅速激增,并持续作用于地方,地方因此得以发展。但在处理两者关系时,民族地区经常出现一味迎合旅游需求的做法。诸如从游客需求的角度进行生产,修建大量的现代建筑、编制众多的旅游发展规划项目,较少优先考虑自身资源特征与文化特色。事实上,旅游需求本身存在较多缺陷:首先,旅游需求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若完全顺应其发展,对于地方而言,必然是一个地方性不断遭到侵蚀而逐渐模糊、萎缩的过程。其次,旅游需求具有复杂性与敏感性,地方经济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旅游需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性问题很容易演变为全球性问题,旅游需求的不稳定性会在被“压缩”的时空中迅速传播,产生放大效应,进而导致经济困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