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向民航特色大学英语》(高职高专版)是民航职业教育的行业特色化基础英语教材,在满足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大量采用体现民航行业发展的素材,连接通识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拓展行业国际视野提供支持。
《新航向民航特色大学英语》(高职高专版)包括《综合教程》(上、下册)、《读写教程》和《视听说教程》(上、下册),同时提供学习光盘、电子课件,为新形势下的民航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丰富资源和有力保障。
1. 务实的编写理念
本教材是在对学生、一线英语教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民航专业课程教师和民航企事
业单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编写理念凝聚了国内顶级民航职业教育机构英语教师多年来对民航职业英语教育教学的思考。
2. 强大的编写团队
本教材编写团队由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西南航空职业
学院等国内顶级航空职业教育机构的专业教师组成,众多外籍专家参与撰写或审改,典型性、权威性和创新性突出。
3. 创新的编写思路
本教材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具有民航行业和岗位特色的主题和素材融通
于教材内容中,在内容上注重词汇、语法句法和篇章结构的语言基础能力训练,在单元主题和模块设计上凸显行业特色。
4. 立体的教学支持
本教材内容通过课本、学习光盘、电子课件等不同载体呈现,并提供职场环境模拟、练
习测评、课后学习活动等多种设计,全面提升学习体验和教学质量。
含光盘
《综合教程》上、下两册分“历史篇”、“发展篇”、“展望篇”三大部分共16个单元,每册8个单元,以民航发展史为编写脉络,上册单元主题涉及航空概述、喷气机时代、早期中国航空、当代航空公司、航站楼服务、安全保障、职业规划、建立人际关系;下册单元主题涉及支线航空发展、通航发展、行业战略联盟、国际民航发展、国产大飞机制造、跨文化交际、职场发展、工作生活平衡等内容。本书供民航院校、民航服务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使用,旨在培养和提高民航专业养成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语言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
总 序
国内高校英语教材大量引入西方出版物原文,本意在通过文化氛围熏陶,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这样的教材编写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仅仅体现其语言学习属性,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国际视野拓展出现脱节,甚至某些带有价值观色彩的文章不慎进入课堂,可能会带来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也是如此,且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行业特色化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教育必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英语教学从目前侧重人文英语转向侧重技术英语。本教材正是在这样的编写理念下,大量采用体现民航行业发展的素材,为学生拓展民航行业特色化视野提供语言能力支撑。
民航行业本身的国际化属性为行业特色化英语教学提供了最佳的切入点。当前中国民航正在全力推进的民航强国战略,归根到底是民航人才的国际竞争力,英语的工具性在其中起到基础作用。我们需要英语通识性教育给学生带来的词汇量和语法能力,我们也需要每个工种的岗位专业英语素养,但是在通识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存在着一个断档,以至于出现具备大学英语六级水平的学生,可能在阅读民航专业文献时也存在困难,使得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和学生使用国外一手资料能力不足,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变成空谈。连接通识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拓展行业国际视野提供支撑,是本教材编写的根本目的。
本教材在满足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把侧重点从词汇和语法转移到民航行业基础英语能力培养上,减少人文英语比重,体现技术英语教学特点。本教材内容的选定是在对学生、一线英语教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民航专业课程教师和民航企事业单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编写理念凝聚了国内顶级民航职业教育机构英语教师多年来对民航职业英语教育教学的思考,得到了民航局人教司的高度支持。
肖 旭
2016 年7 月于广州
张朝霞
湖南常德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英语教学部副主任。英国伯明翰大学MBA、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在IT、政府、金融、教育等跨行业领域从业20余年,出版英语专著3部,译著14部。
魏全斌
四川泛美教育投资集团董事长,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董事长、院长,曾主编《民航概论》《民航服务礼仪》等多部高职高专教材。
Contents
Unit 1 Aviation Overview / 1
Unit 2 History of the Jet Age / 19
Unit 3 Aviation in China in Early Days / 37
Unit 4 Aviation Today / 59
Unit 5 Terminal Services / 80
Unit 6 Safety and Security / 100
Unit 7 Career Planning / 119
Unit 8 Building Relationships / 142
《综合教程》是“新航向民航特色大学英语”中的主干课程,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民航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和“十三五”期间民航科技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编写而成。
《综合教程》分上、下两册,供民航院校、民航服务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使用,旨在培养和提高民航专业养成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语言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与《视听说教程》和《读写教程》一道,实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以A 级为主的检测目标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规定的“一般要求”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与职业标准、岗位语言需求相对接,提高职场环境下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综合教程》上、下两册分“历史篇”、“发展篇”、“展望篇”三大部分共16 个单元,每册8 个单元,以民航发展史为编写脉络,上册单元主题涉及航空概述、喷气机时代、早期中国航空、当代航空公司、航站楼服务、安全保障、职业规划、建立人际关系;下册单元主题涉及支线航空发展、通航发展、行业战略联盟、国际民航发展、国产大飞机制造、跨文化交际、职场发展、工作生活平衡等内容。课后练习部分包括Optional Classroom Activities(课堂活动练习)、Vocabulary and Structure(词汇与结构)、Grammar Review(语法回顾)、Extended Reading(拓展阅读)、Practical Translation(实用翻译)、Practical Writing(实用写作)、Features Story(特写故事)等模块。
《综合教程》上、下两册各含学生用书(配学习光盘)和教师用书(另配电子课件和电子教案,可向中国民航出版社索取),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便利和指导。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以下特色:
1. 凸显行业特色,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职业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各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强调英语课程教学应该是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为此,本教程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思想贯穿始终,在内容呈现上注重词汇、语法句法和篇章结构的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和训练,在单元主题和课后各模块的设计上凸显行业特色,着力培养和提高民航专业养成生的职业语言应用技能。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技能培养与等级考试训练相得益彰
为实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以及2014 年《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第二版)》的测试要求,本教程课后练习主要根据A 级新大纲、新题型进行编写,同时兼顾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和等级考试备考训练,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坚持人本主义教育观,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站在“人民维度”,以面向受教育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为愿景进行教材编排设计。各单元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学习活动设计巧妙,能够满足课堂内外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习惯,发展思辨能力和协作精神。本教程以“民航强国事业接班人”为隐含主线,将职业精神、人文素养教育贯穿教、学、练全过程。
4. 主题鲜明,结构严谨,集权威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综合教程》单元主题文章主要以民航史编年为序,循序渐进,由史及今,横贯中西,立足本土,放眼国际。选材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一定的专业性,内容丰富新颖、原创性强,涵盖行业宏观、微观热点话题,体裁以记叙文为主,说明文、议论文为辅。教程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工作和交际的实际需要,牢牢把握取材的典型性、代表性和贴近性,难度适中。篇章结构严谨,各题型设计符合课程教学要求,适合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突出本教程的权威性和创新性,体现语言的原汁原味,编写团队邀请了行业资深外国专家、民航史学家等倾情参与,其中包括美国航空专家Roland Pinto Nissim 先生,加拿大中国早期航空史学家、作家Patti Gully 女士。单元主题文章及课后阅读文章主要由外籍专家团队撰写或审改,部分素材为国内首次公开出版,十分珍贵,全书(包含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由Roland Pinto Nissim 先生精心审校润饰。
本教程由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编,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主要参编。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孙兵教授、中国民航大学张艳玲教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陈方教授等专家的关心和指导。